呂力春
【摘 要】在高一地理必修《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中講到,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但是,本人認為應該給人口增長前加個限定詞,“破壞生態的”。因為人口增長的方式不同,不一定就導致荒漠化。
【關鍵詞】破壞生態的;人口增長;荒漠化;限定詞
土地荒漠化一直以來就是全球生態危機之首,關于荒漠化的研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在高一地理必修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中講到,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但是,本人認為應該給人口增長前加個限定詞,“破壞生態的”。因為人口增長的方式不同,不一定就導致荒漠化。
一、增長人口的素質高,導致荒漠化的概率小
想得到人口增長帶來的好處,前提是增長的人口必須是能夠得到充分教育的高素質人口,只有高素質人口才是國家的生產力,而如果忽視教育所得到低素質的增長人口僅僅是多添了幾百萬張嘴,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
我國近年人口增長的素質有所好轉,但依然整體不高。美國每百萬人受高等教育人數1500人,加拿大1198人,日本637人,中國142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但因為人口的基數實在太大,基礎差。大大限制了我國的社會進步步伐。讓人看起來,人口增長,使中國土地荒漠化加劇的關聯性增強。但是日本的從二戰后,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卻提高到66%。這與日本的教育有很大的關聯,因此,高素質的人口增長,對荒漠化的影響要小。
二、人口增長的地方不同,對荒漠化的影響不同
干旱區,人口增長在城市或主要從事工業,對荒漠化的影響,沒有人口增長農村的影響大。
沙特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沙特總人口數量約為3000萬人,其中沙特本地人為2000萬。首都利雅得是第一大人口密集城市,人口數量近1000萬,圣城麥加位列第二。從1975到2009年,沙特的人口增長了333%,從原先的700萬激增到2500萬,其中1800萬為沙特本地人,另有700萬是外國雇工,另外70%本地人的年齡在34歲以下。2005年12月,沙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約39萬人從事游牧,放養駱駝、綿羊、山羊、馬。耕地不到全國面積的百分之一,散布在各綠洲中。農產品有椰棗、小麥、大麥、蔬菜、水果。出口主要為石油及其制品,占出口額的90%,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國,還出口有椰棗、畜產品;輸入主要為糧食、糖、茶和紡織品等。從中可以看出,沙特的荒漠化,并不顯著。這與多種因素有關。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與近年沙特的人口主要增長在城市,有一定的關聯。
三、人口增長的國家不同,對荒漠化的影響不同
不同國家干旱地區,人口的問題不同。所以對待人口增長的態度也不同。例如,澳大利亞目前2200萬人口,九成集中于西海岸如果悉尼、墨爾本等大城市,而內陸如達爾文、帕斯等地基本是鳥不拉屎的地方,除礦業外基本無其它任何產業。因而急需要人力資源進行開發和充實這些地區。因此,澳大利亞干旱區需要增加人口,去維護土地。
綜上所述,在高一地理必修《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中講到,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容易讓學生誤解成,只要人口增長,就會導致土地荒漠化。而沒有讓學生以科學的眼光看待人口增長與荒漠化的關系。因此我建議在人口增長前加個限定詞,“破壞生態的”。這樣,讓學生認識人口與荒漠化的關系,更科學一些。
【參考文獻】
[1]王涌泉.正確處理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與城市化之間的關系.《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一書評介.管理世界雙月刊.商務印書館
[2]張學岢.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治理問題[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6)[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