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敏
課堂教學也應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不僅是知識的發展,而且還包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怎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課堂提問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善教者,必善問。講究課堂提問藝術更是每個優秀歷史教師的必備技能。教學實踐也表明:教師在課堂上不失時機地提出高質量的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課堂氣氛也隨之而活躍。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深深體會到:有藝術的提問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大有裨益。在此本人談談自己對歷史課堂提問的看法,與同行交流。
一、課堂提問的作用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從教育學的角度說,提問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途徑。從心理學角度說,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動機、啟迪學生思維。在課堂上要怎樣才能產生疑問呢?方法之一就是通過教師的提問來完成。好的課堂提問是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的強烈信息刺激元,具有激發學習動機的作用。它使學生定向思考,促使學生注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完善學生的智能結構。它能讓學生得到充分的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讓師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交流,教與學的信息得到及時反饋。起到發揮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學作用。它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加快教學進程。
1.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問題”是發現的鑰匙,是探究的動力。精妙的提問,不僅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大膽探索,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增強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提高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他們的歷史綜合能力。
2.增強學生的聽課注意力。
同一件事情,做久了就會感到疲勞,聽課也一樣。上課時間太長,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頭腦昏脹,出現疲勞。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鉗住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
通過提問所接收到的語言反饋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饋信息更具有準確性、具體性、即時性和簡潔性的優點。它不僅使教師當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序,改變教學策略,而且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提問學生和由學生發問,通過對話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冷靜考慮,合理處置。經過不斷訓練,學生逐漸養成了質疑設問的學習習慣,每次在回答問題時,學生就會打破常規,從另一個角度甚至是反方向提出與題目相關的問題。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和知識面,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提問的原則
課堂提問能否真正發揮以上的作用,關鍵就在于提問的技巧和藝術性。只有正確、科學、藝術地提問,才能充分刺激學生思維,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要把握好以下原則:
1.課堂提問應把握好“度”,注意啟發學生思維。“度”即提出的問題應難宜適中,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應該深鉆教材,研究學情,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準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例如提問:“鴉片戰爭對中國歷史有什么影響?”雖然有助于把握教材重點,但缺乏啟發性,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用不大。如果把問題改為“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情況就不同了,很有啟發性。學生通過對比分析,認識到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而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就對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認識更深刻了。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啟發,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問要避免過于簡單,若一味地問“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索然無味。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課堂提問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后獲得正確答案。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才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課堂提問應把握好“量”。我們反對“滿堂灌”,但也不贊成“滿堂問”,因此課堂提問要避免走“三民主義”要解決的最主要矛盾。
學生對每節課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要想使你的提問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應善于抓住契機,設置矛盾,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時,也就意味著對思維的訓練及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一節好的歷史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提得過多過繁也不行,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出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的既科學又系統的提問,做到有的放矢,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適時、適量,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3.課堂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優差生。如果一味地只顧優生而忽視差生,很容易挫傷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兩極分化現象。因此教師應根據學情,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既能激活成績好的學生的思維,又要給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一定的機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變化提問的角度,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現自己。
4.課堂提問應是平等的對話,營造和諧師生關系。居高臨下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甚至畏懼自己的回答會不會令老師滿意,會不會遭來同學們的譏笑,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應注意自己語言措詞及語氣語態,要有一種親和力,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才能同學生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這也是一位優秀教師人格魅力的體現。這樣學生才會放開一切思想的顧慮,走近老師的思維中。放飛自己的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但提問中無論學生的回答滿不滿意,都應盡量避免言語的刺傷、態度的輕慢,應充滿激情,充滿賞識、充滿期待。耐心傾聽和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巧妙地因勢誘導,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教師輸出信息、傳播信息、達到師生交流和諧共振的一條主要渠道。巧妙地、科學地利用課堂提問,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 有利于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歷史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提問的實效性,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