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隨時隨地存在于我們的身邊,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素質教育下,如何學好數學?數學課堂是怎樣的呢?我認為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學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人手:
一、切實轉變教學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學觀念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多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而形成以“知識為核心”的一套傳統、滯后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確立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探究。在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進行教學活動時都應緊緊圍繞“培養創新思維”這一核心。
二、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培養創造性思維素質,教師首先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熱愛學生,堅持教學民主,在課堂內創設一個寬松、和諧、充滿信任的氛圍,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研究數學時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特別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思維的多向性,設法引導學生突破常規,從不同的角度,沿著不同的方向,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外部與內心形象的反映,他對學生學習情緒有直接的影響。好的教態,使學生倍感親切。不良的教態,使學生產生緊張懼怕甚至反感的心理。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恩做了很多試驗。最后得出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總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教態中最值得注意的,表情過于嚴肅,學生產生懼怕,敬而遠之,這種現象在中學中較為普遍。同時還要增進和學生的感情,情感能成為鼓舞人行動的力量,教師應成為健康情緒的傳播者,努力提高學生的情感效能。在我們的課堂上常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怪現象,所以老師尤其要注意,不要感情沖動,以造成不良教態。
三、小學數學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課堂上教師應盡量把生活實踐與數學聯系起來。如:早上我們幾點起床?幾時出門上學?從起床到出門有多少分鐘準備?從家走到學校有幾條路線,各有多遠?需要多少時間?我們行走的速度有多快?等等一串與生活有關的數學。又如:在學習除法計算45÷3時,我特別強調動手實踐的操作,從實踐中找到為什么十位上的4除以3得1這個1要寫在十位上,從實踐中學習數學,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把知識提升為技能。
四、合理利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
比如新授課型,可以把新授的內容及課本上的課后練習作為課前預習的內容提前布置給學生。這樣在第二天的新授課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設計問題提問新授內容里學生通過預習就可以掌握的基本的知識點,這樣既能檢驗學生課后下了什么工夫預習,起督促作用,還能進一部鞏固學生通過自學就可以掌握的知識,節省課上時間。第二部分,老師設計一系列問題,提問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可能注意不到,或者弄不清楚有難度的一些問題。通過這一系列的提問,讓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進一步深化認識,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能力。第三部分,老師設計一些典型例題進行講解,在這里,因為學生已經仔細預習過了,所以可以不采用課本上的例題,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的提升一下例題的梯度。這樣下來,雖是新授課但也能起到一些習題課的作用。我們課后再布置作業的話,需要我們講解的就會比較少,學生基本就能自己解決了。當然,這并不是說,老師只需提問就好,就不需講解了,一些重要的知識點我們還是需要給學生講清楚。
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認為最關鍵的有兩點:第一,提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很重要。作為老師要嚴格要求學生,使學生達到老師要求的預習要求,否則下面的工作將無法進行,培養學生的能力也就成了一紙空話。第二,對老師來講,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合理的設置一系列問題,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理清思路,深化認識。這些題目的設置既不能過于簡單,又不能過于困難。過于簡單,就會讓問題流于形式,不能給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屬于無意義的提問。過于困難,不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學生思考之后也回答不出來,那么這樣的問題設置也是失敗的。
五、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自從1998年義務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以來,此10年來數學界對此進行了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張奠宙先生在《數學方法論搞》一書中提出,不要讓數學思想淹沒在題海之中。數學思想的感悟與提煉很重要。一般說來,數學思想指在具體的認識過程中提煉出來的觀念與意向,是一種高層次的認知,具有普遍意義的相對穩定的特征,放在后續的學習活動中對主體的思想策略水平有較大影響。但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如何創造機會給予學生這種感悟,卻值得商榷。這種高層次的認知與簡單的知識點學習完全不同,不能僅憑一兩節課或幾個例題的講解就能使學生完全接受和掌握,也不能依靠生硬的說教或學生大題量的訓練。實踐表明,不少學生盡管知道“分離常量法”、“平移法”、“化歸法”等名詞,盡管會用這些方法解一些題,但并不理解其實質。事實上,數學思想的形成必須在自己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體驗、感悟、提煉等理性思考,是長期的。且根據個性差異,思維觀念可能會不同。因此數學中滲透數學方法不能直接灌輸,而應當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數學內容自然而然,以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之,數學是一項綜合性、創造性的活動,教學活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師是整個過程的主導。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應以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為目的,為新時代培養未來的接班人。
【作者簡介】
張玲,女,29歲,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