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德琦
【摘 要】為了更好服務社區經濟發展,為本地留下更多更優秀的技術型人才,就現目前的中職學校學生畢業發展而言,學生畢業的多向選擇成為了可實現的目標。本文介紹了重慶中職學生畢業方向的多向性,也突出了中職發展的可變性。
【關鍵詞】重慶;中職學生;畢業;多向性選擇
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的前提下,我們對學生的招收和就業的定位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為了更好服務社區經濟發展,為本地留下更多更優秀的技術型人才,就現目前的中職學校學生畢業發展而言,學生畢業的多向選擇成為了可實現的目標。本文介紹了重慶中職學生畢業方向的多向性,也突出了中職發展的可變性。
一、前景介紹
重慶直轄以來,全市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職業技術人才,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為擴大就業、促進創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人力資源強市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職業教育層級結構還不盡合理、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學校點偏多、辦學水平有待提高,同時,畢業學生就業專業單一,無法和沿海企業相比,也使得大部分的畢業學生在就業選擇上偏向于回到自己的家鄉進行就業。
隨著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關注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城市人口的加入,不再是單一的安排學生以高考為目標,而是合理掌握學生的能力,進而選擇更適合學生發展的職業教育進行發展。
而對于職業學校來說, 學生的就業也就出現了選擇,是留在重慶本地上班,還是繼續升造考入本地的對口大學,都會使得學生慢慢的融入本地的城市, 而對于當今社會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到中職學校的學生就業所帶來的變化使得學生融入本地城市的步伐也就形成城市化轉變。
本人在工作中發現,學生入學層次的變化使得學生在就業發面也在發生變化,從以前單一的就業工作,到現在的城市化效果,即一部分的學生進入五年一貫制考取大專畢業證,一部分學生進入高考模式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而還有一部分學生通過專業學習進入重慶本地對口的公司進行發展。對學生就業的多方向發展,使得專業的發展方向也需要對應進行改變,而改變之初,就是對這些學生的城市化效果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找到現在專業學生的畢業選擇方向,以及畢業后就業產生的推進效果,從而找到中職的定位方向,為專業適應企業進行前期的鋪墊。
二、畢業方向的選擇
(一)重慶市根據《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公布2016年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名單的通知》(渝教職成發〔2016〕10號),我校作為2015年重慶市“五年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學校,“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人才一體化培養試點專業電子技術應用,也就增加了一個學生的就業方向;
(二)從2012年開始,本專業也按照政策的要求和學生的意愿進行了高考班的招收,讓中職學生也能考進自己中意的大學,也就增加了一個學生的就業方向。
(三)在學校和本地企業的聯系和交流中,專業對口本地企業、工廠維修、市場營銷等多個單位,作為又一個學生的就業方向。
三、國內研究分析
以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李吉龍《在區域產業轉型與中職學校人才培養適配性研究》中說到:職業教育作為與區域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其持續健康發展植根于它對經濟社會的適應、調節和引領,其歷史使命在于通過人才培養、科技開發、社會服務推動產業技術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及國際經濟的深刻變革,使得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大勢所趨。為此,區域職業教育應當適應區域產業轉型的需求——尤其在人才培養上應力求與區域產業轉型保持步調一致。因此,區域產業轉型與中職學校人才培養適配性表現在二者同步和一致程度之上。
以中國海洋大學的范其偉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說到:職業教育作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大批能夠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要求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城市化進程要求提高轉移人口的素質和職業技能,同時,伴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就業結構的改變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然而,我國多年來一直重視學術型人才卻忽視技術與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的相關理論十分匱乏,致使職業教育實踐缺少有效的理論指導,這必然帶來職業教育的諸多問題,如職業教育的發展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落后、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不合理、職業教育的基本制度不健全以及職業教育國際化程度不平等,這已嚴重制約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適應城市化進程的需求正是理論界所急需解決的問題。
以李連新在《關于新形勢下中職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與思考》中說到:把學生就業創業情況作為衡量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標準。學生能否順利就業服務社會,是對職校學校辦學方向、辦學思想、辦學質量的全面檢驗。衡量職校教育質量的標準,只能看學校培養的學生受社會歡迎的程度、看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揮的作用和對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從職業學校的長期發展的角度看,職業教育規模要擴大,就要培養適應社會的需要的人才,要以“出口”帶動“入口”,“出口”暢才能“入口”旺。前些年職業教育的發展出現的困境,就業難是主要原因之一。發展規模受到限制是因“出口”不暢,“入口”受阻,學生畢業后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或者無法適應崗位的要求,這只能說明職業學校的辦學效果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教育與職業不相適應。所以,職業學校在引導學生就業選擇時,應該多樣化,增加學生的“出口”。
四、重慶中職學生的畢業調查
通過對重慶市中職示范校重慶市立信職業教育中心的學生進行畢業調查, 我們不難發現,2015年在校學生2300人,其中已經選擇“3+2”和“3+4”直接讀大學的學生占200人,通過2014年選拔進入高考班準備考大學的學生200人,通過學校聯系進行就業的學生1700人, 自主創業的學生200人,這些都說明了重慶中職的畢業特色,同時也能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方向。
五、總結
總之,我們可以驚奇地發現,在職業教育板塊,學生的畢業選擇性有了一個全面的提升,在學生的畢業渠道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學生能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選擇。在全國城市化的影響下,學生招收的城市化和就業的城市化就直接體現了出來,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的前提下,我們對學生的招收和就業的定位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范其偉.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職業教育發展研究[D].山東:中國海洋大學,2001
[2]李吉龍,劉曉.區域產業轉型與中職學校人才培養適配性研究[J].職教通訊,2014(16):14-18
[3]李連新.關于新形勢下中職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與思考[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8(8):140-141
[4]汪新巧.電氣技術應用專業的中職學生就業質量調查分析[J].職業技術,2014(5):88-89
[5]孟素芳.對中職學生就業前途的思考[J].市場研究,2010(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