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
素描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主動的用造型的眼光去看、去認識、去感受對象,并培養教育學生如何通過造型語言、造型技巧的學習把這種感受表現出來的能力。我主要根據高中素描教學實踐,素描學習特點循序漸進突出重點,有效地提高素描教學質量的問題。并制定一個課程實施方案。
課程設計的構想: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也是高考美術考試的重點。素描教學中基本功 何表現,最終獲得一個聰明的頭腦。因此在高中素描教學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注意學習的步驟,并且突出解決每個學習階段要重點解決的問題,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果。
一、初級階段抓好線條練習在高一
線條在創造實物的造型時起著決定性作用。線條不僅是象征一條線,還可以象征物體的外部邊緣,象征為各個面的結合,還象征一種顏色與另一種顏色的轉折,提示著方位,象征調子與調子的銜接。學生進入高中時,沒有任何繪畫基礎,而石膏幾何形體就是初學者入門的最好題材。幾何形體由于全是白色石膏的,所以周圍環境對形體的影響非常明顯,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同一環境中物體相互影響的原理,并在繪畫中應用。由于幾何形體的結構單純,也有助于讓初學者掌握形體轉折的要點,使初學者深刻理解物體的形體機構。也正是由于幾何形體的單純,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集中精力練習線條的排列規律,及用線條組織表現對象的形體結構,并初步理解物體的質感、空間感的特點和規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扎實教導學生練好線條,理解線條,甚至可以作各種線條的變化的實驗,讓學生熟練掌握、使用線條來表現物體的造型。
二、中級階段抓好靜物和石膏頭像寫生在高二
在學生以幾何形體為題材,掌握了繪畫的基本規律后,學生進入到一個更復雜的課題:靜物和石膏頭像寫生。
1.以勾勒形體為主,重點理解形體的穿插結構。學生由單純幾何形體轉入到比較復雜的靜物寫生及石膏頭像寫生,難度比較大。在此階段應讓學生重點放在對形的勾勒及對對象結構理解上可以以直線為主,緊緊抓住對象的形體結構不放松,反復比較、反復修改,簡化對明暗層次的刻畫。用此辦法可以使學生明確本階段的任務和目的,不受對象上面偶然細節的影響,抓住對象形體結構上的特點,以果斷的用筆表現出對對象的感受。可以采取垂直線及水平線反復比較,在比較中確定對象正確的形體。在比較中體會繪畫的真:整體決定局部,只有在整體中正確的局部細節才是準確的,使學生理解,畫素描不是單純起輪廓。素描具有內在形,要讓學生看到兩線所構成的形。
2.建立立體概念,進行全因素素描,表現出對象的空間感、質感和體積感。在學生充分對物體的形體結構反復練習并具有一定勾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物體的全面關系進行訓練。17世紀,德國大畫家約赫姆·桑德拉特說:“成功的利用光線和陰影,藝術家就能獲得物體造型的深度和凸起。因為一切物體的立體感是借光線的投射而顯現的,因此繪畫造型如能認識和正確的描繪出光在物體上的變化,就能正確的表現出物體造型和立體感。因此在繪畫上如何認識光線和利用光線很重要。”教師除了把光線的規律、明暗的變化及光影與立體的關系告訴學生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按自己的需要創造自己的光源。調整光源的位置,選擇光線,創造反射光、高光,學會支配光線,把自己想要畫出的形體控制住,在投影破壞形體的情況下,給人錯覺時,大膽地去掉它。為了訓練學生選擇光線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故意擺出不理想的光線,讓學生自己進行調整。
此階段的學生對物體的主次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學生下筆就是抓形找結構,然后就引導學生進行大關系的處理。在大關系中,初步呈現出物體的空間感、質感和體積感。畫面始終保持住完整的統一,為下一步刻畫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刻畫中,應讓學生敢于深入局部,用最細致的筆法表現對象的體積感、質感。反復從整體一一局部一一整體一一直到最終達到素描三要素:空間感、質感、體積感的完整統一。
三、高級階段抓好表現性刻畫在高三
經過中級課程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在此基礎上應及強一些美術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在畫人物頭像之后更要了解頭、臉的構成及結構。這些頭骨的形狀及變化應讓學生熱悉并掌握。在此階段,應當加強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不要把對象看成描摹的樣板,在寫生中要提醒學生找到自己對對象的感受,大膽表現出自己的創造欲望。素描寫生中,研究頭像的結構形體、透視、比例等,并不是要像石膏翻模一樣把對象翻下來,而是為了獲得理解和感受對象的依據。“寫實”的主張并不排斥“真實”,重要的是對“真實”的正確認識:真實不能等同于模仿,因為模仿只能用于有形的具體事物,而真實既可用于有形之物的表現,也可以是情感、印象和思想的表達。
在素描過程中,要探索點、線、面、黑白灰等造型因素的運用,積累有效的表現對象、表現感受,避免死磨硬摳。強調學生對基本形的認識和把握,因為基本形代表了藝術形象的整體;對形體的感受要明確,主要處理好結構、形體、動勢、虛、黑白灰等。因此,素描基本功訓練應該防止從直觀來又還原到直觀的那種簡單模仿對象的方式應該把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與技巧積累同樣重要的內容。
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對學生萌動的、幼嫩的創新小芽不加分析的無情抹殺。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欲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動起來,研究、探討造型表現問題,引導學生由畫畫時的被動照抄,化為主動創作,使畫畫成為一個快樂的過程,學生不僅學到知識,增長才識,而且享受成功的喜悅。要在美的規律上多啟迪學生,引導學生如何去感受對象,分析研究對象,用藝術語言去表達自己對客觀對象的理解和感受,要善于從復雜的現象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提取共同的、本質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