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品
【摘 要】《人 自然 社會》作為一門綜合實踐性很強的地方課程,我們努力讓課堂回歸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得到發展,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在開放中得以拓展,讓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這門綜合課程煥發生命活力。
【關鍵詞】平臺;綜合實踐;地方課程
《人 自然 社會》作為一門地方課程,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鄉土文化氣息,同時又是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門課程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實踐性,它以開放型、自主性、親歷性、生成性和實踐性為鮮明的特征。進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作為一門綜合實踐很強的地方課程,就以其全新的理念,獨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無可避免地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挖掘教育資源,讓《人 自然 社會》這門地方課程展現出獨有的魅力,發揮其獨有的效果呢?筆者通過一段時間對這門課程的探索,覺得應該在生活中發展,在活動中體驗,在開放中拓展。
一、激活生活,促進發展
課程和教材的制定與編寫要從生活實際出發,特別是不要脫離兒童的生活。因此,要使學生通過教材、教學所學得的一切能回到他們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問題,改變他們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態度、價值觀等。
《人 自然 社會》 的很多教材都體現了源于生活這一特點,那么,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就應努力使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做到教學生活化。比如《安全使用家電》是四年級教材中的一課,冰箱、電視機、洗衣機、電飯煲、電吹風、空調、電腦……這些家用電器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安全隱患。這一課本身就是從生活、從社會中來,我們的孩子學會安全使用家電是必備的生活能力。建構主義理論很明確地指出:所有學生在教學前已經擁有現存的知識結構和圖式。的確,對于家用電器的使用,我們北白象的學生并非一無所知,他們就生活在電器之鄉,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有了一些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首先讓學生回顧自己使用家電的情況,簡單地談談自己會使用哪些家用電器?使用時有哪些注意事項?為了讓課堂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準備一些小型的家用電器,如吸塵器、電吹風等,自讀說明書,課堂現場演示正確的使用方法,學生積極地投入討論、探究,課堂儼然是生機盎然的家用電器展銷會的演示現場。學生們在現場演示的活動過程中, 更進一步地得出正確使用家用電器的重要性及其注意事項。于是,再安排了兩項交流活動:一項是對生活中常見的錯誤使用家用電器行為的辨析:如濕手插電飯煲的插座;在潮濕、彌漫水汽的浴室中使用電吹風;一個接線板同時插上了許多大功率電器的插頭;并有溫馨提示“記一記”,告訴學生怎樣安全使用家電。另一項是評價自己的做法。
課堂貼近學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歸生活世界的一個前提條件,卻不是它的充分條件。作為一門生活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從生活出發還必須讓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與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斷發生動態聯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為其中的“活性因子”。
二、豐富活動,獲取體驗
教育家皮亞杰說:“兒童的認識全來源于活動。”活動是學生學習的初始。只有在活動中觀察,在活動中認知,在活動中感悟,才能提高學習者的道德素養。體驗是最真實、最感性的一種內心感受,通過活動能讓學生獲得體驗,從而促進人的發展。
《人 自然 社會》是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它不是面向少數學生培養特長的活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活動,它必須努力創設一種寬松、和諧、公正、平等、友善、積極、民主的氛圍,使每一個學生處于一種開放的心胸。在活動開始前,一段趣聞、一個故事、一首歌曲、一段音樂、一段錄像,或者是教師親自參與的熱身活動使每個人都處于開放、寬松的狀態,以便心靈世界更加容易吸收外界的美善信息。活動中,每個人向其它人開放,每個人都處于完全的自己狀態,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也體驗、感悟到他人的重要,給予每個學生自助活動和表現的機會,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如教學《學會溝通》一課,就以故事《主持人和小孩子》為探究活動的開始,有趣、引發人們思考的故事一下子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達到了最高點,從而在討論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溝通,學會傾聽。
三、適度開放,得以拓展
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發展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
同時還應指出拓展課程資源,不僅是教師的任務,我們還可以發揮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在課前搜集信息,擴大信息量。比如教學《江南戲曲奇葩——越劇》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信息,這樣,既拓展了教學資源又使教學源于學生,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了解到越劇是我們浙江一帶頗受歡迎的一個劇種,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當然,教師對于如何搜集和處理信息要給予指導。
1.課前,我給學生提出了具體的搜集信息的要求。如:可以查詢一下有哪些越劇名段?越劇中的裝束又有哪些代表意義?然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類,搜集相關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也可以圖文并茂。同時可以欣賞一些名段……這樣,就使學生的信息搜集更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操作性。
2.考慮到當前獲取信息的渠道眾多,可學生已有的搜集信息的范圍還不夠廣闊。我又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你們覺得,可以從哪些途徑來搜集?”從而,使學生知道了書報、雜志、互聯網、電視、廣播,以及家長、老師詢問、了解等,均可獲得所需的信息。
3.強調孩子們分小組搜集信息,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在小組同伴合作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苦與樂,還要體會人際交往的微妙之處。
總之,通過對這一門課程的教學,我認識到:教師的素質需要不斷提高,我們要努力讓我們的課堂回歸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同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為學生所喜好的活動讓他們真切地體驗,在體驗中,讓學生得以發展。
【參考文獻】
[1]洪振華,劉煥陽.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案例與故事[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4)
[2]林素仙.關注兒童,有效開發課程資源[J].小學教材教法,2007(3)
[3]張麗玉.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論評述[J].生活教育,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