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元節
摘 要:語文學習伴隨著我們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乃至一輩子的全部學習過程,對培養語文素養和口語表達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階段,為學生高中乃至大學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新階段,初中語文新課改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開拓學生的思維模式,從而促進學生高效寫作。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寫作;建構策略
《初中語文寫作課改教學策略》中說道:在初中語文寫作課堂教學中,堅持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創新寫作教學模式,引進新型的教學手段,在寫作課堂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合作本領和探究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傳統的初中語文寫作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即在課前按照課標進行備課,在課堂上按照基本模式進行講授,在考試之前組織學生進行背誦。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難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所以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實施高效寫作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分析三種初中語文高效寫作教學模式,希望為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創設具體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初中階段,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還沒有完全發展,所以教師在語文寫作課堂教學中,盡量給學生創設具體的、可觀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這種可見的、可觸摸的教學情境中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
例如,在學習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老人教版)《秋天》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讀整篇詩歌,掌握詩歌的韻律,用心揣摩詩歌中的優美意境,帶領學生分析詩歌語言的魅力,并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眼中的秋之景,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進行本課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指導學生帶上自己的畫筆和紙板,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作出有關秋天的風景畫,即“秋高氣爽圖、秋收圖、秋楓圖”等,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本篇文章中的具體意境,學習文章的景物描寫手法。另外,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一篇有關“秋景之美”的小作文,盡量使用文章中所學習到的景物描寫手法和寫作技巧,并在同伴之間進行分享。這種寫作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思維,促進了有效寫作。
二、組織小組合作模式,創新學生寫作思維
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雖然一直被初中課堂教學所倡導,但是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新課改所倡導的合作學習是指在合作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創新意識、自主能力和探究本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講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新人教版)《貓》的時候,由于本課的寫作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文章的基本框架結構,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描寫手法,培養學生珍愛生命、保護動物的價值觀,同時指導學生寫出“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與小動物和諧相處的。”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并在每個小組設置一名組長,配合教師監督學生的寫作情況。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每一自然段的具體含義,品味文章中優美句子,認真感受“我”及家人與貓兒們之間的歡樂情境,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課文理解過后,教師指導學生在自己的習作本上寫出一篇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與小動物相處的小作文,盡量語句通順,表達清楚,寫出自己對動物的愛護之情,最后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交流,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聆聽其他人的想法,完成課堂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模式使平時不敢說話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促進了有效寫作。
三、合理使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寫作靈感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動態的圖畫、優美的音樂和形象的視頻,這些都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促進寫作的順利進行。
例如,在講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人教版)《我的母親》時,由于本課的寫作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把握母親的人物形象、分析具體的事例、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并指導學生寫一個“感恩母親”的小作文。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播放歌曲《母親》的視頻,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帶領學生分析“母親”的“仁慈、善良、隱忍、有剛氣”的性格特征以及對“我”的教誨,從而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敬愛、感激和懷念的思想感情。之后教師指導學生根據作者的寫作特點用自己的語言寫一篇“感恩母親”的小作文,完成本課的寫作教學目標。多媒體的教學模式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想象力,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從而促進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學習。
在初中語文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創新語文寫作教學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從而促進寫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魯婭,許書明.初中語文高效課堂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2]吳丹,高玉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及實施策略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