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鑫
【摘 要】本文探討了如何運用情感教學理論解決中職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四個方面分析了如何激發中職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情緒,使其樂于學習,學有所獲,從而盡可能地達到中職美術教學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情感教學;中職美術教學;積極情緒
一、情感教學理論及實施依據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學習涉及到整個人,而不僅僅是為學習者提供事實,而且積極學習的過程就是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協調發展的過程。人本主義的情感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如下兩方面的內容:1.教師以情感教學。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1902-1987)認為,教師是“促進者”,教師的情感直接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教師以不同的情感從事教學活動,學生就會相應地作出不同的反應,教師應以自己對學習內容和活動的熱忱而使學生勤奮學習。2.學生的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是有機的整體。羅杰斯認為,在學習活動的任何階段,學生的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都是交織在一起的統一過程。
國外研究表明,有著積極情感的學生,比那些缺乏情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在學習課程中充滿焦慮與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有效。而且師生之間擁有愉快、樂觀的心情將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才思敏捷;而苦悶的心情則抑制學生的思維。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助學者和監督者;創造“親和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迸發積極情感,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將認知和情感融為一體,相互促進,以充分發揮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中職美術教學現狀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美術課程標準》要求,中職美術主要劃分為美術鑒賞、設計、繪畫、雕塑、電腦美術、攝影攝像、書法、篆刻和工藝,是廣大中職學生必修的一門藝術課程,影響學生的思想、意志、喜惡等人的精神世界,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以本著培養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繪畫實踐為核心,以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對美的正確認識,以及對美的正確理解為教學目標的美育教育。
但是目前由于中職生源逐漸減少,導致中職學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種壓力下,中職學校對招生的要求越來越低,這使得生源質量逐漸下滑。大多數中職生學習基礎差,在中學時大多是被遺忘的“角落”,學習方法和能力都有待提高。另外,有些家庭對自己上職校的孩子失去指望,放任不管,社會也有一些看不起職校生的言論,這給職校生帶來了許多心理負擔甚至自卑自怨的情緒。中職生正處在生理與心理急劇發展變化的青春期和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轉變的時期,同時還需要面對未來的就業問題,為此他們中普遍存在著焦慮情緒。而且,加上他們以前大都沒有學過美術,自覺性和自制力又差,不愛學習,導致了學生對美術學習缺乏信心,并有一種畏懼感和抵觸心理。在中職美術教學中,經常面臨的境況就是:教師在臺上聲嘶力竭地講,學生漠然地玩著手機或是昏昏欲睡,課堂上沒有任何情感上的交流,整個課堂教學效果極不理想。
三、用情感教學激發中職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情緒
(一)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
要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須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相互信任的關系,擺脫管理者或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盡可能進入到學生的情感世界,在情感領域與學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睦的朋友關系,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和寬容,讓學生有安全感,實現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心理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二)用積極情緒主導課堂
積極向上的情緒,活潑開朗的個性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相反,消極的情緒則影響學習,自卑心理和過于內向的性格不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過度的焦慮和膽怯心理不利于學生大膽地創作、展現自己的個性風采。要解決情感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運用快樂情緒來影響和激發學生的快樂情緒;避免動機過于強烈、對學生持有不恰當的期望,在課堂上表現出焦慮和缺乏耐心,這會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消極情緒狀態,從而影響教學進程和效果。教師應面帶微笑,自信滿滿地走進教室進行教學,學生則會倍感親切、溫馨,就會敞開心扉,樂于接受新的知識。
(三)滿足學生學習的情感需求
根據心理學上情緒發生的心理機制,客觀事物滿足個體需要,產生正情緒,如快樂;不滿足需要,則產生負情緒,如沮喪。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要使學生始終保持著適當的正情緒,優化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教師要想方設法操縱各種教學因素去滿足學生的有關需要。
1.讓教學內容與求知需要相協調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能夠駕馭教育過程的高手,是用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的。”作為職業學校的學生,即將面向社會,其求知需要與未來的職業有關的實用知識相聯系。
與社會、人生的各種問題相聯系。然而,美術課要教的內容卻未必都能跟學生的實際求知需要相吻合,因而引起了學生的抵觸和反感。情感教學要求教師從學生求知需要的角度上審視文本,進行適當的處理,巧妙地組織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學生樂于接受。
2.因材施教,滿足學生成功需要
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有勝過周圍人或是對成功完成某件事的渴求,反映在人們頭腦中就是成功需要。滿足成功的需要,不僅會產生快樂情緒,而且會增強自信心,促進個體朝著成功方向繼續努力。因此,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注重掌控教學進度和難度,因材施教,可以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他適合的任務,讓他力所能及地完成,放大每個學生的優點,讓每個學生在適當的時候發揮出自身優勢,品嘗成功的喜悅,增進自信心,不斷實現階段目標。他就體會到了成就感,就會激發繼續學習的愿望。
3.多用鼓勵性的評價滿足學生受肯定的需要
情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動機會因受到愉快的正情感體驗而得到增強,也會因受到不愉快的負情感體驗而消退。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肯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賞識、鼓勵和心理暗示,對學生充滿信心、充滿期待。每當學生正確回答了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品嘗成功快樂。同時,對美術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誤應該給予寬容。學生從學習中品嘗到了快樂與成功,增進了學習樂趣,強化了自身學習的動機,激發了自我效能。
四、總結
中職生美術基礎差、存在自卑心理、焦慮心理、對美術學習的厭惡心理,這些消極情緒對美術學習產生很壞的影響,必須激發他們的積極情緒,使其輕松有效地獲得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高職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應用情感教學,傾注熱情,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和諧、合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投入到美術學習當中來,使他們樂于學習,學有所獲,達到美術教學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