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鳳霞
摘 要: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的教與學同樣離不開實際生活,小學是孩子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階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是每一位教學者都重視的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扎實訓練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力,還要在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結合實際課堂教學案例,對小學數學教學如何聯系實際,強化實踐,優化數學教學做出了以下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聯系實際;強化操作;優化數學教學
一、小學數學教學聯系實際、強化操作的必要性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師生的動手實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還能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
二、聯系實際,強化操作的具體方法
1.加強感知性操作,訓練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尤其是數學概念和數學思維,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大難點,因而教師要把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作為重要教學任務之一。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經驗不足,抽象概括水平也極低,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概括事物往往還停留在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屬性上,無法辨出事物的內在意義和本質特征。鑒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在測一測、量一量、摸一摸、驗一驗中學習數學知識,為其提供實際事物進行感知性操作,這樣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還有利于進一步加深他們的記憶,提高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中的位置與方向、認識圖形、認識人民幣、認識時間、長度單位、克和千克、測量等知識點都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讓學生進行感知性操作,使其充分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這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我在教授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一課時,明顯感覺到學生對厘米、米的認識還不夠清晰,于是我讓學生觀察兩條細線,使其在摸一摸、看一看的過程中體驗線段的特性,接著我再指導學生進行測量書本長寬、文具長寬、黑板長度等實踐活動。如此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進一步感知長度單位在實際中的運用,并學會用刻度尺量線段的長,并能用刻度尺畫出給定長度的線段。
2.加強探究性操作,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探究性操作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在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形成一定的知識技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發現數學規律。探究性學習也是一種創造性學習,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自主探究中得以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基于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在指導他們進行探究性操作時,應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為其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內在潛能和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探索。其次,教師還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方法指導,尤其是基礎較差、接受能力有限的孩子,我們應對其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整個發現過程。
3.加強應用性操作,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地為學生創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情境或實際活動。由此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通過親手操作掌握相關知識,深刻感受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還能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如,學完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之后,我與學生共同合作,用四個小正方體木塊(紙盒)和一個底座制作一個日歷,要求日歷要能同時表示出月、日和星期幾。制作過程中,有學生用一個木塊表示1~12個月,也有學生用一個木塊表示星期幾,還有學生用六個面表示星期一到星期日。在學習了四年級下冊“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之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測量和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及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數等活動中任選一個專題進行,讓他們互相協作完成任務。如此讓學生在運用中學習和鞏固數學知識,能夠很好地鍛煉他們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聯系生活實際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注重動手實踐環節,強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從而讓數學課堂教學更為生動活潑、直觀形象,使數學教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并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劉藝,唐淑麗,劉琛,等.著眼數學教學實際,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J].學園(教育科研),2012(13).
[2]梁貫成.第三屆國際數學及科學研究結果對華人地區數學課程改革的啟示[J].數學教育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