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偉軍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在內容上強調聯系生活、社會、學生實際,在方法上強調探索、實踐、活動。因此,小學科學教學要貼近兒童的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科學知識體系,逐漸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展現小學生的童心童趣,拉近小學生與科學課的距離。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出發,從科學問題、課堂探究、課外拓展等方面進行小學科學教學策略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教科版小學科學課程概述
本節對小學科學課程內容的簡要介紹主要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材為例。根據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材分析發現,五年級上冊分別有“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以及“運動和力”四個單元;五年級下冊為“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兩冊教材的教學內容都具有較高的實踐性和一定的理論性,且大多數教學內容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生活化教學概述
(一)生活化教學的定義
生活化教學從字面意思來看,即貼近日常生活、以生活中的科學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方式。具體來說,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教學活動放到現實的生活背景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時刻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陶冶的一種人性化的教學模式。
(二)生活化教學方式的主要特點
1.趣味性較高的特點。
生活化教學能夠在極度貼近小學生日常衣、食、住、行等活動的情況下,引起小學生對解開生活中所遇到的“不解之謎”的好奇感,而且,生活化教學能夠給予小學生以自己為主題來解開謎題的機會,使小學生對科學這門課程更感興趣。
2.實踐性較強的特點
比如,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一單元中“生物與環境”的學習,其中包含“種子發芽實驗”的教學內容,種子發芽是一個動態細微的過程,因此,需要小學生自己播下一顆種子,并自己去觀察種子從入土到發芽的整個過程,需要小學生實實在在地參與到科學課程的實驗中去,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3.專業性較弱的特點
小學科學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沒有難度較高的理論內容,不同于初高中物理、化學實驗的專業性,小學科學實驗課中的實驗材料可以是一盆花、一滴水,這些材料可以從生活中取材,而且不需要特殊的保存方法,還能夠循環利用,在一些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身邊生命世界的實驗中,可以以身邊的一切事物為對象,只需要小學生通過簡單的觀察實驗的手段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難度較低的特點
同樣以種子發芽實驗為例,學生只需要在科學老師或家人的指導下完成種子培育就能夠獲得一個實驗道具,通過對種子整個生長過程的觀察,就可以發現各個生長階段種子的變化情況,再由科學老師對學生所培育種子的發芽和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和答疑來幫助學生了解種子不同生長狀態的原因,讓學生知道植物生長的必備水熱條件等科學知識,不需要過于理論化的語言,教學內容簡單易懂。
5.合作與獨立兼容的特點
生活化的教學可以實現小學生在家做實驗的愿望,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一項基本的實驗任務,在實驗的過程中給予小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同時許多科學實驗需要小學生共同觀察,相互幫助,在無形中培養了小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小學生學會助人為樂,學會接受別人的幫助,建立一定的團隊意識。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探究
(一)源于生活——將科學問題生活化
將生活中的科學作為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努力在學生生活與科學教學之間建立一種相似或相對的聯系,這樣學生更有構建的基礎和探究的動力,在激發探究興趣的同時,指明探究的方向。
1.教材處理生活化
科學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難以符合各地區的生活實際,這種地域的差異、風情的差異、生活的差異就需要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使之更具生活化。通常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改一改,在教材中,編者所提供的只是一個范例,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個學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改編素材。
(2)加一加,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素材。
(3)排一排,根據季節時令,將各單元的內容體系適當調整編排,使教材更能聯系生活。
2.教學設計生活化
進行教學設計時,任課教師要盡可能使教學內容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在對教材進行生活化處理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比如,“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學設計,從猜猜土壤中可能有什么開始,設計三個生活化的實驗活動,首先讓學生動手在學?;▔锶∫环菽嗤粒柚糯箸R、牙簽等工具仔細觀察土壤中有什么;然后,讓學生把土壤放入裝有水的透明的飲料瓶,觀察到有氣泡冒出來,說明土壤中含有什么,接著讓學生搖晃瓶子,把泥土和水混合后再靜止沉淀,觀察土壤沉積物分成了幾層;最后,加熱土壤,觀察燒杯內壁凝結的小水珠,聞土壤氣味等判斷土壤中有什么。又如,“身體的結構”一課,可以先讓學生畫下小組同學的身體,然后再根據圖來研究我們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身體里面有什么,活動中把觀察到的身體結構在圖上一一標示出來。這樣使科學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融入科學的學習中。
(二)走進生活——將課堂探究生活化
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學習科學,從學生身邊的現象出發提出相關的問題,創設生活情境,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有效激發學習興趣。
1.教學情境生活化
首先,科學教師要將科學教學的內容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使課堂導入和實驗活動的情景生活化,比如“光和影”一課的手影游戲導入,讓學生親自做一做,再想一想影子是怎么產生的,需要什么條件?然后在“你能讓手影變大或縮小嗎,怎么才能做到?”等問題引領下進一步探究影子大小的變化。又如,“食物鏈與食物網”教學中,請學生說說自己家院子里栽種的植物和生活的小動物,用自家小院里的生物來學習食物鏈與食物網,這樣往往更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其次,小學科學的教學要盡可能地走出教室,走向自然。比如,在“環境與我們”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任課教師可帶領學生開展課外實驗,為學生準備好垃圾袋、衛生手套或垃圾夾等工具,可以帶領學生到公園、游樂園等場所,對垃圾進行收集,使學生在身體力行中感受各種垃圾給人們帶來的不便,在完成一定的垃圾收集工作后,指導學生將垃圾進行分類并投放到相對應的垃圾箱(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等)中,在垃圾的收集與分類過程中向學生說明分類的標準和原因,說明每年我國產生的生活垃圾總量,以及這些垃圾的產生對土地、水、植物的影響,并對不同材質垃圾的處理辦法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進行垃圾的正確處理,真實體驗環境與我們的關系,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
2.實驗探究生活化
實驗探究的生活化可以結合實驗材料的選取著手,比如,《做一個生態瓶》一課,生態瓶的制作需要許多的材料:玻璃或透明的塑料容器、小型水生動植物,很多學生將家里的大塑料色拉油瓶切掉上半部分,而后洗干凈做生態瓶的容器。各種各樣的小型水生動植物是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到附近的淺水池塘或水溝里撈來的,材料豐富多樣。同時,學生參與了整個準備過程,對這些采集到水生動植物生活的環境比較熟悉,在制作生態瓶中考慮得也更為周到,對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非生物之間的密切聯系了解得也就更為透徹了。又如,“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讓學生把油畫棒涂在金屬片或金屬條上,然后用酒精燈加熱,觀察探究熱在金屬中的傳遞過程,既是身邊常見的實驗材料,又非常直觀便捷。
(三)回歸生活——將課外拓展生活化
1.科學作業生活化
小學科學的課后作業一般包括教學內容的預學和拓展運用兩個方面。首先,在教學內容預學方面的作業布置生活化可以采用觀察筆記的形式進行,教師可以提出一定要求,讓學生按照教師設置的觀察場景(要求但不限于)進行課程內容的預學,比如,在“陽光下的影子”一課,讓學生在休息日觀察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位置變化、長短變化,用畫圖配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因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觀察,不僅可以觀察專門指定的物體,還可以觀察多種不同的物體,比較陽光下影子的變化規律。其次,在科學知識運用方面,可以通過實驗拓展的形式布置課后作業,也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用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同時教師還可通過家長微信群將作業布置的內容告知家長,由家長上傳活動畫面,方便家校聯系指導學習,此外,也可以以兩人一組(兩人共同觀察的情況下,由一人作為實驗對象,另一人進行記錄)或三人一組(一人作為實驗對象,一人觀察描述,一人負責記錄)的形式,進行作業的布置。
2.課外活動科學化
課堂探究受時間條件的限制有許多活動不能展開,課外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生活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手段,比如,在“運動和力”的課外活動中,可以讓學生乘坐公交等交通工具時感受車輛起步、車輛停止時自己身體和周圍乘客的變化,或觀察正在行駛的車輛在起步、正常剎車和急剎車時車輛的變化,在課上時相互交流,并在此基礎上向學生講解慣性運動的影響和其間力的變化原理,教給學生如何避免慣性的危害,使學生更加懂得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明白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另外,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適當地安排課外活動,比如,在冬季時,帶領學生到室外堆雪人、滑雪,在游戲中教會學生雪花形成、融化的原理,還可以通過路面積雪鹽融事例和“瑞雪兆豐年”等俗諺和名句來幫助學生明白雪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四、科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有利于更好地踐行新課改的要求,在不斷提升小學科學教學效果的同時,實現新時代小學科學教學目標。
(一)有利于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實際效果
實現小學科學教學以學生為本的目標,即以學生視野為本,以學生的學習心理與規律為本,以每一個學生為本。
實現貼近生活的目標,即小學科學教育課程要源于生活,要從生活的角度來體驗與實踐,將“學、教、做”三合為一。
實現生態教育的目標,即順應小學生天性的教育,注重學生的自然生長,使小學生自覺形成一種人生態度。
實現促進學生成長的目標,因為小學科學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奠定物理、地理、生物、化學等自然科學的學習基礎,使小學生在生活化的科學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與動手能力,實現學識的增長。
(二)有利于促進小學科學教學的趣味化發展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為增強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同時,有效地拉近了“科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為學生更好地了解科學、認識科學、學習科學、運用科學創造了自然化的條件,使科學更加人性化,為學校突破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瓶頸提供了機會。
五、結論
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更好地展現小學生的探險天性,使小學生能夠快速地學到可用于實際生活的實用科學,而且生活化教學的方式與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具有很高的契合度,為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提供了經驗。但是,任何事物或方法都具有雙面性,生活化教學理念或模式在給小學科學教學帶來許多機遇的同時,也給小學科學教學在體系上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在進行生活化的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保持小學科學教學的規范化,保持小學科學教學的體制和秩序,通過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找出更符合小學生科學課程教學的生活化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胡晉.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探析[J].讀寫算(教研版),2015(11):294.
[2]姚小明.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略談[J].讀寫算(教研版),2015(15):361.
[3]李淑芬.關于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課堂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5(4):182.
[4]麻淑華.關于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課堂的探索[J].新課程(小學),2015(12):124-125.
[5]姚小明.探討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J].速讀(中旬),2016(4):295.
[6]辜四勇.融入生活體驗科學:淺析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J].讀寫算(教研版),2014(21):212-213.
[7]姜偉杰.淺談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J].新課程導學,2014(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