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祥福
摘 要:課堂評價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課堂評價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小學語文課堂評價的有效建立,不僅可以起到完善課堂教學過程的作用,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基于此,從小學語文課堂評價的意義入手,就課堂評價體系的建立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評價;策略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家和社會對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評價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一環節成為每個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對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建立有效的課堂評價體系,不僅是教學改革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
一、小學語文課堂評價的積極意義
從目前小學語文的課程開展情況來看,一些過去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改變,我們必須認識到,如今部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很多學生沒有完全樹立起自信心,在課堂中不能與教師積極互動;有些學生不能正視自己存在的學習問題,導致學習效率嚴重降低。面對這樣的問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建立起完善的評價體系,其不但能夠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二、實施小學語文課堂評價的策略分析
1.以學生為本,全面評價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教學評價正是教師在充分掌握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以及與教師的互動情況以后,對學生的表現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讓學生真正了解自己在課堂中的表現。教師在進行課堂評價時,一定要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并加以鼓勵,同時也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用恰當的方法使其不斷完善自我。只有全面客觀的評價,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并得到提高。例如,在教授《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周恩來總理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由于小學生的歷史知識有限,可能只認識到總理對人民親切愛護這一方面,并不能了解到周恩來總理對于新中國的成立所作出的偉大貢獻。這時,教師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所回答的內容。這樣學生不僅能夠認識到自己回答問題時正確的部分,也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2.講究語言藝術,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對學生積極的評價語言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的課堂評價要注重語言藝術,特別是口頭評價,學生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滿意程度。例如,在課堂上,一個小女孩對同一個問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筆者表揚道:“你真是厲害呢,老師和其他同學們都想不到呢!”小女孩臉上立刻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從此更愛思考,而班里同學看到只要敢于質疑,教師就會鼓勵自己,因此也更愛回答問題了。
3.因人而異,鼓勵獨創性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完善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一定要突出開放性,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對同一件事物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農夫與蛇》文章中,農夫見到凍僵的蛇覺得它很可憐,把它暖在胸口卻被反咬一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分情況分對象地做好事,不能不顧自身的安全。有的學生讀完課文提出:“在分不清是真是假的情況下,自己到底該不該施以愛心?”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召開主題班會,讓學生敞開心扉進行討論,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給學生提出有益的建議,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評價,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擴展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空間。
4.課堂評價要適時互動,倡導多元化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評價方式應該力爭做到多元化,可以將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課堂呈現出活躍的氣氛。例如,在學生的作文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文讀出來,展現給同學。這時,教師可以把評價的機會留給學生,最開始學生可能評價得比較片面,局限在好或者不好兩種思維中,但是在教師耐心的引導下,他們會從語言、結構、內容等多方面進行評價。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評,如果學生可以自己發現作文的不足之處,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組織語言和獨立地思考,還能夠在交流中飛快地進步。
小學語文課堂評價不管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還是課堂氣氛的調節,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小學語文課堂評價體系的有效建立,必須要以學生為本,全面評價;講究語言藝術,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因人而異,鼓勵學生的獨創性;課堂評價要適時互動,倡導多元化。在語文教學課堂中,要合理運用教學評價,讓評價語言鼓勵學生進步,把學生帶入知識的殿堂,讓學生從內心真正喜歡學習,促進其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朝霞.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J].小學時代(教師版),2009(9).
[2]莫松飛.新課程下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策略[J].成功教育,2008(7).
[3]辜偉節.關于中小學課堂有效教學評價的建議[J].基礎教育參考,2008(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