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桂玲
一、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主要的是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閃現的智慧火花和所表現的情感與態度,適當適時地評價學生。教師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個贊賞的表情,都會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小組合作交流想出“平移法”“割補法”等,最后得到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是“底×高”這一結論。這時教師可因勢利導對學生的“研究成果”加以激勵,把這種方法命名為“××法”,并寫在黑板上。這樣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愿望
“培養學習愿望是培養強烈興趣的穩固情感狀態。”因為我喜歡數學,所以我愿意去學它,所以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任何艱難險阻也愿意去克服;克服困難所得來的成功體驗又增強了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所以我更喜歡學數學了。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抓住知識間的連接點,深入考慮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途徑,設計有層次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促使他們在課堂上積極思考,使他們通過思考發現新知識,找到新規律。讓學生有學好數學的愿望,調動興趣是關鍵,數學基礎要打牢,思維訓練要做好,習慣、堅持很重要。
三、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后自己獲得的知識會記得更牢,同時會產生一種愉快的心情,這在一般學習中是無法體會到的。所以,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和喜悅,消除他們的顧慮,這對提高學生認知興趣和提高學習效率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在教學“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時,在長方體體積公式推導的基礎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弄清下面幾個問題: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么關系?正方體的體積該怎樣算?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自己看書,同桌研究,很容易獲得新知識。這樣,教學的內容在他們的腦海中印象會很深刻,更重要的是使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萌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的欲望,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經常創設有利于學習數學的情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感悟數學。
如,教學“面積”一課。開課伊始,我設計了巧設沖突、直奔主題這一環節。如何裝飾相片?采用了開門見山式的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經驗,既對周長加深了解,凸顯長度和面積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又對面積產生學習的欲望,學生感到分外親切,體現學習的必要性,讓學生在不全面甚至錯誤地了解面積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從一維的長度概念過渡到二維的面積概念做好鋪墊。這樣導入新課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情境中。
另外,我們可以把生活情境引入課堂,如,教學“筆算加法”時,在上課開始,我們設置創設了小芳購買家用電器的生活情景:炎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小芳感到又悶又熱,怎么辦呢?這時小芳想到為家里添置一些防暑降溫家用電器,我們一起陪他去商店看一看吧,小芳打算購買兩件商品,你覺得他會選購哪兩種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錢?你能幫他算一算嗎?這時,學生興致勃勃,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五、動手操作調動興趣
還以“面積”一課為例,我為學生創設比較兩張照片面積的大小情境這一環節,既讓學生探究欲望劇增,也為前面的質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探究空間。
教學中,利用相框的大小引出面積,用摸數學書封面、凳面來了解面積。用學生生活知識說說你看到的物體面來感知面積,用通過比賽“涂一涂”,利用孩子爭強好勝心理,引出面積大小之爭的方式來體驗面積。經過一系列“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涂一涂”的情境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起面積的表象。讓學生先討論各自的方法,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用剪拼、數方格、重疊、按手印等方法,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啟發學生由表象到概括,這樣就可以發現規律。
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興趣
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的講為主,同時借助于小黑板、卡片等靜態手段輔助教學,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毫無思考理解的余地。計算機引進課堂后,發揮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為激發學生想學、樂學的意識提供了條件。
如,在導人新課時,利用多媒體的音像、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在繪圖時,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使靜止的柱體、錐體呈現動態,生動形象直觀;針對有些學生不能一次聽懂的重點、難點內容,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對未聽懂之處給予多次補償機會。這樣,易于激發興趣,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
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不止這些。教師要關注怎樣使學習成為學生在情緒狀態下的興趣刺激源,讓學生始終對數學保持持久不衰的興趣,使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學習中,雖苦猶樂。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鐘啟泉,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師范生讀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