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紅明
數學課以練習為主線,使整個課堂處處存在參與競爭的機會,為學生自我表現、主動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因此,練習是每個數學教師備課時應重視的一個環節。如何使學生能在練習、自學中自悟出一些科學的思維方法和一般的解題思路,從而在練習中主動獲取知識呢?我認為,最為關鍵的就是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把握好練習設計的“五度空間”。
一、練習設計要有“坡度”
練習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想讓學生主動學、自覺練就必須有一套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從易到難、完整有序的練習。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我設計了一組這樣的練習:
A.準備練習
3÷4=30÷( )=( )÷400
3:4=30:( )=( ):400
B.新課練習
3:4=3×( ):4×( )=30:40
3:4=3×( ):4×( )=300:400
C.鞏固練習
一個比的比值是2,前后項都乘2,比值是( )。
D.綜合練習
2:3中,比的前項加4,要使比值不變,后項應該是( )。
準備練習中簡單的幾個等式就把除法、分數、比聯系在一起,為學生從已學的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類推到比的基本性質做了很好的準備。新課練習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分析比的前后項及比值的變化,學生在分析觀察中自然得出比的基本性質。鞏固練習以一個數字代替文字,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可以學會運用新知識到最后的綜合練習,都體現出練習的層次性,做到練習有“坡度”,這樣一組練習為學生提供了階梯。學生不僅不會感到無從下手,還想知道自己學習新知識的喜悅,從而激發興趣,也增加了學習知識的信心。
如,在學習“百分數的意義”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了具有一定坡度的練習。首先為基礎性練習:(1)解釋生活中一些百分數所表示的意義;(2)判斷正誤,說明理由并改正;(3)根據百分數的意義填空,進一步理解百分數與分數、比之間的關系。其次為提高性練習:在規定時間內寫出10個百分數,提問學生完成了規定任務的百分之幾,進一步豐富百分數的內涵,讓學生明白百分數是可以超過100%的。這樣的練習層次可以讓學生逐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進一步豐富百分數的內涵。
二、練習設計要有“難度”
我們知道學生存在兩種不同的發展水平,就是學生“已知知識水平”和“最近發展可能性水平”。練習要有難度,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既不能停留在學生已知水平,又不能太難,讓學生可望而不可即,要讓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跳一跳”摘到“果子”。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在學生已經掌握新知識出示的綜合性提高練習為:如果2:3前項增加4,后項應該( )。
大部分學生填寫的都是“增加6”,通過我的不斷啟發,有部分學生還驚喜地發現,還可以填“擴大3倍”“增加2倍”等等不同的答案。這種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培養學生“彈跳力”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發展學生智力,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的過程。
三、練習設計要增加“密度”
雖然大量的課堂練習有效,卻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靈丹妙藥。如果濫做練習,學生就會反感,甚至會走向教師所期待的反面。因此,練習的數量要設定在合適的范圍內,使練習次數控制在合理的密度內。練習設計要有密度,不僅是數量上的要求,更是質量的要求。學生在理解知識后,教師要在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抓住每一分鐘進行練習,練習要避免“題海戰術”機械重復,要抓住問題的重點難點,讓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新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對存在的問題增加密度,進行專項訓練以實現新知識、新技能的鞏固掌握。
四、練習設計要變換“角度”
練習設計要變換“角度”,既是因為學生對單一的練習不感興趣,又是因為要避免學生在練習中產生定式。教師就可以設計些答案不唯一的開放性試題,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另外新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突出了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教師也可以設計些實際測量、實際調查的操作性練習,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如,我在教學周長后,布置學生去測量校園樹木的直徑。因為不可能把樹切開測量直徑,大部分學生都能想到先用線繞圈測周長,再計算出直徑。這樣的操作練習,不僅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深化了知識,讓學生從“學數學”上升到“用數學”的水平。
五、練習知識加大“跨度”
數學每一章、每一節的知識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間都有著聯系。所以在設計時要注意知識間橫、縱向的聯系,應適當地加大“跨度”,將所學的知識和已有的知識盡可能地聯系起來,使其系統化、條理化,從而建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例如,從三年級開始,就讓學生留意和收集小學中常見的數量關系,并形成數量關系的合集。在學生經歷了整數、分數、小數的學習之后,學生終于明白在小學階段的很多數學問題都和這些數量關系有關,只是不同年級用不同的數計算而已。在此基礎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數學思維得到了發展,并且多種數學知識形成了有機整合。可見,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加大知識間的跨度是多么重要。
總之,教師對練習的處理既不能放任學生自由練習,又不能用自己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練習,作為教師,只有當好導演,讓學生當主演。只有在關鍵處點撥啟發,使教師講有重點,學生練有目的,才能讓學生在自練、自學、自悟中主動地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