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芬
摘 要:一般情況下,“課堂練寫”的設計基于閱讀感悟和寫法遷移,即在感悟文本育人價值、學習某個表達方式時,進行仿寫或擴寫,以達到寫法遷移的目的。那么,是否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為學習寫作方法服務,為進一步閱讀感悟服務,從而達到“讀”“寫”“思”融為一體呢?從“讀寫結合”設計的目的和效果出發,從“作用單一”的讀寫結合和“同生共長”的讀寫結合兩個方面,從因悟而寫、因文練寫、因理而寫、仿中悟法、文理兼顧五個角度闡述一些觀點。
關鍵詞:因悟而寫;因文練寫;因理而寫;仿中悟法;文理兼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將語文學習定位于“運用”上,從而讓語文的有效性教學變得清晰可見。可隨之而來的弊端也時有顯現,很多老師理所當然地將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生硬地湊在一起:有的語文課,內容理解尚不充分,教師便領著學生嚼著“夾生飯”大練寫話;有的語文課,通篇是寫作知識和技法的分析,忽略了課文語言文字本身的立意、構思過程;有的語文課,不顧文本的整體語境和氛圍,硬生生地插進幾個所謂的讀寫結合設計……
而真正意義上的“讀寫結合”,是指以文章為載體,從文章的內容出發,設計與之相關的“寫”的訓練,使閱讀、寫作、思維訓練三者融為一體,通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讀寫訓練,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如何使“讀”和“寫”融為一體,同生共長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作用單一”的讀寫結合
1.與閱讀理解對接,因悟而寫
有的“寫”,客觀上雖也起到了練習文字表達的作用,但其教學意圖多半還是在促進和深化閱讀理解上。如,《二泉映月》一課,在解讀阿炳的坎坷人生時,要求學生想象寫話:十多年的黑暗生活,十多年的賣藝生涯,十多年的疾病折磨,十多年的坎坷經歷。請你用自己的心靈走進阿炳的那段生活。你看,也許在一個煙雨蒙蒙的早晨,阿炳正干著什么?也許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黃昏,阿炳在干著什么?也許因為他雙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攤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許他在破舊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畫面、看到的形象寫下來。這里的寫話實際上是為理解阿炳的坎坷人生作鋪墊,為感悟《二泉映月》樂曲做鋪墊,為體會阿炳這個人物形象做鋪墊,它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寫,而是通過寫來促進閱讀,幫助學生通過想象提升對文章文本價值的理解。
這也是一種“無指導”的練寫,教師對寫不指導,主要是給予一定的想象提示,學生可以自由發揮,但對寫作的學習作用不大,如果能努力滲透文字的門道和規律,語用學習就會更扎實些。
2.與言語形式對接,因文練寫
朱熹曾說:“古人作文作詩,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為學生的寫作訓練提供了練筆機會。因此,我們依托文本,找準訓練點,將閱讀寫作更為直接、更為密切地融合起來,使讀和寫既互為手段,又互為目的,從而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同步發展。
例如,二年級的《云房子》是一片童話故事,全文采用擬人手法,童話的語言給學生帶來無盡的想象。特別是文章第二小節描寫了云房子的各種形態,句式整齊,富有想象力,為學生提供了學習語言的好機會,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時機。所以我們根據文章特點,以想象為依托,進行語用教學設計。第一步:指導學生讀懂句子特點。“云房子可真漂亮!作者用了兩句話介紹五幢云房子,你們發現這兩個句子有什么特點?”第二步:看視頻,引導學生用這樣的句式說說其他云房子。“是啊,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咱們的云房子就更栩栩如生了。你們還想不想看看其他的云房子?大家仔細瞧,這些云房子是什么樣的?你會用這樣的句式來說一說嗎?”第三步:指導學生具體說。“同一幅畫面,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誰來試一試?”而后小結:同學們,在我們的頭腦里也造出了各式各樣的云房子,這些云房子真美啊!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的語言發現語言的規律,再出示相關材料引導學生練習表達,最后回到課文,順承而教。這種讀寫結合,重在模仿作者的語言形式,掌握一定的語言密碼,發展想象力,練好寫作基本功,為學生習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3.與表達方法對接,因理而寫
如,教學完《石榴》一課后,學生了解了石榴的形狀、顏色、味道等,在此基礎上,出示學生平時經常看到的水果——桔子,讓學生仿寫,通過觀看、觸摸、品嘗,生活化的經驗為學生打開了讀寫結合的大門。再如,學完《黃果樹瀑布》一文,學生對移步換景的寫法有了感悟,教師可在教學本文后,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寫作順序,寫寫秋游活動,指導學生模仿本課寫作順序練習寫游記。
這種仿寫,指向的是具有普適性的寫作思路和格式,目的在于教會學生一些寫作技巧和思路。這種寫,要注重指導學生在仿中求變、仿中創新、仿中表達真情實感。這種以仿帶寫、以仿促寫的方式,有利于順利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促進學生逐步向自主獨立習作過渡。
二、“同生共長”的讀寫結合
以上“寫”的設計基于課堂的閱讀感悟和寫法遷移,即在感悟文本育人價值、學習某個表達方式的基礎上,進行仿寫或擴寫,以達到寫法遷移的目的。那么,是否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為學習寫作方法服務,為進一步閱讀感悟服務,從而達到“讀”“寫”“思”融為一體呢?
1.關注作者寫作動機,仿中悟法
《天游峰的掃路人》是蘇教版六年級一篇寫人的文章,有一位老師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要求學生將觀察與想象相結合,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描寫武夷山的兩個景點——九曲溪和云海的美。習作點評之后,老師追問:“為什么九曲溪這么美,云海這么美,作者卻沒有寫武夷山的美,而是重點寫了武夷山的險?”從寫又過渡到課文的寫法探究上,讓學生感受作者選材的精妙之處,體會襯托寫作手法的妙用。這里的仿寫一方面練習了寫,同時也是后一個教學活動的鋪墊。
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游金華的雙龍洞》讓學生想象描述路上所見的景象。點評后追問:“課文為什么不這樣描寫呢?是葉圣陶沒有我們這樣的文筆嗎?”從而讓學生明確詳略得當的道理。
這樣的設計,既達到了寫的目的,即通過寫讓學生感受、運用一些寫的門道與規律,同時還領悟了其他寫作方法。仿寫、擴寫的是句式和段落,領悟的是文章的表達方法,將“為讀而寫”和“為寫而寫”的兩種旨趣統一起來,效果更明顯。
2.關注課文文本風格,文理兼顧
在設計“寫”的練習時,不僅要考慮寫的時機和方式,還要考慮文本本身的言語特點,其語言、思想、題材等來自文本語境,這樣才能既深化了讀,也促進了寫,可謂一舉兩得。例如,薛××老師上的《愛之鏈》,他從小說的特點切入,在探討細節描寫、出人意料的結尾之后,把學生的目光聚焦到環境描寫上,讓學生讀兩處環境描寫部分,研究為什么這么寫?使學生在交流互動中明白環境襯托的作用,選擇有代表性的景物寫出凄涼的環境,用凄涼的環境襯托凄涼的心境,并對人物喬伊和文本核心價值——“愛”有了更深的感悟。進而延伸至第三處環境,“小說的結尾卻省略了這樣一個環境描寫,如果我們要補寫一段環境描寫,你認為應該怎么寫?”學生就可以在前期教師指導的基礎上已經領悟了這種方法,并且在學習中已經深刻把握了文章的人文價值,兩者結合,學生就可以寫得精彩紛呈。
這種讀寫結合,既深入了文章的感悟理解,又兼顧了寫的訓練,且寫的思想、內容、形式都來自課文本身。既入乎文內,以觀其理,又出乎文外,以通其變。真的是妙不可言!
從所周知,完整的語言學習過程應該由語言的“輸入”(理解、記憶)和語言的“輸出”(運用、表達)兩個環節構成。閱讀教學中,對課文中規范、經典、生動、豐富的語言,教師一方面要引導他們通過品讀感悟等方式進行內化,另一方面又要及時給學生創設活用語言的情境,讓他們在語言運用的實踐中逐步提高語言駕馭能力。但這種讀寫結合的教學重心不能光顧著“寫”,也不能光顧著“讀”,而是要互相支撐、互為作用。讀寫結合以后,生成新的學習資源,提高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王崧舟.語文焦慮與實踐突圍:語用教學三個層次的厘定與整合[J].新教師,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