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冬姝
摘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一個根本措施。師生在知識方面和心理方面準備充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要挖掘深度、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和差異情況等。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課上才有目標。師生在課前調整最佳心態上課,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應。
關鍵詞:知識準備;心理準備;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一直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那么如何讓普通的課堂能夠成為真正有實效、有意義的課堂是大家一直探討和分析的課題。如何讓課堂教學發揮其應有的效果,真正成為教師、學生知識傳授和知識掌握的有效載體,是每個學校、每位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一個根本措施。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從課前充分準備、課上有效操作、課后積極反思等方面進行,而課前充分準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
一、教師備課充分準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保障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學習效果如何,教學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如何更加科學地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盡可能地利用課上的時間,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效率。
1.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體現深度
備課體現深度就是以兒童為依據,立足于教材,在深讀教材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開發可以利用的一切課程資源,達到教材解讀的程度、高度的最大化與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備課首先要深入拓展,包括對課文的相關評論、課文的原著、課文作者的其他作品、與課文同題材的相關作品的拓展閱讀;其次要深度研究,即在深度拓展之后對教學深度有所把握,預設好課堂流程,實現學生學習過程的深入淺出。
2.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恰當選擇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對教材二度開發。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我們應當選擇最具教育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特點。要仔細思考,就這篇課文而言,學生感興趣的是什么?學生已有的基礎是什么?需要提升的是什么?一篇課文,教者到底應該關注什么?要觀察學生處于什么水平上,這就需要反復研讀文本,根據學生的已知水平,擇取文本中的關鍵句進行訓練,如含義深刻的,具有特殊表達形式的句式等等。這些語段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
3.備學生
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做到流暢自如,課前必須要認真地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對課文的內容要爛熟于心,準確把握每課的教學重難點,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讓教師在課堂上真正教得自然、到位,學生學得透徹。
二、學生的充分準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場所。課上教師準備再充分,如果沒有學生的配合,課堂也就成了過去的一言堂,學生也成了被動的鴨子,學習效率不會高。因而學生預習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環節之一。課前預習(課前自學)是提高聽課效果的重要前提,聽課的效果與預習的質量常常是成正比例。
我在聽課時遇到了這樣一個案例:三年級語文課《難忘的八個字》,文中有一句話“每個孩子都喜歡她、敬慕她。”學生提出“敬慕”的意思是什么。教師事先沒有要求學生進行查字典,又考慮到讓學生自主學習。就讓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結果全班只有幾個同學帶字典查找,而多數同學在這段時間都在空閑,浪費了時間,課堂效率不高。學生預習到位,教師準備到位,課堂的效率自然就會提高了。
三、師生心理準備充分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近幾年,在外出聽課時發現,課前師生的互動游戲越來越多,學生與老師通過游戲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課上學生的表現也大膽、放松,學生思維非常敏捷,學習興趣高漲。這與在校內聽推門課,師生之間的表現截然不同,在校內,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這種心理影響了學生的情感,也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活動,造成了課堂沉悶,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積極踴躍思考,使教學陷入僵局,教師只有重新采用一言堂的方法進行教學。由此看來,師生只有在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要在上課前調整自己的心態,對著鏡子笑一笑,聽一聽音樂,讓學生背背古詩、唱唱歌曲,讓自己的心情愉悅,并將自己愉悅的心情傳遞給學生,從而影響到課上師生都是在愉悅的氣氛下學習,效率會更高。
課上教師要打破陳規,調控教學氣氛,讓學生心情愉悅地自覺參與討論,暢所欲言,使課堂教學多一點民主,少一點“紀律”,多一點活躍,少一點沉悶,讓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和諧的交互活動狀態,以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促使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師生必須做好課前準備,不打無把握之仗,使每個四十分鐘都科學、高效,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這樣我們教師就會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自如。
參考文獻:
[1]于漪.我和語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8.
[2]曾欽泉.有效教學模式探索[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