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來華傳教士的中國形象認知策略:一種跨文化分析框架

2017-03-29 05:36:34李霄鹍
文化軟實力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跨文化國家策略

李霄鹍

美國來華傳教士的中國形象認知策略:一種跨文化分析框架

李霄鹍

從國家形象的基本概念出發,分析指出國家形象認知與主體內在的心理認知圖式和外在的文化交往語境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美國來華傳教士認知中國形象的過程與其在華跨文化傳教活動同步開展并深化。因此,借鑒圖式理論,重點從情境圖式、角色圖式、策略圖式和情感圖式四個方面考察傳教士跨文化交流的認知過程,探討這些圖式因素的改變與他們所認知的中國形象之間的關系。同時,將上述圖式要素與約翰·貝利的文化適應模型進一步有機融合,在此基礎上提出從語境與心理圖式角度考察傳教士認知中國形象的跨文化理論框架。

美國來華傳教士 中國形象 認知策略 圖式

當前,國家形象(national image)問題廣受重視,經常性地被提升到關系國家“聲譽資本”(reputation capital)和國家“軟實力”(soft power)的高度,措置在涉及國家主權利益的泛政治化語境中被廣泛討論。有學者指出,當今國際關系中的物質利益沖突越來越多地被訴諸符號化隱喻表述,因而將國際關系中的政治權力運作方式導向了形象政治(image politics)*Alpo Rusi:Image Research and Image Politic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ransforma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 the Television Age,Cooperation and Conflict,1988,23,p.30.。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為重要卻又時常在觀念和行為上存在潛在沖突的兩個大國,美國的中國形象(the American image of China,the American view on China)問題又成為中國形象這個熱點問題之中的熱點,它不僅被中國人關注,同樣受到美國人自身的高度重視。

目前學界對該問題的一個重點研究方向是在廓清國家形象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結合媒介理論探討國家形象的建構和傳播策略。這樣的研究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當前中國崛起的現實大背景下,如何在全球復雜的政治、宗教、文化交錯語境下,有效地建構和維護中國國家形象是涉及國家戰略利益的重大問題。然而,將國家形象問題集中在“建”與“傳”的問題上,凸顯出當前研究中的一種理論前提缺失,即,當我們把主觀建構(設定、塑造)的國家形象對外傳播的時候,這種形象要經過全球各種不同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們的解讀、認知和接受。在不同的政治、宗教、文化語境下,人們所認知到的中國形象和我們主觀上希望傳達的中國形象是一致的嗎?跨文化語境對人們的形象認知心理會產生怎樣的作用?人們的認知心理又如何影響人們對國家形象的認知策略?因此,厘清跨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國家形象的認知策略,才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探討和深化國家形象的建構和傳播策略。

回溯美國的中國形象發端源頭,眾多歷史記憶的線索都指向了來華美國傳教士這一群體。1830年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和雅裨理(David Abeel,1804—1846)兩位美國傳教士登陸廣州,自此揭開了傳教士近距離接觸、觀察中國的歷史大幕。他們成為繼商人之后來華的第二個美國重要團體,伴隨著此后一百多年不間斷的在華傳教活動的開展,他們和商人、外交官一起構成了美國對華直接觀察認知的重要來源。不僅如此,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他們著書立說、發行報刊,回國后巡回演講,在對華關鍵問題上游說美國決策高層甚至總統本人,通過多種形式向美國各個階層傳遞中國形象,成為影響美國中國觀的“唯一適當或精確的來源”*丹涅特·泰勒:《美國人在東亞:十九世紀美國對中國、日本和朝鮮政策的批判研究》,姚曾廙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474頁。。從中美外交關系的開端、發展到走向成熟,都深深烙下了美國傳教士認知中國的痕跡。因此,研究美國來華傳教士認知中國形象的策略及其轉變過程,可以為深入理解當今美國之中國形象形成原因提供堅實的基礎。

美國來華傳教士是歷史上美國之中國形象的重要知識來源,在整個19世紀,傳教士憑借他們認知和傳遞的中國形象,對美國的中國觀形成和對華策略制定產生了重大影響。*關于早期美國來華傳教士對美國的中國觀產生的重要影響,可參見李霄鹍:《來華傳教士對美國感知中國形象的影響及意義》,《新聞與傳播評論》(2015年卷),第142~146頁。作為承載和推廣基督教價值理念的重要力量,美國來華傳教士群體對中國形象的認知歷程為我們剖析跨文化交往實踐過程中的國家形象認知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傳教士對中國形象的認知伴隨著其來華傳教這一跨文化活動而展開、發展和深入。傳教士所代表的基督教文化與晚清中國儒家文化存在巨大差異,雖然基督教新教在客觀上是伴隨著西方的商業和軍事活動而強行進入中國的,但是從整體上看,傳教士對儒家文化的態度經歷了“挑戰—調適—平衡”的過程,同時也推動了中國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并在現代化轉型之中努力適應外來文化沖擊,兩種異質文化最終呈現出相互適應的趨勢。本文即以美國傳教士的中國形象認知策略為中心,探討主體認知策略與外在語境和內在心理圖式之間的互動關系,嘗試在考察中初步探析國家形象認知策略的理論框架。

一、國家形象與內在認知圖式間的聯系

國家形象是在人們的主觀認知思維轉化下,替代國家現實而進入人們頭腦之中的觀念和印象。然而這種觀念和印象并不是直觀的或者鏡像式的反映或者反射,而是經過人們內心復雜加工后的結果。認知的復雜性源于國家形象自身構成因素的復雜性。考察國家形象的基本概念,可以發現國家形象在整體上可以劃分為國家形象的物理組成部分和國家形象的心理組成部分。其中國家形象的物理組成部分在認知和評價上具有相對統一的客觀標準,對其認知的結果形成某種客觀性知識;而國家形象中的心理組成部分主要涉及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在互動之中形成的態度、情感、善惡等價值性判斷,這些都與認知主體特定的文化心理鉸接在一起,形成一種較為主觀的認知體驗。但這種主觀的認知體驗,往往決定著國家形象的情感偏向。

(一)國家形象符號中的“能指”與“所指”

在“國家形象”概念正式提出之前,法國形象學學者巴柔從比較文學研究角度提出“異國形象”概念,將其定義為“對這兩種類型文化現象間差異所作的文學的或非文學的,且能說明符指關系的表述”。*巴柔:《形象》,載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頁。根據形象學原則,完整的形象研究包括外部與內部兩個層面。外部研究是指對“社會集體想象物”的研究,即討論文本是如何與歷史、社會鉸接的,也就是說,形象認知的“知識場”、“歷史場”是怎樣的。形象內部研究是指對呈現形象特點的文本的研究,即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搞清楚形象本身究竟是什么樣的。形象外部層面所包含“知識場”和“歷史場”是主體先驗存在的,主體借由這一先驗的文化圖式去認知和制作異域民族國家的形象,從而形成他者相對于特定主體而存在的形象——形象的內部。形象學的理論,暗含這樣一個命題,形象是一種符號體系,由形式與意義兩部分結構而成,形象的內部(視覺、聽覺、嗅覺等感知形式)構成符號的“能指”,而形象的外部(能夠賦予感知意義的文化圖式)構成符號的“所指”,“所指”是對“能指”的翻譯與闡釋,是意義的賦予。

按照這一定義,異國形象是一種傳達意義的符號表述,異國現實成為這個符號的“能指”,扮演著景觀功能,而人們對這種異國景觀的認知與理解則成為關鍵的“所指”,是這個符號中意義的指向。因此,異國形象的本質不在于對異國現實的描述或再現,而是“通過這一描述,塑造(或贊同、宣揚)該形象的個人或群體揭示出并表明了自身所處的文化、社會、意識形態空間”*巴柔:《形象學理論研究:從文學史到詩學》,載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頁。。也就是說,國家形象中的物理部分實際上構成了這個符號體系中的“能指”,而國家形象中的心理部分構成了這個符號體系中的“所指”。“所指”是賦予國家形象意義和性質的關鍵。

(二)認知圖式是對國家形象認知中的“所指”要素的整合

“國家形象”(national image)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Kenneth E. Boulding)的《國家形象和國際體系》(NationalImagesandInternationalSystems)一文。作者明確提出從三個維度來描述和認知國家形象:第一個維度是地理空間維度,也就是國家的“地理形象”,或者說地圖形象;第二個維度是國家的“敵意”和“友好”;第三個維度是國家“強大”和“羸弱”。*K. E. 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ournal of Conflict and Resolution,1959,3,pp.123-131.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國家資源(resource)、國家意愿(will)和國家力量(power)上來認知和評估國家形象;進一步概括提煉,國家資源和國家力量可以劃分為國家形象的物理組成部分,而國家意愿(“敵意”和“友好”)則屬于國家形象的心理組成部分,涉及態度和價值的主觀判斷。但是從總體上,博爾丁著重把國家形象界定為心理態度(will)上的國家形象,國家形象關涉的是國家的好壞、“敵意”或 “友好”,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總體上,他認為國家形象更主要的“是主觀印象,而非客觀事實”*K. E. 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ournal of Conflict and Resolution,1959,3,p.122.。

美國國際關系學者阿倫·休斯·懷丁(Allen Suess Whiting)從形象的發生機制和功能角度來定義國家形象,他指出形象“來自對歷史、經驗和自我形象的一種選擇性的解釋。……相對應的一方通常被確定為好的或者壞的、強大或者軟弱、朋友或者敵人。觀察力(perception)指人們把相對應的一方置于自己頭腦里先已存在的形象所提供的框架和定義下,對其不同的主張、行為、或者事件帶有的選擇性認知能力”。*Allen S. Whiting:China Eyes Japa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p.18.也就是說,形象是基于塑造者與被塑形國家之間的關系判定而建立的,這種關系既包含物質力量對比關系(物理組成部分),也包含態度、價值判斷關系(心理組成部分),并且這種關系是一種預設或者繼承的“套話”,它先于形象的形成,成為塑造形象的“前見”,由于它的存在,國家形象塑造過程中“并非先觀察才予以界定,而是先界定而后觀察”*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New York: 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22,p.81.。

懷丁對國家形象的定義與博爾丁有著相似之處,并且更進一步地提出了“觀察力”這個概念。在其定義中,觀察力的實質就是人們的認知能力,其構成要素有:(1)頭腦里先已存在的“框架”(如歷史、經驗、自我形象等),這個框架給予人們最為基本的認知態度(好的或者壞的、強大或者軟弱、朋友或者敵人);(2)對被觀察國的主張、行為或者具體事件的注意,即認知過程中的觀察事項或者說視野范圍;(3)帶有“選擇性的解釋”,所謂選擇性,即認知判斷標準的選擇性,認知主體總是傾向于選擇主體所屬文化系統中已經被認可的價值判斷標準;綜合上述分析,認知態度(情感)、認知視野范圍和認知判斷標準構成了國家形象認知的核心要素,也即國家形象“所指”要素。

根據現代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圖式(schema)代表個人對外界環境認知時的知識結構或者模式,它包括對所認識的對象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的相互關系的認識。也就是說,圖式是引導人們對所觀察到的國家現實景觀進行信息解碼、翻譯和意義指定的方法和程序,是對上述“所指”要素的整合框架。不同的主體具有不同的認知圖式,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主體的文化系統。正如肖爾(Shore)所言:“最好把文化想象為一個龐大的、有各種不同的模式組成的集合體,或者是心理學家有時所稱的圖式”。*Shore,B.:Culture in Mind: Cognition,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Meaning,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 44. 轉引自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頁。文化心理學派的理論深刻地揭示出文化差異對主體認知的根本性影響,揭示出跨文化情境下主體認知不可回避的問題。綜合上述分析,本文認為:

作為認知圖式,它源于不同主體的文化系統,主要從認知視野(人們收集或者過濾認知對象信息的范圍和能力)、認知標準(人們評判認知對象對錯、好壞、美丑、善惡的基本依據)和認知態度(人們對待認知對象的基本情感和行為意向)方面引導人們對認知對象產生知識性、價值性和情感性判斷,從而產生認知形象。但是與對自然客體的認知不同,人們對社會文化交往對象的認知是在社會文化交往過程中完成的,因此,這時人們的認知圖式與社會交往圖式產生重疊,社會交往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社會交往對象的認知形象。

二、跨文化交往實踐中的認知圖式結構

傳教士對中國形象的認知,是在跨文化情境之中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他們帶著美國特有的白人基督教文化而來,又身處在儒家文化的包圍之中。作為習慣從倫理、精神和靈魂等深層文化視角探討人類與世界關系的宗教群體,來自兩種文化的價值、規范與理想、來自兩個民族的世界觀、倫理與情感交疊在他們身上,這其中有兩個民族作為共同人類的本質相通、相似,但是更多和更為顯著的則是差異,此教與彼教的、本族與異族的、靈魂是俗世的、東方與西方的、現代與傳統的……一系列二元對立的景觀呈現在他們眼前,等待著他們給予評判,贊成抑或反對、批評抑或包容、尊重抑或取代,中國形象正是他們對這些文化差異和這些差異所代表的文明發展趨勢了解、認知和評判的結果。

(一)與社會交往圖式相融合的認知圖式

既然傳教士對中國形象的認知發生在社會交往實踐之中,我們可以借鑒“基本社會交往圖式”(primary social interaction schema)*參見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頁。來分析其認知圖式的構成。基本社會交往圖式包括八個方面:(1)事實和概念圖式(fact-and-concept schemas)是關于事實的一般知識圖式。(2)個人圖式(person schemas),是關于不同類型的人的知識,包括人格特征。(3)自我圖式(self schemas)是人們對自己的認識,以區別于他人。它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我預期(self-fulfilling prophecy)緊密相連。(4)角色圖式(role schemas),是指對在社會中或在特定情況下具有特定身份角色的認識,這種角色圖式會產生符合社會特定角色的期待。(5)情境圖式(context schemas)是對社會交際的情境場合以及相應的適當行為的認識。情境圖式幫助人們判斷環境和行為背景,并采取相應的適應情境的行動來實現目標。不同文化中社會交往情境存在差異,情境圖式在跨文化背景下發揮著文化適應的作用。(6)程序圖式(procedural schemas)也可以稱為草案(script),和情境圖式相連,是對經常發生的事件的有序組織的認識,包括采取恰當步驟和行為規則。(7)策略圖式(strategic schemas)是對解決問題的策略辦法的認識。對情境的識別也會影響到人們對解決問題的策略辦法的選擇。(8)情感圖式(emotion schemas)是對憤怒、恐懼、友好、敵意等情感的認識。

我們結合傳教士的特點來分析上述交往圖式中的八個基本要素。在基督教會內部的差傳理論中,通常將傳教士派出地(差遣國)稱作“本部”(homebase / homeside),將傳教士服務所在地稱作“禾場”(field)——《圣經》中常把傳播福音比喻為撒種,其目的和結果就是收獲。這個比喻說明傳教士就是受遣到禾場播種并為本部取得收獲的人。同時,基督教理論中這種“本部—禾場”的二元結構也暗示了一種主次關系,穿梭在“本部”與“禾場”兩個不同文化空間的傳教士并非是自由的文化“旅行者”,他受本部差使而去,為本部的收獲而來,因此,無論在文化上還是心理上,“本部”對傳教士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分析傳教士的認知圖式,就要回到孕育出傳教士這一特殊精神文化群體的母體文化中去,考察基督教文化賦予傳教士的角色、為其設定的目標和策略,以及在此基礎上他們感知世界的情感特質。這些在母體文化中所形成的身份特點,將深刻影響他們觀察認知中國時所持有的基本態度、主要觀察事項以及對好壞、善惡、美丑的評判標準,最后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中國人與他們之間的情感聯系。正如樂黛云所說,在跨文化過程中人們總是“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讀另一種文化。……他原有的‘視閾’決定了他的‘不見’和‘洞見’,決定了他將另一種文化如何選擇,如何切割,然后又決定了他如何對其認知解釋”。*樂黛云:《文化差異與文化誤讀》,見樂黛云、勒·比雄主編:《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頁。美國史學家韓德曾這樣描述來華傳教士的特點:

早期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大體上是一批嚴肅的非世界主義者,其特點是均在虔信主義影響最強大的農村地區出生和成長的。他們在新英格蘭或紐約的學院畢業后,就接受了傳教工作,深信人類罪孽深重,必須將異教徒從萬劫不復中拯救出來。……他們把自己看作上帝旨意的工具。他們承擔的是人們所能想象的最困難的任務之一——使一個被認為是沉淪于罪惡之中的陌生民族永遠皈依基督教。作為一個上帝的工具,傳教士們感到……必須確認他們從事的高尚職業的價值,并在艱辛和富有獻身精神的傳教士生涯中磨練自己。*韓德著,項立勇、林勇軍譯:《一種特殊關系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國與中國》,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頁。

在傳教士來華傳教的跨文化狀態下,中美文化的巨大差異對傳教士判斷文化交往環境的情境圖式提出了挑戰,與此緊密相關的是傳教士在跨文化狀態下所扮演的角色、希望推動傳教事業成功而采取的策略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復雜情感。這樣一來,本文擬借鑒圖式理論,重點從情境圖式、角色圖式、策略圖式和情感圖式四個方面考察傳教士跨文化交流的認知過程,探討這些圖式因素的改變與他們所認知的中國形象之間的關系。

(二)認知圖式與文化適應模型的整合

費正清曾經指出:“作為墾荒者,傳教士們面臨兩種選擇,面向故土(homebase)或面向這片戰場(field)。”*費正清:《新教傳教士著作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吳莉葦譯,載任繼愈主編:《國際漢學》第九輯,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頁。其實,傳教士受遣到達中國后,在行為上只有一種選擇,就是面對他職責所在的陌生社會和人群傳播福音。但是,在內心的文化認同心理上,他確實面臨兩種選擇的困惑,是堅持按照故土文化標準行事,還是融入異文化之中,根據“戰場”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行為方式?基督教神學中“道成肉身”的理念暗示了傳教士應當以當地人的方式進入“禾場”傳教。當傳教士們在中國“禾場”遭遇初期的各種挑戰后,為了讓福音事業取得成功,傳教士們不得不調適自身圖式,以求適應新的文化情境。

為了分析和把握傳教士在文化適應過程中的認知策略特點,筆者擬在圖式理論基礎上繼續引入約翰·貝利的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該理論簡介及其模型參見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8頁。,試圖找到這兩種理論的交叉點加以運用。貝利的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貝利的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轉引自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頁。

貝利在模型中提出了兩個維度:“保持傳統文化身份的傾向”以及“和其他民族文化群體交流的傾向”。筆者提出將這里的“文化身份”和“交流傾向”與本文所采納的圖式進行融合。上文已經指出,主體在社會交往之中的認知是與主體的社會交往圖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認知圖式與社會交往圖式也是相融合的。本文采用的認知圖式模型中主要包括“角色圖式”“策略圖式”和“情感圖式”三個要素,其中“角色圖式”和“情感圖式”能夠較好地描述主體的文化身份特征(在某一文化情境中主體所分配的角色特征和所采用的態度、情感認同方式),而“策略圖式”則體現出主體與其他文化主體的交往傾向和方法。因此,這些圖式可以鑲嵌到文化適應模型中相應的維度中去,用以細化對文化適應過程的描述,同時得出他們作為“種族文化群體使用的策略”特征,如圖2所示。

圖2 傳教士群體使用的認知策略模型

進入中國后,傳教士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處理他們所代表的基督教文化與“禾場”正統文化之間的關系(身份、角色),對于傳教士來說,這是一個總體性和根本性的問題,也是一個帶有明顯情感和態度傾向的問題,在此,情感(態度)成為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態度(情感)圖式中,基督教中“愛”與“罪”的理念是影響傳教士情感的重要因素,同時,他們在整體上堅持基督文明優越地位。那么在他們適應中國文化的過程中,這些因素怎樣發揮作用,起到了什么效果?他們對中國的儒家文化的認同度和情感是否發生了變化?在角色圖式中,重點要考察:傳教士自身承擔的社會功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對自身的定位以及他們在中國社會思想文化中的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而在策略圖式中,我們主要分析不同的傳教士在指定具體的傳教目標時出現了怎樣的偏向,為了實現具體的目標,他們又采取了哪些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傳教士認知策略的理論框架

作為在思想和靈魂中深深打上上帝烙印的傳教士,他們認知外部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總是與其神學思想保持著密切聯系,圍繞著“上帝—社會(“上帝之國”)—個人”這一神學世界觀展開。但是不同的傳教士對皈依上帝的路徑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因此形成了對傳教目標定位、手段方法以及對待異文化態度的差異,也就造成了認知圖式的差異,用圖3表示并展開分析。

圖3 “傳統型”和“自由型”認知圖式

第二次“大覺醒”之后,“信仰”的力量被重新重視,強調通過個人的虔誠的信仰體驗來皈依上帝,帶有明顯的屬靈性。特別是再度興起的“千禧年”和“異教徒毀滅”這兩個神學論斷(第二章中已經簡述其主要思想),強調上帝啟示的核心是“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新約全書》,“馬可福音”,第16章。,全世界人類的靈魂得救的唯一方式就是依靠聆聽福音而在末世得到升華。因此,這一時期的教派多為福音教派,他們強調個人的“罪”行,主張通過直接布道宣揚福音的方式洗滌個人的“罪”性,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盡可能地讓福音傳布到世界上異教徒居住的各個角落,并以基督信仰完全取代異教徒信仰,從而實現個人的拯救。正如這種思想的代表人物戴德生所鼓動的那樣:

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把福音傳給中國人,因為他們正在死去。……在中國,無數個靈魂就像尼亞加拉大瀑布那樣墮入黑暗之中。每天、每周、每月他們都在死去!在中國,每個月都有100萬人在不信仰上帝的狀況下死去!*Varg:Missionaries,Chinese and Diplomats,p.68.

由于這種思想恪守福音和信仰,本文將其歸納為“傳統型”思想(圖中左側)。

但是與此同時,第二次“大覺醒”運動又促使宗教繼續朝著世俗化方向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將宗教活動與社會目標相聯系。特別是隨著美國朝著工業化社會方向快速發展,越來越頻繁地暴露出來的道德、公平、正義等社會問題,一部分宗教人士將注意力從信仰轉移到社會的“罪”行上,強調天國不僅在天上,也應該通過社會改革消除社會的“罪”行,從而在人間建立“上帝之國”。這部分人的思想具有更為鮮明的世俗主義傾向,認為“救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中環境影響發揮著重要作用”*William Hutchison:Errand to the World: American Protestant Thought and Foreign Missions,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p.104.,也就是說,當人類普遍的宗教情感植根在合適的文化環境之中,才能培育出唯一正確和崇高的基督信仰。因此,也就更加注重通過傳播知識、教育、醫療等手段來改造社會文明環境。相對傳統型思想,本文把這種較為開放的思想方式概括為“自由型”思想(圖中右側)。

傳統型思想和自由型思想在神學觀點上的差異,導致持有這樣不同思想的傳教士(或群體)在對待在華傳教的目標、策略等問題上也產生了分歧:

在目標側重上——傳統型思想熱衷于救靈(魂),認為只有改造了中國人的靈魂和道德才能讓中國實現文明提升,正所謂“我們來華不是為了開發資源,不是為了促進商業,也不僅僅為了促進文明的發展,我們來到這里,是為了同黑暗勢力進行斗爭,拯救世人擺脫罪惡,為基督征服中國”。*Griffith John:The Holy Spirit in Connection with Our Work,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May 10-24,1877,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8,p.32.而自由型思想則強調傳教活動的社會改造功能和人道主義目標,認為“皈依上帝與其說是實現西方必須的第一步,不如說是受益于西方化的副產品”*Emily S. Roseburg:Spreading the American Dream,New York,1982,p.30.,“基督教到中國來不是為了消滅,而是為了完成和帶來物質的、思想的和政治的無數好處以及社會的、道德的和精神的賜福”*Timothy Richard: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The China Mission Handbook,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96,p.310.。因此比起為上帝收獲更多異教徒的靈魂和信仰,海外傳教最大的目標是推廣基督教文明,在華傳教事業的發展“需要有更簡明的信仰,更現實的態度,更豐富的科學知識以及最大限度的忍耐”*胡衛清:《普遍主義的挑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82頁。。

在實現目標的策略上——傳統型思想堅持直接布道方式宣講福音,主張個體拯救,并且堅持“自下而上”的傳教路線,將注意力放在數量龐大的社會下層成員身上。而自由型思想則認為文字傳教、醫療傳教、教育傳教等間接傳教方式具有更明顯的效果,并且主張“自上而下”的傳教路線,通過在社會上層的宗教活動擴大基督教在中國的影響力,最終通過改造社會而實現中國人的集體拯救。

在情感態度上——傳統型思想強調基督信仰的純潔性和權威性,因此對中國的“異教”風俗和信仰多采取不寬容的態度,認為基督教和中國的關系是光明與黑暗間的絕對關系,主張通過堅決的斗爭方式,實現信仰體系的整體取代。自由型思想相對寬容,承認中國文化具有一定合理性,認為基督教和中國之間的關系是先進和落后的相對關系,通過引入西學可以改造中國社會,促使中國的現代化轉型。

圖4 語境、圖式、認知策略和中國形象之間的關系圖

將上述兩種神學思想下的認知圖式分析與前文提出的“傳教士群體使用的認知策略模型”(圖2)結合起來,本文認為來華美國傳教士主要采用了“分離”和“整合”兩種主要的文化適應和認知策略(見圖4):一部分傳教士強調保持與“本部”相似的角色和情感圖式(身份),以“信仰取代”這種不寬容的態度對待中國本土信仰體系,與中國的官員、士大夫階層關系梳理,而主要在社會下層群體中進行文化接觸,表現出“分離型”文化適應與認知特征。相應地,他們更多地關注中國社會的貧苦、動蕩、無知、守舊和落后等陰暗化一面,其認知的中國形象較為晦暗,但其中也包含對下層民眾的同情。另一部分傳教士雖然也強調“本部”文化為其設定的角色,但是能夠靈活調適,通過“以學輔教”、上層傳教等策略與官員和士大夫階層靠近并形成較好地交往,同時他們對中國儒家文化采取更為寬容的“文化改造”態度,承認儒家文化的合理性要素,又強調通過引入西方文明實現“以耶補儒”,體現出“整合型”認知特征。相應地,他們更多地站在社會中心地帶關注中國的改革進步,體察中國人的民族情緒,其認知的中國形象具有進步、覺醒等積極色彩。但是,不論采用哪一類型的認知策略,傳教士群體在根本上還是堅持基督文明優越地位,并不能從根本上承認中國文化的獨立的主體性,也還不能意識到異文化存在對自身文化的積極價值,這是傳教士認知的局限。

綜合上述分析和論述,我們對傳教士認知中國形象策略的理論框架作出如下總結:傳教士對中國形象的認知是其在跨文化交往實踐情境之中,根據不同的神學思想,以母體宗教文化體系為其設定的角色、情感和策略等圖式為依據對中國文化景觀進行了解、評價的結果;這一認知過程也是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適應過程,表現為一部分傳教士采取整合策略,將原有角色、情感和策略圖式與中國社會文化情境整合,逐步調適漸至平衡,而另一部分傳教士則采用分離策略,堅持母體文化設定的圖式,與中國社會文化主流價值與主流人群相分離。

The National Image Cognitive Strategies of American Missionaries to China:An Inter-cultural Analysis Framework

LiXiaokun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Beginning with the basic concept of national image,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national image cognition as well as interna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scheme of subject and external cultural exchanges context.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American Missionaries to China for the image of China simultaneously carried out and deepened with their cross-cultural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hina. Therefore,by using schema theory,this paper focuses on ainter-cultural study of cognitive processes from context schemas,role schemas,strategic schemas and emotion schemas,and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such schemas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image of China. Meanwhile,basing on integrating schemas elements with John Berry’s acculturation model,this paper proposes a cross-cultu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cognition of the image of China by American Mission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text schemas and psychological schemas. Key words:American Missionaries to China;Image of China;Cognitive Strategies;Schemas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1.012

李霄鹍,武漢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傳播學博士,主要研究跨文化傳播。

猜你喜歡
跨文化國家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我說你做講策略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數學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現代企業(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Passage Four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色国产视频|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无码高清专区|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 男人天堂伊人网| 色噜噜综合网|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 综合色在线| 91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久久|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欧美精品不卡|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福利|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广东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在线看AV天堂| 色综合天天综合|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国产区网址|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先锋资源久久| 爆操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国产网站|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狠狠亚洲五月天|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国内精品视频|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xx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网| 91国内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亚洲无码不卡网|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91www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色网在线视频|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