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峰
邳州市炮車中學 江蘇徐州 221300
情境教學建立在對社會以及生活進行加工的基礎之上,側重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其綜合能力。對初中數學而言,在其中應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起學生的學科思維,在提高其學習效率的同時培養其綜合素質。下文中筆者對情境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對完善基層初中數學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主要存在于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是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當前初中的教學課堂依舊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們只是把固有的知識點教授給學生,卻沒有引導其使用相應的學習方法,這樣呆板固守的教學方式不僅壓抑了學生們的求知熱情,也使得教學質量難有提升。其次教學內容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問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授給學生們相應的知識和解題技巧,還應該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方式和探究精神,要讓學生們能夠學以致用,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但是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就給學生們的時間太少,固守的教學模板限制了學生們的思維,自然缺乏創新精神。
以“軸對稱圖形”這一章節的知識為例,傳統教學模式下大都沿用的是從概念到圖形,再到例題的教學思路。學生跟上教師節奏的前提是熟悉有關于“軸對稱圖形”這部分知識的概念,因此教師為了夯實學生的基礎往往在基本概念的講解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這種機械枯燥的教學模式學生也很難提起興趣。如果能夠嘗試從圖形出發,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以此來深化其對這部分概念的認識,往往能夠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找到學生的興趣點,以此為切入點展開教學。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應用情境教學法的關鍵在于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動性,要達到這一標準必須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著手,轉變其對于數學這一學科的認識。結合實際教學狀況分析,部分教師一味的追求“教學情境”,卻將數學教學引入了“被動式”教學的尷尬局面,為了“教學”而創設“情境”的現象非常常見。這嚴重制約了初中數學教學的靈活性,更影響了學生內在情感的培養以及激發。所以教師在應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依托數學這一學科的趣味性以及生活性等特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依托于初中生的學習規律以及心理規律展開實踐,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性。豐富情境的設置,在于生活緊密聯系的前提下創造出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從而保障情境教學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以“物體位置的確定”這節內容為例,在教學中可以嘗試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用最簡練的語言描繪出學校到自己家的路徑、描繪出自己房間的陳設。用這種方式來強化學生的空間認知,之后再有針對性地帶入這節知識的內容。在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嘗試組織一次“藏寶游戲”用特定的情境來深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1]
(二)突出數學教學的探究性
在各類課程改革的推動之下,初中數學教學相較于過去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新修訂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提高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視程度。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有著顯著的聯系性,在教學中突出探究性,重視學生思維的培養,有針對性的培養并且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特定的情境讓他們去發現,去正確而且全面的思考,確保其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成績。要打破傳統“板書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嘗試借助于網絡多媒體電教設備來增強數學教學的代入感,進而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數學這一學科的發展便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因此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我們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散其思維,讓其學會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例如,全等三角形內容教學,這是一個分析條件得出結論的過程,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由多媒體教學設備來進行輔助,更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周圍同學分享自己的見解。
(三)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們真正的學以致用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的重點一直是放在知識點的教授上面,缺少實踐環節,這也是使得實際教學內容與數學實踐活動缺乏聯系,導致課堂教學出現脫節的現象。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教學重心放到學生身上,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水平,制定相應難度的教學內容,創設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課堂情景,把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事物。這樣不僅消除了學生們的畏懼心理,也調動起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使其能夠真正投身于實際操作當中,這對于提高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以“實數”這節內容為例,通過情境的創設能夠保證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之中。具體來說,可以借由平方根以及立方根的對比來幫助學生抓住這節內容的重點,進而降低理解的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素質教育改革下的一次偉大的創新。以上筆者對此類問題進行了總結。
[1]項平.情境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中),2015(11):135.
[2]周雷生.情境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