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開拓創新主動適應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新舊動能轉換獲得了一定進展,調結構、轉方式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在“十三五”規劃當中,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被數十次提及,可見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創新發展確保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經濟增速下滑相應會引起就業崗位減少。作為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我國有9億多勞動力,每年有數百萬的大學生畢業,如何保證就業,是宏觀經濟調控最重要的考量,也是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重要標尺。十八大以來,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創新與就業有機結合,以創業帶動就業。創新發展有效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快速發展的第三產業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梳理近五年經濟數據,我國城鎮新增就業每年都保持在1200萬人以上,五年累計新增就業超6500萬人。
其次,創新發展推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如何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發展的關鍵。從供給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依靠創新將全要素生產率調動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2014年以來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堅持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與此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使得創新得到更好發揮,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身不斷向縱深發展。
到今年6月末,鋼鐵去產能5636萬噸,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煤炭去產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的74%。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得到更好發揮。穩步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營改增等稅制改革成效顯著,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直接減稅8500多億元,實現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穩步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國有企業聚焦主業開展專業化重組,國有資本布局不斷優化,國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加快落地。
最后,創新激發了社會發展活力。我國從經濟、制度、文化建設等方面實施全方位創新,有效地激發了社會發展活力。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在推動創新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激發人的創新活力,調動人的發展積極性。圍繞著激發人才的創新熱情,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改革,通過改革體制機制和改善軟環境為人才的創新發展服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要“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五年來,我國大力推動人才創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著力推進“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一系列國家級人才工程,實施股權激勵、實行成果轉化獎勵等政策,不斷破除人才流動的制度障礙,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為創新提供廣闊沃土。
總之,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經濟才能前景光明,不斷涌現新亮點,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