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周書華 瞿悅文
南京審計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
創新型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改革探究
劉 丹 周書華 瞿悅文
南京審計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
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人們的思想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傳統思維中“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模式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與此同時,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程度的加深,社會對于養老服務的需求也愈發的增加,社會研究者們開始探究更加適合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型社會養老模式,由此,醫養融合型養老服務模式應允而出,在很大程度上將人口老齡化等危機轉換為完善我國養老服務的發展契機,保證了社會的實際需求。本文通過對我國目前的創新型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進行闡述分析,從而發掘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點或不足,從而為我國未來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發展作出理論貢獻。
創新性養老模式;醫養結合;養老改革;探究建議
在傳統的社會思維和想法中,“居家養老”、“養兒防老”一直占據著社會養老的主要部分,這種情況的存在分擔了大部分社會養老服務的壓力,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們思想的改變,應用更加專業、更加豐富的養老服務模式越發的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尤其是在新一代年輕人晚婚、晚育甚至“丁克”的時代背景下,選擇新型的養老模式,平衡社會發展與老人面臨的養老問題中存在的難題,成為了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如何通過對傳統居家養老模式進行改革,結合現階段我國實際的養老服務國情,設置出最貼合我國老年人需求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將養老服務有機的與醫療服務機構相結合,構建相對更加健全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成為了我國社會養老研究者們探究的重點。
(一)創新型醫養融合養老服務研究的背景
隨著時代的變革,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與日俱增的社會養老需求,由此,從實際社會老年人的需求出發,探究更貼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社會養老模式,滿足社會養老需求成為了我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事。截止目前,世界范圍內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致使與之相關的社會性問題也愈發的凸顯出來。傳統居家養老、養老機構養老等養老模式問題、隱患重重,由此,落實科學發展、科學養老,探究貼合老齡化社會發展需求的醫養融合式養老模式,成為了我國構建和諧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創新型醫養融合養老服務的實現途徑
根據以往的社會養老服務經驗,本文人為實現新型社會養老的途徑可以依靠下述幾個方面:首先,可以依托相對專業的社會養老機構配備專業的醫療人才的方式,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更加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或是在大、專科醫院內設立專為老人所提供的健康、保健管理、康復訓練、急救訓練等專業化特色老年科室,在更好的為老人提供社會養老服務的同時分擔社會養老工作的壓力。其次,可以通過將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家庭化”的方式,為需要養老服務的老人,提供醫生上門等貼心服務,從而以滿足不同層次、多樣化的老人養老需求問題。最后,也可以通過將居家養老模式進行“社會化”服務的方式,為選擇居家養老方式的適齡老人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社會養老服務,讓老人足不出戶就能感知到來源于社會的溫暖。
由于社會創新型醫養融合式養老服務模式在我國仍舊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所以,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仍舊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但是按照如下基本思路進行有關新型養老服務模式、體系的運行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養老服務中的常見問題進行規避。首先,在實際的醫養融合模式構建過程伊始,可以通過組建專項課題小組進行針對性的問卷調查等方式調查本地老人的實際需求,并探索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的效果、情況等項目。其次,要進行針對性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選拔工作,在保證老人接受到更加專業的養老服務同時選拔更加具備安心,能夠實心實意為養老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員進行實際的養老工作。最后,通過專業的統計學方法針對上述調查因素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優化出一套最適合本地老齡化社會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綜合性、創新型醫養融合式養老服務體系。
根據我國現階段的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本文認為想要促進我國醫養融合養老體系的發展需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優化,從而更好地為老人所服務:
(一)增加國家的重視程度,合理整合現有的養老、醫療資源
國家的重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養老體系的正規化運行和發展。國家政府等相關職責部門應該明確其政府的職責工作,并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等方式,保證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的切實、有效落實。例如,在實際的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建立過程中,政府等相關職責部門應充分的發揮其政府的職能優勢,建立行業內的信息共享平臺,對現有的醫療、養老社會機構合理配比、充分的利用,從根本上為醫養融合式養老服務模式的建立添磚加瓦。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思維的推行,在醫養融合養老服務工作中也可以充分的應用這一思維。借助養老服務過程中互聯網平臺的建立,為需要醫養融合服務的老人建立醫療、養老檔案,構建老人健康監控、管理系統,在增加老人與醫療管理機構的互動性的同時,對老人生活中發生的突發疾病等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避免造成較為嚴重且不可挽回的惡劣后果。
(二)規范養老機構,提升醫養融合養老模式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
目前,我國存在很多民間養老機構,這些養老機構的專業水平、素養層次不齊,與此同時,養老服務機構作為一項以服務老人為主要工作的服務部門,其服務人員的素質是決定該服務型機構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由此,規范現階段已經存在的養老機構,提升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情況,成為了我國實現規范化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發展的必然。例如,在實際的養老服務人員選拔工作中選擇更加具備專業素質、專業技能的人員進行養老服務的工作;在社會大專類院校制定相關的老年醫學、老年心理學、老年健康護理等相關專業課程,培養具備較強專業素質的養老服務人員;定期組織已經入職的養老服務人員進行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培訓等活動,使其在服務中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從而為未來的新型養老模式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服務打下夯實基礎。
(三)創新醫養融合養老體系,促進健全社會養老模式的構成
截至目前,醫養融合式養老創新體系在我國相對較發達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已經獲得了一定的傳播和推廣,這些地區的養老服務部門已經逐漸通過在次級醫院、養老服務機構等專業性機構增設養老病房、醫療病房等方式應用了醫養融合養老模式,但是,仍舊未形成一條完整、完善的養老產業鏈條,這種情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養老體系的完善和發展,由此,在實際的養老服務過程中,創新養老服務的模式,推進健全社會養老模式的構成,從而實現養老服務與社會醫療體系之間的無縫對接,進而保證我國養老體系的健全、完善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漸突出,社會養老問題作為社會建設過程中基礎的民生項目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順應社會人們群眾的需求,為人們群眾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從而保證人們的老年生活保障,成為了我國社會研究者們研究的重點問題。
[1]王末英.保障民生的創新型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改革的探索研究[J].經貿實踐,2017(01).
[2]黃佳培,張海濤,張琰,葛建一.“醫養融合”居家養老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蘇州市H社區為例[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7(03).
[3]付鋼.我國保險業參與“醫養融合”養老社區建設的幾點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7(11).
[4]景思霞.重慶市巴南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與路徑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14.
[5]王磊.醫養結合模式在齊齊哈爾市某養老機構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6.
[6]王建宏,周光輝.成都市慢性病醫院:構建醫養結合新模式[J].當代縣域經濟,2016(09).
【項目資助】南京審計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