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麟
深圳市光明新區高級中學 廣東深圳 518106
《逍遙游》的生態主義思想
吳 麟
深圳市光明新區高級中學 廣東深圳 518106
《逍遙游》是莊子“逍遙”、“游”思想的集中體現,文章對此采取了生態主義的視角進行完整的觀照,以相對應重點思考歸納自然生態主義和社會生態主義思想內涵,并最終領悟莊子無為而有為的自由、智慧、痛苦的心靈。
逍遙游;生態;自然;自由
生態主義將生態置于中心地位,顛覆了人類社會的傳統思想觀念。在長期的思想狀態特征中,《逍遙游》亦有此生態主意思想。
(一)《逍遙游》自然生態主義思想的緣由
莊子提倡“物順自然”與“無為而治”,主張“信道行道”,告訴人們在萬物生演的過程中,包括本質上也屬于自然界的人在內,都不應加以強制的人為干涉。強調自然界萬事萬物順應自然,順應規律,正是自然生態主義思想最基本的要求。
莊子在《逍遙游》中對萬物齊一天人同源同質的價值判斷原則,必然發出樸素的生態平等觀這一倫理結果。莊子文中多次寓意“天”是天地萬物的自然之態,而“人”則是外物對自然天性進行有目的性改造,堅定地表達人在自然之前不能有所作為,堅決反對人對他物的扭曲或是暴力控制。雖然有消極因素,但總之強調對自然的尊重,對自然規律的遵循。
(二)《逍遙游》自然生態主義思想的價值
莊子回歸自然原點,從生命意義的角度認識問題,人與萬物雖有差異,但是必然平等,自然不因為人而存在。人類必須放棄認為人是自然占有者、征服者、主宰者的觀念,做到將自己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承認自己在認識利用外物方面的局限性,進而以良好的道德意識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以彼此尊重,開放、兼容的心態來接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一致,這更是道家生態倫理思想的前提和出發點。
莊子推崇“逍遙游”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境界,不斷地讓自己突破重重困局約束,超越“小大之辨”。
(一)《逍遙游》社會生態主義思想的緣由
莊子的“天人合一”是人向自然回歸的言語表達的精致濃縮,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忠告當時的各類人群與后代世人應該親近自然、與自然為友,更深的層次是摒棄社會性對人的束縛,如仁義道德、禮樂文化對人的自然樸素之性的改造,要人回歸到其自然生命,也就找回了人的感性經驗——淳樸。但是不能將找回感性經驗等同于回到動物世界的水平,而是回到完整的人、本真的人的生存狀態。
《逍遙游》中社會生態主義思想更集中體現在超脫肉體、時光的束縛之后的對社會大小功名利祿的比較中,最終亮明“無己”“無功”“無名”才是“逍遙游”思想的最高境界。常人之所以達不到逍遙游,是因為有所待,有種種精神的束縛。要成為一個“游無窮者”,就必須做到“無己”“無功”“無名”,才能實現精神的自由。
(二)《逍遙游》社會生態主義思想的要求
“至人無己”,即是淡化自我,甚至忘記自我的存在,避免將自己對事物的偏見影響到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做到不把自我作為中心,以順應自然本性。如此實現自己胸懷坦蕩,與物為一,最終進入與自然相通之境。
《逍遙游》敘述不龜手之藥和樗樹的故事分別代表著莊子的“大用”和“無用而用”的思想。宋人受狹隘的思想水平限制,自然無法想象和發揮龜手之藥的大用。人們只會依據自己人生的經驗思索問題,僅僅盯住樗樹無用的一面,習慣了用片面的眼光看問題,無法擺脫自我中心的弊端,必然會妨礙對事物對世界的認識,當然人們也會為其所累。
“神人無功”意思是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在意功名得失。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功,以勞定國也。”功,就是按照封建社會的世俗評價標準對人進行褒獎。可見在莊子眼中,封建禮儀制度等是對人一種約束,形體、思想都在不知不覺中被束縛。因此,人人都內心混沌不安,自然無自由。
神人“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他造化萬物,不會規章制度去約束它,不會為追求功績而規定它的成長道路,相反讓萬物順其自然生長,神人只期望自己的內心自由自在,逍遙享樂。“神人無功”就是這種感覺。
“圣人無名”是莊子針對所處時代百家爭鳴形勢提出的偉大設想。春秋戰國時代,各門各派都在極力宣傳自己的主張和學說,而莊子提出“無情,心齋,坐忘”的思想,就是要通過徹底清除欲望,來保持人的自然本質,做到超然物外的痛苦。莊子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人,虛無恬淡,乃合天德。”“少私寡欲”。《逍遙游》中許由說:“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名就是實的賓客,名與實難以徹底隔開,事物一旦有了名聲,本質就會受損,就會給本質增加物外的負擔,事物就沒有了它的本質。
莊子是東方歷史上第一位自覺深刻揭示出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家[1],他的哲學是關注人生、關注自然、關注生命的思考。然而,其中更多希望無為而治,并不是對現實的一種徹底的消極反應,只因為戰國社會紛繁復雜,奸臣當道,國君昏庸,而莊子的應對之道,正是我們今天被熱議的生態主義思想。
[1]李曉倩.莊子生態美學思想探微[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2期,201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