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陳寅恪先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蔣小平
深圳市龍崗區教學研究室 廣東深圳 518172
領略新涼驚骨透 流傳故事總銷魂
——仰望陳寅恪先生
蔣小平
深圳市龍崗區教學研究室 廣東深圳 518172
最早知道陳寅恪這個名字,是在北師大羅新慧先生的課上。當時也只是奇怪“恪”為什么不讀kè,而讀作q è,還疑心是老師念錯了。后來才知道,在客家語中,“恪”真是讀q è的。而且還知道,陳寅恪當之無愧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坐標,一座豐碑,一種傳奇。
陳寅恪生于1890年,正當清朝末世。在他出生前5年,中國不敗而敗,與法國簽了《中法新約》;在他出生后5年,中國在與日本的戰爭中一敗涂地,被迫簽了更為屈辱的《馬關條約》。當他8歲時,他的祖父陳寶箴在湖南巡撫任上推行變法,意圖自強。他的父親——中國最后一位古典詩人——陳三立先生亦傾力協助祖父,將湖南一變為維新重鎮。然而維新運動曇花一現,祖父與父親均被革職。與父親齊名“兩公子”的譚嗣同,更是成為“變法流血的第一人”。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同年祖父被慈禧賜死。
國破家殘,了無生機。祖、父維新的經歷,令他畢生遠離政治,潛心學術。1903年,陳寅恪東渡日本。4年后回國,入復旦大學。爾后負笈歐美,先后就讀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巴黎大學、哈佛大學等國際一流學府。
陳寅恪但求學問,不求文憑。同是留學生,前輩辜鴻銘得了13個博士學位,同輩胡適之一生中拿了30多個博士學位,而他學貫中西,卻連一張大學文憑也沒有。1925年,陳寅恪回國,梁啟超向清華大學校長曹云祥力薦陳寅恪來清華任教。有這樣一段對話:
曹云祥問:“他是哪一國博士?”
梁啟超:“不是博士,連學位也沒有。”
曹又問:“有何著作?”
梁答:“只有數篇論文,未輯成書。”
曹校長犯難了:“既非博士,又無著作,難矣。”
梁啟超一聽火了:“梁某人無博士學位,論著作可算等身了,但我全部著作加起來,還不如陳寅恪寥寥幾百字有價值。”
作為清華校長,曹云祥的疑慮和慎重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梁啟超與陳家過從甚密,曹校長擔心其中會有人情關系。但事實證明,陳寅恪并沒有讓清華失望。入職清華后,他主講佛經翻譯文學、兩晉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課程。因他的學問極其淵博,講課時旁征博引,世人皆嘆服。清華學子將其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并稱“四大導師”。
對陳寅恪極為推重的,還有北大教授、國學大師劉文典。劉文典在北大教授名冊上排名第五,曾任民國總統孫中山的秘書,自視極高,平時看人都是斜眼的。他認為西南聯大(抗戰后清華北大南開三校搬遷昆明合并而成)文學院真正的教授只有“兩個半”,陳寅恪便是其中的一個,他自己只能算半個。1938年沈從文被聯大提升為教授,劉文典聞訊大怒,公開揚言:“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400塊錢,我該拿40塊錢,朱自清該拿4塊錢,可我不會給沈從文4毛錢!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
一般文人學問大了,難免狂狷。但陳寅恪不是。他是一個極其低調、謙虛的人。日本學者白鳥庫吉評價他是“中國最博學的人,卻完全沒有俗世的聲名。”終其一生,陳寅恪都無心求名,他所追求的,是為人治學的崇高境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后,陳寅恪為之撰墓志銘,其中有云:“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又云:“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同樣的思想,在他所著的《柳如是別傳》中也明確地提到:“……夫三戶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辭,即發自當日之士大夫,尤應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這種追求,提升了他的學術和精神的高度,也帶給了他一些麻煩。新中國成立后,馬列主義成為官方哲學,學者們如郭沫若等大力鼓吹將馬列主義引入學術研究,并得到最高層的首肯。一時間,事必馬列,言必馬列。陳寅恪對此不以為然。在他看來,以某一種學說統治其他學說,是對學術自由的干涉,無異于焚書坑儒。
1966年文革開始,陳寅恪被列為“反動學術權威”,工資停發,存款凍結,醫生護士被撤,助手也被趕走。紅衛兵對他進行批斗,抄家,將大字報貼滿了陳家內外,“人還未死,就已開吊”。到后來,紅衛兵干脆將高音喇叭裝到他的家中,綁在他的床上,日夜不停的進行噪音轟炸。這對于患有嚴重心臟病的陳氏夫婦而言,無異是重磅炸藥。
梁宗岱夫人甘少蘇回憶說:“那時候,挨整的人及其家屬都特別害怕高音喇叭,一聽到高音喇叭聲,就戰戰兢兢,因為紅衛兵經常用高音喇叭通知開會,點人出來批斗游行;而出去一次也就是小死一場。歷史系一級教師陳寅恪雙目失明,他膽子小,一聽見喇叭里喊他的名字,就渾身發抖,尿濕褲子。就這樣,終于給嚇死了。”
再堅強的人,也終有倒下去的時候。1969年10月7日,一代大師終于被“革命”了。凄風苦雨之中,玉山崩頹,哲人遽萎。中國再無陳寅恪,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也漸成絕響。
陳寅恪生前,“未曾侮食自矜,曲學阿世”,學者尊其為文宗,而政治家視其為反動。悲夫!中國之有陳寅恪,是中國之大幸;陳寅恪之生于亂世之中國,乃其自身之大不幸。亂世流離之中國學人,有以身殉清者,有乞憐日寇者,有獻鼎于蔣介石者,有搖尾于四人幫者,寅恪一一不為,恪守學者本色,何其不易。寅恪不死于清廷,不死于軍閥,不死于日寇,不死于民國,獨獨死于懵懂少年之手,又何其冤哉!即使“吾儕所學關天意”,奈何時代所然,天意難測,匹夫得志,學士沉淪。所幸正道不孤,雖屢遭殺戮,而文脈不斷。先生九泉之下,或可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