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紅
蒲縣喬家灣鄉喬家灣初級中學校 山西臨汾 041206
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吳振紅
蒲縣喬家灣鄉喬家灣初級中學校 山西臨汾 041206
為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我們必須要強調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們知道數學素養的直接體現即是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高低,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有效策略來培養和提高初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本文結合筆者實際教學經驗,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初中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數學屬于一門相對抽象且邏輯性較強的課程,所以要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必須要重視其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推進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為迎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們應當盡快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
過去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偏向于強調教師的教,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相對被動,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無味,長期下去就會失去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學習中也不會主動的去思考和積極的探索,這樣的課堂教學無法幫助我們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作為一線數學教師來說必須要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真正將學生當作是學習的主體,進一步發揮出其主觀能動性,強調培養中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究的能力,強化課堂互動。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來讓學生保持對數學知識的新鮮感,借助于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能夠靈活的應用數學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其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
(一)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究活動時不但能夠深化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還有助于其數學發散思維的培養。要促進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需要引導學生認真審題,著重觀察數學問題中的隱藏條件,在創新思維的引導之下,學生對已掌握的數學知識有更深的認識,在無形中擴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也有效的促進了其數學理解能力的提高。比如說教學函數圖像這部分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讓學生自己主動探究思考函數關系,要求他們觀察自變量和函數值變化的具體情況。我們能夠給出一些點,要求他們在直角坐標系中自己找出來,最后動手將這些點用曲線進行連接。借助于自主探索,有效的深化了學會對函數圖像對應關系的理解[1]。
(二)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初中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逐漸過度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若可以引導學會主動動手,把實踐和思考聯系起來,可以有效的激發其學習靈感,訓練初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生通過手腦并用,可以在實踐活動中獲取更多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深化對知識內容的印象,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另外還應當注意在教學中應當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讓其動手實踐,如教學有理數時組織學生進行“填幻方”活動,給學生分別發放一些幻方題目要求他們自己思考填寫,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幻方游戲的魅力,在感受數學游戲魅力的基礎上也能夠通過這一活動來訓練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在過去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忽略了對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很多時候給出的問題都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數學問題的開放性程度不夠,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導致學生只會生搬硬套各種解題方法,其思維缺乏靈活性與創新性。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有意識的給學生設計相對開放的題型,幫助學生打開思維,鼓勵他們尋找出不同的解法和答案,進而有效促進其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比如說教學概率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給學生提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概率現象,比如說“排隊為什么永遠都感覺自己旁邊的一排速度更快?”“哪種交通方式發生事故的幾率最高?”通過與學生討論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聯系數學知識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新思路方法的培養
在解題時應當支持學生思考和提出更多不同的解題思路,可選擇讓學生走上講臺說出自己的觀點,或者是讓他們自己相互討論研究。我們為學生提供一些思考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自己總結解題方法,將各種不同的意見綜合起來,選擇最好的思路。如計算一條在網格中線段的長度,并非只能夠憑借數格子或把線段平移來求出,也能夠直接在線段兩側畫線構成三角形,通過勾股定理進行計算。另外在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割補法的分割、補回方式很多,可以不需要按照某種死板的方式來求,若學生找到更加簡單且有效的思路,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或者讓他們說出來所有學生共同探討交流,對其他同學而言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2]。
總而言之,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單單是初中階段數學教學的目標,同時也是素質教育改革對初中生數學學習能力培養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們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應當采取更加創新靈活的策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其思維的靈活性,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
[1]陳春鳳.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中華少年,2015,(10):45-46.
[2]柏華敏.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考試周刊,2015,(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