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鄂溫克旗伊敏煤電公司綜合服務中心第二幼兒園 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100
幼兒園開展戶外體育活動的有效性
趙
鄂溫克旗伊敏煤電公司綜合服務中心第二幼兒園 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100
《幼兒園教育綱要》中明確指出:“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保證幼兒每天有適當的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時間”。戶外體育活動是幼兒園體育活動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是對幼兒園基本的體育活動組織形式的一種補充,是培養幼兒自主性、發揮幼兒創造性的一項自主活動。
戶外體育活動;自主性;自主活動
游戲是孩子的生命中迸發的激情。孩子愛玩游戲,尤其喜愛戶外游戲。戶外是一個開闊的天地,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有學者指出,幼兒園有必要把孩子的興趣引向戶外,讓孩子接觸戶外自然,充分體驗戶外活動的快樂。
積極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對現在的孩子是非常必要的。如我園有綠茵如錦的草坪,堅實平坦、寬闊的操場,還有沙池、戲水池、供幼兒跑、跳、鉆、爬、攀的大型運動器械和多功能大型玩具;在園里開辟種植地,大中班的孩子在這里種上青菜、土豆、黃瓜等,并利用戶外活動的時間,時常來照料它們,讓孩子享受戶外勞動活動的快樂過程。當游戲設施與周圍環境相融合時,孩子們會以更自然,更加放松的狀態投入到游戲中。
在組織幼兒活動時注意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形式要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趣味性,來激發幼兒的鍛煉興趣,一般以體育游戲為主,根據天氣情況、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動靜交替原則,有時也在戶外穿插進行一些運動量較小的游戲,如角色游戲、智力游戲等。科學的體育活動,能提高孩子基本活動能力和運動技能,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
為幼兒選擇合適的體育器材,通過實踐有效地激發幼兒的體育興趣,促進幼兒走、跑、跳、投等基本運動能力的發展。并通過運動游戲,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敏性,培養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等良好品質。
首先,內容的選擇。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選取既適合幼兒動作發展水平、又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既具趣味性又能體現鍛煉的實效性,使幼兒在有情節有趣味多樣化的活動中得到身體上的鍛煉。通過科學合理、系統的安排,達到鍛煉的效果。
其次,材料的選擇。幼兒習慣選擇輕便、靈巧、既能一物多玩又能滿足其多種多樣需要的材料。對于幼兒喜歡的活動材料要投放足夠的數量,已免發生爭搶的現象,提高活動材料的娛樂性和趣味性。一物多玩也是幼兒很感興趣的活動,既提高了玩具的使用,又培養了幼兒的創造能力。
材料的投放要有針對性、層次性,要緊緊圍繞近期的目標選擇不同的活動內容與材料,對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難易不同的材料,防止內容一成不變。幼兒動作的發展是有一定的發展規律的,教師在安排活動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游戲的過程能使幼兒的情緒愉快,潛能得到開發。根據幼兒對新奇事物特別感興趣的特點,提供多樣化運動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活動,教師則注意觀察暗示和有針對性地引導。
首先,關注個體差異,做孩子的引導者和游戲伙伴。教師盡力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透過孩子的行動去把握孩子內心的想法,理解孩子獨特的感受方式、同時在整個游戲活動中,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引導者而且是富有童心的游戲伙伴。通過觀察,教師在了解每個孩子實際水平的基礎上,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其次,關注孩子的能力、興趣,提供適宜的材料。比如:大班幼兒動作發展特點是協調性、靈活性、準確性有很大提高,并喜歡嘗試一些有難度、冒險的動作,協同活動逐漸增多。幼兒的興趣能大大激發其參加體育活動的內在主動性,有助于培養其終身對體育活動的熱愛。因此,教師在指導時,既要了解孩子的運動能力,又要抓住興趣。
再次,關注幼兒個體差異,給予不同的幫助支持,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戶外區域活動中我們打破了班級的界限,教師面對的是全年級的孩子,而不再是本班的孩子,不同孩子個性是不同的,有活潑外向的,有膽小內斂的,面對不同的孩子老師給予不同的支持,膽小的孩子面對一個新的、又想去玩的區域猶豫不決時,指導該區域的教師要從情感上讓孩子體驗到接納與安全。
戶外場地活動范圍較廣,幼兒四處分散活動時,教師的視線不能顧及每個幼兒。因此,在活動前要盡可能預計到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活動前老師要向孩子交待活動的規則和有關安全事項,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檢查儀器,注意調節幼兒運動負荷,活動前后加減衣服。教師要四處巡回走動,及時糾正幼兒危險動作,聆聽幼兒交談、評價。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必要的安全指導和安全教育。
戶外活動是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設良好的戶外活動環境、合理使用戶外活動材料、有效的指導戶外活動、從而能進一步優化戶外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能使幼兒學到室內學不到的東西,達到室內所不能達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孩子從狹小的空間走出來,充分發揮戶外體育活動相對自由、自主、輕松愉快等優勢,孩子就能在積極主動的活動中,得到全面發展。
[1]章從文.孩子的健身良法:戶外活動.幼兒教育,2009
[2]劉占蘭.幼兒科學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