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燕
武漢東湖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湖北武漢 430212
“互聯網+”視域下翻譯專業建設研究
唐 燕
武漢東湖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湖北武漢 430212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較大,但是目前翻譯人才的缺口較大。為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翻譯人才,應重點研究翻譯專業建設,加大網絡資源利用率,加強校企合作,改革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翻譯能力,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翻譯人才。
翻譯專業建設;翻譯能力;網絡環境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國需要大批合格的專業翻譯人才。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和會展經濟的快速崛起,國內市場對專業翻譯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翻譯人才的缺口較大;由此可見,中國翻譯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空間仍然很大。同時,從翻譯語種的需求情況看,英語翻譯需求比重最大,占據了翻譯需求比重的一半。隨著時代的發展,翻譯教學的難度也在日益增加。怎樣才能有效調動翻譯專業學生的積極性,怎樣使翻譯課堂教學取得最佳效果,尤其是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研究翻譯專業建設,加大網絡資源利用率,改革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模式,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翻譯能力,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翻譯人才。
在當今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普及的時代背景下,尤其是在“互聯網+”新時代的背景下,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呈多元態勢,各行各業需要不同規格和層次的外語人才,而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外語人才最受歡迎。同時,社會對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應當始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重實踐”的人才培養方針,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面向社會的翻譯類外語人才;為社會培養輸送口、筆譯人才,為區域經濟建設輸送合格的翻譯人才。
(一)專業課程的改革
翻譯專業應當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改革專業主干課程的設置,強化實踐性課程教學。專業主干/核心課程應根據各個專業特點進行設置。例如,翻譯專業主干課程設置為翻譯概論、筆譯、口譯、視聽譯、交替傳譯、同聲傳譯、筆譯工作坊、口譯工作坊、時文翻譯等,同時還需要加強實踐性教學,例如,翻譯專業實行專業實習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四年級安排三個月的專業實踐,進行筆譯、口譯或從事與翻譯相關的專業實習實訓活動。只有通過改革課程,強化實踐運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能,尤其是專業實習實訓活動,通過開展實踐性教學,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教學模式的改革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翻譯專業應積極推行教師與企業人員相結合的“雙導師”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推行案例教學和探究式、討論式、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既能理解,更會運用,做到知行合一。根據翻譯教學特點,充分借助現代新科技、網絡教學平臺,同聲傳譯室等現代教學設備,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例如:啟發式翻譯教學,磨課(Mocc)計劃、語言與內容整合教學模式(CLIL)應用等多種教學手段的推廣與運用。翻譯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翻譯技能的傳授,使學生具備扎實的雙語轉換能力,同時要重視開發學生的職業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翻譯專業的建設也應當與時俱進。首先,翻譯專業應積極推進“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技術型翻譯人才”的建設目標,建設一支既具有較高的學科理論水平,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全面提高翻譯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推動教師結構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完善了師資力量,才能更好地開展翻譯教學。同時,在完善師資力量的基礎上,翻譯專業建設發展應堅持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內容對應職業標準,創新培養人才模式,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理論教學和實訓實踐途徑,提高學生學習、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根據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全面提高翻譯人才培養質量。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翻譯專業依據社會發展要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從傳統的“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熟悉英語國家文化,掌握口、筆譯技巧與策略,實踐能力強的翻譯翻譯人才”改革為“培養具有扎實的雙語(英漢)語言基礎,熟悉雙語國家文化,具備高度的人文素質,掌握口、筆譯技巧與策略,實踐能力強的高層次復合應用型口筆譯人才。”通過課程改革,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合作,開設微課程等多種方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具有扎實的雙語翻譯能力,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翻譯人才,為社會輸送更多合格的翻譯人才。
[1]李艷.基于培養職業意識的翻譯教學思路[J].上海翻譯,2015(3):57-61.
[2]楊潔.網絡環境下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思考[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4(5):132-133.
[3]曹藝馨.互聯網大眾翻譯模式微探:歷史、現時、未來[J].中國翻譯,2015(5):78-82.
唐燕,1981-,女,重慶人,碩士生導師,武漢東湖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英國奇切斯特大學訪問學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