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純
廣田林縣初級中學 廣西百色 533300
試論初中數學“易錯題”的高效應用
農作純
廣田林縣初級中學 廣西百色 533300
易錯題是初中階段學生必然會面臨的數學關卡。通常看似邏輯簡單卻始終做錯的題,或是看似非常困難但實際很簡單的題,都屬于易錯題的范疇。很多初中學生在與出題人的博弈中敗在了易錯題之上。但易錯題并不是攻無不克的,只要合理利用,不僅能攻克易錯題,還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大助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初中數學易錯題的高效利用,望能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初中數學;易錯題
在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很多學生都未能養成正確、良好的邏輯思維方式,掌握知識不到位,或是主觀思維偏重,在解題的是后容易產生很多錯誤。當同一道題多數學生都出錯的情況下,就可將該題稱為易錯題。有效利用易錯題,能提高教師對學生的認知和學生對自身的認知,在講解某個知識點或是某種思維方式的時候,也能幫助學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不足,以便明確學習和努力的方向。可見,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初中數學易錯題十分重要。
對于初中數學學習中的易錯題,教師應強調學生建立錯題集,將自己平時易錯的題型歸納起來,便于復習和鞏固。創建錯題集主要有四方面作用:一是提高學習效率。通常來說教師在講解易錯題的時候學生都會在一旁做好筆記,但易錯題是分布在不同試卷和參考書里的,時間一長,學生要再回頭查看就比較難。將易錯題統一歸納整理,制成錯題集,當有需要的時候就能快速找出,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二是完善知識體系。初中數學很多知識之間都是存在聯系的,學生在整理錯題集的時候能對比分析相近或類似的題型,進而找到自身的不足,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以便在后續解題時減少錯誤率。反之,學生若不建立錯題集,各個易錯題就是孤立的,不能形成知識習題,也就難以提高學習成績。三是促進學習交流。錯題集包含了學生自身學習的問題和不足,是后期復習的最好教材,學生能隨時查閱,也可相互交流分析,共同學習和進步。四是促進養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建立錯題集方便學生后期查閱和復習,學生就不用浪費時間去各個試卷和參考書里翻閱需要的信息,能更好地將學習重心放在預習、聽講和做作業上,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通過易錯題強化學生印象
通常來說,錯誤會使人印象深刻。教師可以利用易錯題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和解題思維的理解。如易錯題“已知(-4)2=a2,求解a=?”很多學生一看題就慣性思維得出答案:a=-4,但正確答案應為±4。因為不論是(-4)2還是 42,都能得到結果為16。若去掉括號,此命題就不成立,因為不存在數字平方為負數的情況。此類題型其實并不難,關鍵就是學生要能牢固、清晰掌握相關知識點,很多學生容易做錯的原因就是忽略了“負負得正”的原則。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就應有意識強調相關知識點,加深學生印象,再遇到類似題型就能思考全面一點,進而得出正確答案。同時,學生也可將此類題型納入自己的錯題集,進一步強化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記憶。
(二)通過易錯題提高學習能力
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有些易錯題并不在于題目本身有多難,而是學生未能正確理解題意,或是題目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多,學生容易混淆。如易錯題“已知一輛貨車寬度為2m,底盤距離地面高度為0.5m,忽略底盤厚度,要通過直徑為4m的半圓形隧道,請問貨車能搭載貨物的最高高度為多少?[2]”此題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多,難點知識也有,學生在解題的時候很容易出錯。因此,教師在講解此題的時候應首先全面分析題目所涵蓋的知識點,然后根據學生的錯誤情況判斷其不足之處,是思維方式錯誤還是解題能力不足?接著再有針對性的強調學生應努力的方向,以便學生在后續學習中更加注重自身薄弱處的強化,不斷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同時,學生自己也能更加明白自身的學習情況,自覺努力學習。
(三)通過易錯題反思課堂教學
教學本身就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教師不僅要通過易錯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和強化學生學習能力,還應通過易錯題反思自身的教學方式、思維、模式、方案等。因為有的時候學生解題犯錯并不完全是自身原因,也可能是教師教學方式不當導致的。如易錯題“兩圓相切,半徑分別為10cm和6cm,求兩圓圓心距?”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著重講解和強調兩圓相切的定義,學生在解題的時候就很可能只得出一個答案:16cm。但事實上兩圓相切包括內相切和外相切,16cm是兩圓外相切的情況,如果是內相切那么圓心距就應為4cm。可見,教師也應充分利用易錯題反思自身的教學情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雙重保障。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學習中易錯題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應重視對易錯題的利用。一方面,引導學生建立錯題集,教會學會利用易錯題不斷學習,另一方面,以易錯題為基礎不斷優化自身教學,以便充分發揮易錯題的利用價值。
[1]陳顯華.例說初中學生數學易錯題[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5(12):147-147
[2]魏剛.研究初中數學“易錯題”的有效利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6(14):13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