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玲 周雅瓊
(安徽工程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關麓民居壁畫與俞源民居壁畫藝術特征比較
孫玲玲 周雅瓊
(安徽工程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關麓民居壁畫和俞源民居壁畫同屬江南地區民間壁畫藝術,它們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差別,前者內容豐富、色彩鮮妍、具有圖案裝飾性藝術特色,符合賈而好儒的徽州人審美特點;后者內容更加具有文化性和道學思想性,色彩素雅,反映了俞源人崇儒重道的文化信仰。
關麓;俞源;民居壁畫
民居壁畫是依附于民居建筑而存在的墻壁繪畫藝術形式,它作為民居建筑的附屬部分,既承載著裝飾、美化空間環境的功能,又積極參與營造空間情感,使地方民居建筑更具個性化和生命力。而各地的民居壁畫又因其地域、經濟、文化、民俗等社會環境背景的不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形式與內容,皖南關麓村民居壁畫與浙江俞源村民居壁畫亦是如此,它們在社會歷史發展的宏觀環境和地域文化的微觀情境影響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壁畫藝術特征。
關麓村隸屬于安徽省黃山市的黟縣,它因地處武亭山麓、西武嶺腳(西武嶺自古就有“西武雄關”之稱)而得名“關麓”。此地地勢隱蔽、相對偏僻,但環境優雅、歷史悠久。據文獻記載,關麓村始建于五代后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以汪姓族人聚族而居的村落。當地的米塑、磚雕、海底木和古建筑被稱為“關麓四絕”,其中古民居建筑鱗次櫛比,獨具徽派特色,尤其是該村落至今保存完好的核心建筑群——關麓“八大家”連體建筑,更是設計精巧、引人注目。這些粉墻黛瓦的關麓古民居建筑墻內外分布著大量的壁畫藝術作品,它們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體現了當地村民特有的審美傾向、民風民俗和精神文化信仰。徽州文化是以儒家倫理價值觀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孕育和發展的結果[1],明清以來徽州地區更是儒風盛行、賈而好儒,在這種地方文化思想的影響下,關麓村民居壁畫藝術呈現出亦商亦儒的特色。
俞源村得名自“俞姓的來源”之意,是我國最大的俞姓集居地,更是浙江省金華市境內有名的“太極星象村”,相傳是明代開國謀士劉伯溫根據天體星象排列設計建造而成的村落。俞源村布局奇異,充滿神奇,整個村落布局呈現出一個巨大的太極圖,突出了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學思想觀。而俞源作為以血緣為紐帶所建立的聚族而居之村落,亦講究儒家推崇的“禮”之精神核心,當地擁有完備的家族規范,注重倫理教化和光大門庭[2]。古村落俞源保存著大量的民居建筑遺存,其建筑風格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同樣是“粉墻黛瓦馬頭墻、高墻大院精雕飾”,但相較于關麓民居含蓄內斂的風格面貌,俞源民居顯得更加顯赫與恢弘。民居壁畫作為俞源民居建筑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裝飾和美化建筑的同時,也反應出當地百姓的民俗審美與文化傳統,表現出崇儒重道的文藝特色。
關麓村與俞源村雖然都屬于江南地區,它們的民居建筑風格也十分相似,但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和地域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兩地的民居壁畫還是逐漸形成了自身的藝術特色,各具風貌。
關麓民居壁畫相對集中且保存較好,最著名的當屬精美典雅、工麗細膩的關麓八大家連體建筑群的室內壁畫,它們分布于建筑頂棚、板壁、門窗等各個部位,歷經歲月依舊鮮妍。這些壁畫的創作元素和內容及其豐富,由花鳥蟲魚、山水風景、人物故事以及各類傳統裝飾紋樣組成,千變萬化且無重復,但對其進行分門別類和歸納總結則主要可概括為四大題材內容。第一類是教化性題材內容,這也是徽州地區壁畫、雕刻等建筑裝飾藝術創作中最為常見的題材。關麓村民居壁畫有大量表現教化性主題的內容,如“漁、樵、耕、讀”“五子登科”“孔融讓梨”等,這些作品體現了當地“賈而好儒”“成教化、助人倫”的思想風氣,正如關麓村村中長老所言:“我汪姓祖先是既經商,又習儒;賺錢財,培人才”。第二類是文人化題材,這類題材的壁畫讓我們所見到的那些關麓民居擁有了生動的人文情感,如:關麓民居頂棚天花上“東坡玩硯”“梅蘭竹菊”等主題壁畫,趣味高雅、情感豐富,充分反映了主人喜好儒雅的文人審美趣味。第三類是表現百姓“祈福求吉”心理的民俗化題材,如:由蝙蝠、雙錢和壽仙組合成的圖案“福壽雙全”,石榴和娃娃組合而成的圖案“榴生貴子”等,它們借助比擬、諧音、借喻等象征手法,表達了居民對吉祥與幸福的渴求。第四類是生活化題材,此類題材主要表現為一些山水風景、花鳥蟲魚的主題圖案內容,四周還常見一些回紋、纏枝紋、萬字紋、云紋等傳統裝飾紋樣的組合,從情感和審美上折射了關麓村居民熱愛生活、修身養性且追求美好的心理。
俞源民居壁畫的題材內容凸顯了當地獨有的地域文化色彩,在俞源古民居壁畫中,除了能欣賞到民間美術常見的世俗生活、祥瑞信仰與歷史故事等題材內容的作品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道家思想性和文人藝術性題材內容的壁畫。道家思想在俞源地區根深蒂固,甚至融入到俞源人的文化觀念之中[2],俞源民居建筑的雕刻與壁畫裝飾中,常常能見到太極圖的圖案符號,大戶人家的墻壁院落上亦常見有蘊含道家思想或描繪道家人物故事的壁畫內容。如:描繪道家始祖的“老子出關圖”,以及“左慈人物圖”“馬自然人物圖”“八仙”等,通過這些人物故事和畫面所蘊含的思想折射出當地居民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觀念,十分具有代表意義。
另外,俞源民居壁畫同關麓民居壁畫一樣,其創作內容還包含著一般小村莊并不多見的文人化題材。但不同的是,俞源民居壁畫的文人化題材內容不僅表現在“梅蘭竹菊”這一類文人繪畫偏愛的高潔形象上,更是出現了書法詩詞類的壁畫內容。這類功力深厚、形式高雅的以詩詞為內容的題壁,反映的不僅僅是文人審美趣味對民間壁畫的影響,它們更是當地文人直接參與民間壁畫創作的有力明證。有:俞源民居“精深樓”墻壁題寫的草書作品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敦厚堂”題壁“不愿高堂大廈、只求小院柴門”“只求賓朋談笑、何須家世榮華”等。俞源民居壁畫獨有的詩詞書法內容,為當地的民居壁畫塑造了濃濃的書卷之氣。
關麓村遺留的民居壁畫多是室內裝飾壁畫,常見于廂房的窗扇裙板與廳堂的頂棚天花等部位,主要描繪于室內裝修的板壁上。在徽州的古民居設計中,廂房的空間布局狹小緊湊,采光度較差。基于彌補廂房里狹小空間對于長期居住者的心理壓抑感,并提亮昏暗不明的光線之目的,關麓村室內廂房的壁畫裝飾色彩總是描繪得艷麗豐富,對比強烈,常見色彩有紅、黃、綠、白、藍等,搭配起來和諧而不突兀、鮮艷卻不華貴。而關麓民居壁畫的另一常見載體——廳堂空間,它一方面相對于廂房較為敞闊,采光充足;另一方面又因是會客、議事的正式場所,顯得相對嚴肅,所以其壁畫創作的設色更講究沉穩得體、大方淡雅,在色彩處理上常敷以大面積低純度的灰白色、淡赭色為底,再用少量紅色、藍色或青綠色穿插點綴,整體烘托出清淡典雅的色調。關麓民居壁畫無論是鮮艷亮麗的廂房壁畫,還是沉穩淡雅的廳堂壁畫,它們呈現的整體色彩風貌均顯得多姿多彩、層次豐富。
俞源民居壁畫與關麓民居壁畫鮮艷亮麗的彩繪裝飾風格不同,它們更加素雅,以黑白為主。俞源的民居建筑總體上屬于徽派建筑的范疇,呈現出粉墻黛瓦的建筑外觀形式。而俞源民居壁畫又常見于古民居住宅的院墻內墻以及院內外的側檐之下,往往直接描繪于白色石灰墻面上。為了搭配古民居建筑群的色彩樣式,營造和諧統一的整體氛圍,俞源民居壁畫的多以黑、灰、白三色為主調,色彩表現十分清麗脫俗,雖偶見局部使用赭石、石青、石綠等淡彩渲染,但整體色調效果不變,依然樸素無華。尤其是那些歷時久遠的民居壁畫,因在室外經歷長期的陽光暴曬和雨水沖刷,一些渲染的淡彩色難以保鮮,最后遺留下來的往往是更為純粹的墨色和線條,線色相宜,更具文人畫的風采。
關麓民居壁畫與俞源民居壁畫因依附的建筑空間差異,導致兩者在色彩表現上呈現出明顯的不同,前者艷麗豐富,后者樸素簡淡,但兩者都與自身所處的建筑空間相得益彰,和諧相融。
關麓民居壁畫在造型布局上具有典型的裝飾性、圖案性特點。在造型表現上,關麓民居壁畫采用“工寫結合”的方式,畫面主體圖案和形象描繪精細,尤其是邊角紋樣和底紋裝飾圖案,其造型結構嚴謹規律,極具形式美感。完成后的壁畫技藝精湛,所繪人物、花卉、鳥獸皆栩栩如生且美觀生動。另外,在構圖布局上,關麓民居壁畫更是突出了圖案裝飾的特點,常見單獨紋樣、適形紋樣和角隅紋樣、連續紋樣等布局形式,畫面工整而富于裝飾層次感。在關麓八大家民居廳堂的天棚壁畫里,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裝飾構圖形式——“圖底互動”式,底圖多見散點式四方連續紋樣,而主圖畫面則喜用諸如石榴形、扇形、魚形等造型各異的邊框做限定,再在其中繪制主體畫面[3]。這些限定的邊框也并非隨意選擇,而是依據畫面內容合理搭配,如魚形邊框配“老翁垂釣”、石榴邊框配“榴生貴子”等,組合完成后的圖案主題明確且獨有趣味。
不同于關麓民居彩繪壁畫 “藏在深閨無人識”的內斂,俞源民居壁畫幾乎都繪制于建筑室外最顯眼的地方,它們或描繪于入口門墻、院墻、照壁上,或點綴于建筑門楣、窗眉等部位,但都易于觀賞,與俞源民居建筑追求的門樓高聳、氣勢軒昂與繁華顯赫相吻合。適應俞源民居壁畫的裝飾部位和裝飾目的,它們在造型布局上也呈現出典型的結構性與繪畫性共存的裝飾特色。首先,俞源民居壁畫有一種很常見的樣式即:模擬傳統建筑木構門罩形象的結構性構圖,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古建筑木構裝飾的橫匾、斗拱、垂花柱等結構部位。其繪畫造型表現通常圍繞那些結構性的布局進行圖案化、裝飾化填充,完成后的作品層次豐富、符合結構的規律性,甚至呈現出固有的程式化“格式”。另外一種較為多見的俞源民居壁畫樣式是極具繪畫性特征的構圖與表現,它們有的如民間美術繪畫作品一樣膽大、隨意,選擇某個主題后,用浪漫的表現手法跨越時空,將多視角、多空間的、多維度的形象綜合描繪于一幅畫面中,其構圖和分割也十分的自由、隨意,體現了繪畫者高度嫻熟的創作技藝;而有些作品則采用了中國畫的構圖和表現形式,用以表現主題性的壁畫內容。這類民居壁畫創作時在組織和安排畫面空間與內容形式上采用中國畫常見的長卷、立軸或扇面等構圖方式展開,并充分考慮到畫面空間的黑白、疏密以及輕重、主次等布局關系;在繪畫表現時常見工筆寫意、兼工帶寫的中國畫表現技法,并配合印章和題詩來強化主題,甚至直接以書法題壁,抒發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前一種注重結構性的俞源民居壁畫體現了俞源人尊儒崇禮的藝術精神,而后一種注重繪畫性的壁畫創作又突出了當地壁畫表現的鄉俗性和文化性藝術特征。
總之,關麓民居壁畫和俞源民居壁畫作為江南地區典型的兩種民間壁畫藝術,它們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差別,前者內容豐富、色彩鮮妍,具有圖案裝飾性藝術特色,符合賈而好儒的徽州人審美特點;后者在內容上更加具有文化性和道學思想性,色彩素雅,反映了俞源人崇儒重道的文化信仰。
[1]黃成.明清徽州古建筑彩畫藝術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2]沈妙芬.地域文化視野中的俞源民居壁畫[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
[3]周雅瓊,孫玲玲.徽州民居壁畫與寺廟壁畫比較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6).
J218.6
A
1672-2868(2017)04-0068-04
2017-03-14
2015年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AHSKY2015D142);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SK2015A273)
孫玲玲(1968-),女,安徽蕪湖人。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學。
責任編輯: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