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洪,朱宗友
(阜陽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共享發展的科學內涵及實現路徑
郝海洪,朱宗友
(阜陽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我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領域的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今后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正確把握共享發展的科學內涵,認清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用共享發展理念指導改革發展實踐,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滿足人民群眾的期待,需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依靠全體人民共同奮斗、努力創造,深化制度改革、注重創新驅動、堅持協調發展、樹立綠色理念。
共享發展;內涵;成就;問題;路徑
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要實現可持續快速發展,先進理念的指導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1]這一理念是真正實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推動力。
共享發展是黨在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基礎上,繼承傳統民本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人民利益觀,從現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際出發,所提出的先進的民本思想。
(一)共享發展的思想核心是以民為本
民本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思想。孔子認為,君主治理國家首先應該富民、惠民。孟子提出“制民之產”理念,認為要給予人民充分的生產資料,使他們安居樂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這一民本思想充分體現了黨的思想進步的時代特征,要求我們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發展謀福祉。
(二)共享發展的價值取向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和不懈追求。從“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毛澤東提出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鄧小平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再到習近平提出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一脈相承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實現人民富裕的美好夙愿和艱苦奮斗的寶貴精神,體現了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執政理念和價值訴求。
(三)共享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公平正義
柏拉圖曾說:“待人不公正比受到不公正待遇更有失體面。”要使每一個人能體面生活,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就必然要求社會充滿公平正義。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社會思想、利益主體、利益訴求呈現多元化態勢。公平正義成為實現利益均衡、化解利益矛盾的關鍵,也契合人民的共同期待,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四)共享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共同建設
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鴉片戰爭以來,無數中華兒女為之奮勇犧牲。新中國建立后,奮力搞社會主義建設,實現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些無不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創造的結果。因此,要在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建的基礎上共享發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符合社會進步發展的規律和要求。
當前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共享發展過程可能會遇到一些難題。對此,我們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并根據實際情況在總的目標指引下及時作出調整和改進。
(一)政治文明共享尚有藩籬
政治文明程度較高的社會必定是多數人能夠真正共享政治文明成果的社會。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因素,“我國政治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政治行為的非文明化。”[3]公民在參與政治過程中的非理性化、無序化、形式化、低水平化問題依然存在;部分地區基層民主遭到宗族家族勢力破壞,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基層群眾共享政治文明成果、參與政治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
(二)經濟成果共享不夠均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能不能過上好日子,能不能在生活上得到改善,關鍵在家庭收入的增加和貧困人口脫貧這兩個民生“短板”上。有學者指出,“我國現在財產和收入的分配差距都比較大。”[4]尤其是城鄉居民收入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現階段,我國還有7017萬貧困人口,其中“70%集中在14個‘連片特困地區’,這14個特困地區均屬‘老、少、邊、窮、山’地區。”[5]這些人口能不能真正脫貧,將成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關鍵。
(三)社會和諧尚有提升空間
在世界局部地區動蕩不安、恐怖主義、毒品泛濫、流行疫病等情況下,我們國家總體平穩,社會總體安全和諧,美麗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有序推進。但我們也應清醒地意識到,當前社會還會發生一些諸如食品藥品安全、醫患關系、娛樂圈倫理缺失的問題。少數偶然事件經過媒體迅速放大成為關注焦點,對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負面影響。
(四)文化共享存在一定偏差
在文化多元化和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下,社會文化領域出現某些偏差:文化經典作品較少,文化快餐作品泛濫;草根文化發達,主流文化薄弱;娛樂文化泛濫,價值文化式微。“‘當今,從電視到電影,從報刊到新興媒體,無不充斥著以感官刺激為表象、窮盡低級搞笑、賣弄噱頭之能事’。在這個急速轉型的社會里,娛樂被民眾曲解為享樂,娛樂演變成一種文化產品。”[6]因此,我們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快餐文化、娛樂文化、草根文化向正確方向發展,達到文化產品雅俗共賞、共享。
(五)共享生態文明任重道遠
我國人口基數、密度大,人均占有資源匱乏,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環境污染嚴重,群體事件頻發,河北滄縣“紅豆局長”事件、昆明東川“牛奶河”事件等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近些年,在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生態退化、草地荒漠化、耕地鹽堿化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礦區資源開發、重大工程建設引發的生態破壞趨勢得到好轉。但在少數地區,這些問題比較嚴重,需要加大治理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
(一)加強黨的領導,強化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共享發展的核心和根本保證。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人民幸福生活的福祉。中國共產黨要站在戰略的高度,努力加強自身建設,從嚴治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嚴厲反腐,強調蒼蠅、老虎一起打,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出臺八項規定、反“四風”等措施,充分表明了在從嚴治黨上的決心,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的領導的信任和信心,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心支持和擁護。
(二)深化制度改革,完善制度體系
共享發展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改革、完善舊有的制度,建立新的、有效的制度體系,如城鄉居民醫保、扶貧開發、最低生活保障、城鄉戶籍改革、住房保障、城鄉義務教育、生態環保等系列事關重大民生事項制度,從制度上為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共建小康社會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是有效實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制度成熟定型的基本要求。
(三)注重創新驅動,引領新型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只有不斷進行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創新,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協調發展,創造巨大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為小康社會的建成奠定雄厚的物質與精神基礎。要把億萬人民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努力形成“人人創新、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使創新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四)堅持協調發展,注重統籌兼顧
現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得到了看得見的實惠,但區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地區間的經濟增長和百姓生活水平差距擴大也成為不爭的事實,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異常突出。因此,我們要使區域城鄉“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協調聯動”,真正做到小康道路上不能讓一個人掉隊。
(五)樹立綠色理念,轉變發展方式
要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具體措施為:通過各種途徑加大宣傳力度,使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強化公民環保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珍愛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的共識,并把這個共識努力轉化為自覺行動和價值遵循;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可持續發展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立“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觀念,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資源保護制度,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N].人民日報,2015-11-25.
[3]肖文清.我國政治文明建設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9).
[4]程恩富.論新常態下的五大發展理念[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6(01).
[5]彭剛,李霞.決戰極端貧困:中國的共享發展之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3).
[6]徐艷紅,袁靜,譚峰.盤點當前社會十大病態:從炫富到娛樂至死(2014-09-11)[2016-11-21].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society/u7ai2514665_K4.html.
[7]習近平談“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之五:共享發展篇(2015-11-04)[2016-11-21].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1114/c385474-27814876.html.
2017-02-10
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道路與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研究”(15BKS025);2015年安徽省社科普及規劃項目“話說五大發展理念——以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為例”(DZ2015001)。
郝海洪(1979- ),男,政工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文化建設研究;朱宗友(1971- ),男,教授,博士后,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球化研究。
D61
A
2095-7602(2017)07-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