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天虹
(1.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2.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35)
農村互助金融組織運營機制優化研究
蔣天虹1,2
(1.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2.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35)
農村互助金融組織作為一種新興的農村金融機構,在短暫的發展歷程中已經顯示了其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大力推進農村互助金融組織創新,可豐富農村金融市場,緩解農村資金供求矛盾。本文分析了現有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現狀,對農村互助金融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剖析,并就農村互助金融組織如何進一步發展提出相關對策。
農村互助金融組織;金融機構;農村經濟
新型農村互助金融組織如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以及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是農村金融發展的核心,它們選擇何種模式發展進而建立有效的惠普性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一直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課題。正規的農村金融組織所提供的服務有限、發展結構還不夠完善等問題,導致農村金融主體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新型農村互助金融組織的出現彌補了這一缺陷。但新型農村組織發展歷程較短,其在發展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模式不明確、風險控制不完善等。如何發展并完善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成為學術界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農村互助金融組織創新發展不僅為激活農村金融市場、緩解農村資金供求矛盾提供了新思路,而且有利于吸納農村閑置資本,從而更好地投資于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1]。
(一)經營現狀和業務特點
通過采集對比有關業務數據發現,各地農村資金互助的業務、規模差別非常大,主要體現在會員數量、資金規模上。以互助會為例,入會金的規模差距主要是由于各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所在專業合作社的經濟效益不同。
在資金互助會內部,也存在較大的兩極分化現象。這一方面是由于會員間經濟實力的差距,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會員只“重在參與”,象征性地繳存最低限額100元作為“門票”。雖然廣泛吸收會員能擴大農村資金互助會的受益面,但如此則勢必增加內部管理的難度和復雜性,也有可能造成資金互助會變成大股東的“一言堂”,成為私人牟利的工具。相對而言,入會金的適當平均更有利于發揮互助功能,體現非營利性。
(二)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經濟、社會效益
1.經濟效益
在資金的發放規模上,以溫州地區為例,從目前營業的53家農村資金互助會的情況來看,大多數能實現入會金和互助金的高效利用,即所謂的“存貸比”保持在高位。此外,通過和資金托管銀行的深度合作,部分農村資金互助會能利用自身存在銀行的入會資金作為擔保金,為會員提供貸款擔保,進一步加大互助資金的杠桿效應。
在資金占用費率上,互助會向借款會員收取的占用費率普遍高于當地銀行信用貸款利率。考慮到各資金互助會的規模和固定成本之間的比率,以及大多數農民在商業銀行難以獲得貸款的現實,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考慮到農業的總體回報率,其占用費率應盡可能降低。
2.高度的互助性和普惠性
由于制度設計因素,農村資金互助會的業務大多為小額且分散,這決定了其較弱的逐利性和高度的互助性。農村資金互助會的出現,解決了會員在農業生產上的資金短缺問題,也為有閑置資金的農民帶來了額外收益。合作社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已基本實現了專業合作和供銷合作,如共享技術信息、開展生產互助、聯合采購農資農機、農產品統一收購分銷等,這些合作極大優惠了廣大農民,促使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但是農業生產的資金瓶頸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突破。合作社本身就是個聯合和互助的整體,在其基礎上增加資金信用合作功能很容易取得“1+1>2”的效果,更能發揮效率優勢和產生致富帶動效應。
3.擴大農民貸款的抵押物范圍
農民的勞動果實,如生豬、稻米、瓜果、水產等,往往不受正規金融機構的認可,也一直被排除在貸款抵押物范圍之外。但是基于合作社而設立的農村資金互助會,資金借貸雙方往往經營同一種農產品,或者是同一農產品的上下游生產加工關系。他們能對對方的成品和半成品進行較為準確的估價,也具備對其進行有效處置和變現的能力。因此,在農村互助金融組織框架內,能很好地實現農產品及其半成品的抵押質押,擴大農民貸款的抵押物范圍,它為解決農民貸款難、貸款貴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雖然目前所占比例還較低,但它是繼農房抵押、林權海域使用權質押之后又一項涉農貸款抵押范圍的突破。
(一)農村互助金融信貸主體供給不足
就目前而言,農村互助金融的信貸供給主體可分為四種不同類型:商業性金融機構、具有準官方性質的合作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形式不同的民間金融機構。
商業性金融機構在面對人數眾多且相對分散的農戶時,將會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對客戶群體進行征信調查。除了信息獲取與信用評估將會耗費大量成本外,風險控制成本與網點設置成本也不低,導致許多商業性金融機構不斷退出市場。
合作性金融機構因近年來農村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產生了非農化發展傾向,即向商業化發展,這直接導致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融資不斷減少,難以滿足農戶的資金需求。
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用于糧食、棉花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農產品,這是為了確保國家糧食與其他重要農產品的供應安全。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設立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缺乏生產性投資的困境,但總體而言還是難以滿足農村客戶群體的資金需求。
民間金融是一種具有自發性與內生性的融資方式。民間金融機構發源于農村,其對當地農村的資金需求與農戶的信用情況有足夠的了解,這對于篩選客戶與控制投資風險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政府對民間金融機構的政策一直不明確,導致民間金融機構發展存在阻礙。
(二)農民貸款需求滿足程度較低
就我國目前的經濟格局而言,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相距甚遠,農業生產率的提高速度、農民收入增長情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村生產活動的資金回報率均落后于城市。農村金融比城市金融的投資更具風險性,成本相對較高,收益也更低。正因如此,許多商業性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追求盈利,紛紛放棄農村市場。有些金融機構依舊在農村保留了金融業務,但同時也規定了更加苛刻的貸款條件與更高的利率,以此抵消其業務成本與風險。因此,農村金融的獲取門檻被提高了,而農民這一客戶群體的經濟水平并沒有高到能夠承擔貸款的還本付息壓力。在貸款要求嚴格與還款利率高的雙重作用下,農民貸款需求的滿足程度相當低,導致農村金融領域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金融抑制現象。[2]
(三)農村信貸缺乏有效的抵押物
在農村金融領域,長期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導致供給不足的問題,大部分金融機構因此不愿在農村設立經營網點。甚至連設立初衷是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農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也更樂意將主要精力放在城市里,農村金融業務被視為附加業務。此外,農民手頭的主要財產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而我國法律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用于貸款抵押,能夠用于抵押的僅限于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荒地、荒山、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此外,《物權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與《擔保法》第三十七條中也有規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這意味著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抵押物貸款在法律上還存在很大問題[3]。即使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作為有效的抵押物,其價值評估也有一定困難。
(四)農村支農資金來源缺乏
近年來,農村支農資金來源發展趨勢越來越多元化。隨著政府、企業、農戶等投資主體的到位,農業現代化資金來源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然而資金的供需差距十分懸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國家對農業的投資總量雖然增加了,但相對量并未增加,農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第二,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的投資呈上升趨勢,但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此外,農村金融貸款難使得農戶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農業生產資金,只能靠農戶自籌。第三,涉農企業的資金動力不足,導致農業生產資金需求難以滿足。第四,作為農戶最值得信賴的正規信貸機構,農村合作銀行并沒有起到相應作用,反而出現了資金外流、不良貸款及信貸質量下降等問題。
構建完善的農村互助金融體系,可以從多方面同時推進,最主要的兩方面是整合農村地區金融資源以及調整農村地區金融資源配置結構。無論哪方面,都應以農村金融實際資金需求為主要風向標。就我國農村金融需求而言,農戶更傾向于小規模融資而非國有大型正式金融。為適應農戶的貸款需求,農村金融機構應具有地方區域性、規模小型化、非正式、草根化等特點。構建具備上述特點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是緩解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供需矛盾的絕佳選擇。
(一)建立健全的農村金融信用體系
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應以農村金融組織的多樣性為先決條件,以合作金融為基礎,結合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與民間金融共同達成。總體看來,各個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僅限于最基礎的,這確實不能滿足農村金融多樣化的資金需求。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十分重要,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民間金融多方在競爭中發展,大大促進了農村金融的發展。充分發揮商業金融在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中的主體作用;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培育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充分發揮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強化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服務“三農”的支持力度;積極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會、信用部及投資擔保體等;重視農村民間金融的作用,積極引導其健康發展,從而培植健全的農村互助信用體系。[4]
(二)大力發展新型互助金融機構
資金互助會、信用部及投資擔保體等屬于民間內生自發金融創新的新生事物,代表了合作制金融發展的方向,發展勢頭良好,但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需要在政策引導下逐步走上規范化發展軌道。目前,相關部門還未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農村互助金融組織搭建良好的運行框架,因此當務之急是在保證風險受控的前提下修訂《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并出臺法規制度,確保農村資金互助社能夠在成熟的法律制度下順利運行。此外,鼓勵農村互助社擴大農村金融業務范圍,在合適的條件下積極發展信托業務,促進城市資金向農村回流。政府應及時發揮其職能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新型互助金融機構的穩定發展提供資金、稅費、宣傳等方面的支持。
(三)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
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整合各項農業發展要素、實現資源高效配置與集約利用的重要途徑。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有利于發現農村產權價值,實現農村資源效益最大化,增加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財產性收入;有利于創新農業、農村投融資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推動農村經濟繁榮發展;有利于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從互助金融的角度而言,亦可以增加金融活動開展所需的擔保物,降低借貸風險。
(四)放寬涉農金融機構準入門檻
由于農村金融的薄弱性,其整體服務水平與“三農”發展需求相距甚遠,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融資難。因此,應允許試點民營企業主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對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允許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允許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直接改制為村鎮銀行;給予小額貸款公司營業稅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部委的政策支持;對資金互助會、信用部及投資擔保體等近年來出現的農村互助金融組織予以專項資金扶持。
改革發展金融信貸惠農體系和金融支付便民體系。金融機構不能將對支農的考核僅僅停留在新增貸款規模指標上,而應該深入農村,收集、總結、分析當前客戶出現的各種具體問題和需求,設計出合理有效的產品和服務。對于目前農村經濟的“干旱”現狀,金融下鄉也同樣需要“小水細灌”。只有這樣才能對復雜的農村金融問題給出詳細的解答方案,才能讓機構的資金投向真正的需求端。也只有這樣,金融機構才能從農村金融中獲得持續有效的盈利。[5]
(五)拓展互助金融機構資金來源
第一,制定適當的利率水平。農村資金互助組織正處于發展階段,資金來源渠道十分有限,獲得社會捐助與銀行貸款相對較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吸引會員增加存款。就目前而言,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缺乏國家信用擔保,存款利率相較其他農業金融機構并無太大優勢,因此對會員沒有很強的吸儲競爭力。為了增加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吸儲能力,應適當提高存款利率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會員存款的意愿。由此增加的運行成本,可由財政扶持進行適當消化。
第二,加強與其他正規金融機構的合作。當地其他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存在一定的合作空間,為農村資金互助組織提供資金除了能夠拓寬自身的業務范圍,增加盈利外,還能為支農貢獻一部分力量。
第三,建立農村資金互助組織之間的資金調劑機制,形成一個全市范圍內的資金調劑網絡。此次調研中發現,各個農村資金互助會的資金供應較不均衡,如溫州的甌海麗岙資金互助會尚有千萬左右的資金富余,且當地農戶沒有更多的資金需求,泰順、文成、永嘉等地的資金互助會卻無錢可貸。建議政府部門牽頭,成立農村資金互助會資金調劑中心,增強統一調度能力,使各個農村資金互助會互通有無,解決部分地區資金互助會資金短缺難題,緩解資金互助會資金供應不均衡的狀況。[6]
大力發展農村資金互助金融組織,符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發展方向,符合中央關于“培育發展農村互助合作金融”、“推動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的具體要求,對于破解“三農”困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推進農村互助金融組織發展,不僅為激活農村金融市場、緩解農村資金供求矛盾提供新思路,而且有利于吸納農村閑置資本,從而更好地投資于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1]曹雷.新時期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效果評估[J].農業經濟問題,2016(1):81-87
[2]譚燕芝,李維揚.中國農村金融排斥困境的成因與破解路徑[J].系統工程,2016(5):15-22.
[3]中國人民銀行貴港市中心支行課題組.普惠金融背景下農村金融排斥的影響因素與區域差異研究[J].農村金融,2016(12):70-75.
[4]張樂柱.農村金融改革-反思-偏差與路徑校正[J].農村經濟,2016(1):81-87
[5]侯國棟.農村金融二元體制慣性及其資本抑制機理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7(1):120-126.
[6]張改清.中國農村民間金融的內生成長——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分析[J].經濟經緯,2008(3):129-131.
2017-03-28
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金改以來溫州農村互助金融扶助效應評價與優化研究”(16wsk099)。
蔣天虹(1973- ),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溫州大學副教授,從事區域經濟、農村金融研究。
F323
A
2095-7602(2017)07-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