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蓓
(安徽農業大學,安徽 合肥 230000)
基于志愿服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吳 蓓
(安徽農業大學,安徽 合肥 230000)
志愿服務是一種公益性質的行為,指志愿者自愿的、無償的服務社會生產生活,目的是為了推動人類發展、促進社會進步以及福利事業的發展,并且在這過程中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自我道德修養也得到了提高。志愿服務在高校的興起和發展,對于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志愿服務的精神對于大學生奉獻國家、服務社會的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志愿服務體系至今發展還并不完善,存在著信息不暢通、組織和學生的對接存在問題、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所以,完善志愿服務體系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以及如何去完善這個體系是需要我們去探究的。
志愿服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志愿服務一般是指志愿者組織、志愿者服務于公共生產,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行為。換句話說,志愿服務是指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資源、誠信為鄰居、社區提供非營利、無酬、非專業的援助行為。志愿者不求物質報酬,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志愿服務起源于十九世紀初西方國家的宗教慈善服務,最初是為了協調政府和民間慈善組織的活動,成立了一個“慈善組織”。為抵御來自歐洲的宗教迫害而來到北美大陸的移民,為了克服困難,互相幫助,逐步發揚志愿精神,幫助別人,并把這種精神作為美國人的美德,保存下來,大量慈善心靈的人士成為最早的志愿服務人員。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美等國家通過了一系列社會福利法律法規。除了大批有專業奉獻精神的社會工作者外,這些社會福利方案還需要動員和招募大批志愿者到有關的服務行業工作。因此,志愿服務也是政府所一直關注和倡導的。二戰結束后,西方國家的志愿服務不僅規范化,還擴展到政府或私營社會組織的各種社會服務。志愿者工作的重點不僅在于調整救助者的社會關系,改善社會生活,還要調整整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志愿服務開始逐漸發展,制度更加趨于完善,服務人員也更加專業。
中國的志愿服務活動始于1978年。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開始組織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中國志愿者服務進入有序階段。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后,志愿服務越來越廣泛,全社會大力提高志愿服務意識。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參加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志愿者累計達到506多萬人,北京奧運會共有170多萬名志愿者參與其中。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指由具有一定思想覺悟、熱心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的在校大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利用業余時間,結合所學專業知識,自愿向社會無償提供服務的各種活動[1]。近幾年來,志愿服務在高校的發展呈現出蓬勃的趨勢,志愿服務的興起和發展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和支持。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有著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他們有著滿腔熱血,漸漸成為志愿服務中的主力軍。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少不了廣大志愿者在幕后默默地付出,其中也有很多的高校大學生參與進去。高校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和技能,能夠在這樣的國際場合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采。當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志愿者也是積極參與到抗震抗洪救災中去,他們不畏艱險、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精神都在社會上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贊揚,志愿服務活動和志愿者團隊受到了人們的歡迎。高校的志愿服務開始發展得越來越快,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去。志愿服務作為一項社會公共服務為廣大高校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教育和鍛煉平臺,對于社會和國家來說,在舉辦一些大型活動的時候,需要高素質的志愿者參與進來,更好地促進和保障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活動目標的達成;對于參與進去的大學生志愿者來說,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精神文明境界,也能夠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收獲更多,可以鍛煉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這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情,所以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開始投入到志愿服務的活動中去。
高校志愿服務的主體是當代在校大學生,現如今高校都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目的在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課程的開展以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課程相結合,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書本知識的傳授,也會組織學生去參觀一些紅色旅游景點,或者是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相關主題的辯論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既讓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儲備了大量的相關知識,也讓同學們的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掌握理論并且應用于實踐中去,還可以增強班集體的活躍性和凝聚力。通過各種各樣活動的開展,培養和提高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無私奉獻、團結互助、積極進取的優良品質。
2.1.1 自主性。高校志愿服務強調的是“我要參加”而不是“要我參加”,體現出了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是一種自主自愿的行為。當前倡導傳統的教育理念向現代的教育理念轉變,傳統的“灌輸”的理論早已過時,在現代的教育理念中,更加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長期以來的道德灌輸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德育理念的直接灌輸會導致大學生的自主性喪失,僅僅停留在被動地接受社會的一些價值觀,不能真正認同,就更別談將觀念內化于心,高校的志愿服務完全秉承著自主自愿的原則,會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參與者能夠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2]。
2.1.2 公益性。高校志愿服務作為一種志愿服務,是蘊含著志愿服務精神的。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在2001年國際志愿人員年啟動儀式上的講話中表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志愿精神是聯合國精神的最終體現。”這句話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質,表達了人們對志愿服務的真誠贊譽。志愿服務精神是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服務的本質是社區的奉獻和服務,其原意是促進社會更好發展,追求集體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最大化。
2.1.3 實踐性。高校志愿服務是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是被歷史證明了的科學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的觀念是其世界觀的主要內容,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我們通過實踐,不斷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累知識和經驗,并運用到實踐中去,將自己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結合,將理論知識和經驗運用到實踐中去,不斷循環往復由認識到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一個過程。
2.1.4 廣泛性。高校志愿服務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加,服務的領域也開始逐漸擴展,從剛開始的社區服務,鄉鎮街道服務,開始走向全省全國。近幾年,國家重視脫貧攻堅成效,安徽省扶貧辦發動了全省各大高校的學生參與到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工作中去,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社會關系較為單純,并且對待工作也有飽滿的熱情和極高的積極性,大大提升了獲取信息的真實度,能夠更加有效地完成扶貧工作。動員大學生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去,使大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之余,能夠對基層的情況有最直接的了解。有的學生在畢業后也會服務于基層,對自身發展和以后工作的順利進行都有一定的幫助。大學生志愿西部計劃也是志愿服務中很重要的部分。西部地區發展較為落后,很多大學生愿意去西部志愿支教、支農、支醫等等,是為了讓西部地區的人們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服務,雖然僅憑自己微薄的力量不一定能夠從本質上去改變什么,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夠給別人帶來幸福,能夠為別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和生活質量上的一點點提升,這對于學生自身來說,也是一種精神境界的提高。
2.2.1 志愿服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載體。大學生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著一定的知識儲備量,但是理論必須要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檢驗真理、發展真理,我們的認識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深化。學校可以通過鼓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讓廣大學生借助這個平臺去施展自己的才華,鍛煉自己的能力,并且還能夠服務社會,同時提升了自己的精神文明境界。高校可以盡可能利用課余時間,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激發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興趣,積極參與志愿服務,贈人玫瑰,手留余香[3]。
2.2.2 志愿服務的開展有利于大學生主體性人格的形成。所謂主體性人格,是指人作為主體所表現出來的本質特征和獨特的個性品質。其基本品質表現為獨立性、能動性、選擇性、自主性和創造性[4]。高校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既能服務社會服務他人,又能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培養自身的獨立性人格,獨立自主地去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有利于自身的更好發展。開展高校志愿服務,一方面是社會需要,一方面也是大學生自身的需要,社會活動的開展需要有志愿者的參與,大學生也需要有一個這樣的實踐平臺去鍛煉自己的能力。高校志愿者服務平臺發揮聯系作用,不僅滿足了社會需求,而且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鍛煉,培養了大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有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5]。
2.2.3 高校志愿服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質的人才,也需要這些人才具備團隊合作意識,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所以這也對在校大學生提出了要求,大學生是即將走向社會的建設型人才,如果沒有團隊合作的意識,很難保證工作的按質按量完成。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在活動中需要互相之間的共同學習和合作,有助于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志愿服務開始發展,高校志愿服務團隊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現在很多高校都有青年志愿者協會領導組織的志愿團隊,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參與其中,這表明志愿者服務在大學生中越來越得到普遍的認可。但是,高校志愿服務的發展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學生有積極參與的想法,但有時因為制度的不完善,會導致對接不上,挫傷了很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一項活動的順利進行,必然是需要有一定的資金保障的。因為是志愿服務,所以參與者肯定是抱著無償的態度去參加,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是需要資金支持的,而資金時常會出現短缺的情況,這就導致很多活動被擱置。安全保障問題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一直以來高校的活動中,安全問題是最大的問題,參與志愿活動也需要有法律保障,一旦志愿者的權利遭到侵犯,應當在第一時間得到維護[7]。
針對以上眾多問題,有以下一些相應的對策。第一,相關部門應該建立健全高校志愿服務體系,積極做好宣傳引導工作,讓高校學生的想法能夠得到很好的實現,并且能夠將志愿服務和學生自身的發展前景相結合,這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去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可以將學生參與相關志愿服務的經歷與將來的就業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志愿服務中既能夠服務他人和社會,又能夠給自己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情,需要相關部門積極努力去落實。第二,志愿服務是需要花費一定財力物力的,這就需要一定的資金保障。志愿服務的資金基本上來源于財政撥款,但是仍然會出現因為資金不足導致相關的志愿服務無法正常進行的問題,對于相關政府部門來說,應制定一些相應的傾斜政策,可以號召一些社會上的企業對高校志愿服務進行資金的支持,并且給予企業一些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并且對實施資助的企業進行宣傳和表彰,讓企業能夠獲得真正的實惠,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這樣也能夠有效緩解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因為資金不足而帶來的發展壓力。第三,應該對高校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宣傳,讓學生形成高校的志愿服務團隊,在校園里形成的一個組織,校團委需要對組織的各個方面掌控,不僅要做好宣傳和動員的工作,更要維護好志愿者的人身財產安全,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讓志愿者的權利能夠得到維護和保障,讓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沒有后顧之憂,這也能促進志愿服務更好地發展。
[1]胡凱,楊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9-22.
[2]付蕊.論大學生志愿服務內涵的深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效性的發揮[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6):128-129.
[3]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4]程建平.主體性人格培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6.
[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8.
[6]彭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88-91.
[7]白月嬌,崔曉琰.淺析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S3):18-20.
G641
A
1672-2868(2017)05-0113-04
2017-06-08
吳蓓(1994-),女,安徽巢湖人。安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李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