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健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聲樂教學中傳統民歌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汪 健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傳統民歌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創作題材寬泛、內容豐富,涉及到地方勞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國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隨著新興音樂體裁的發展,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傳統民歌逐漸失去了它原本的地位。當它們“改頭換面”,融入到當今聲樂教學中發展時,其作為傳統文化的原真性已損失殆盡。如何讓傳統民歌走出困境,重新煥發魅力?可以立足于聲樂實踐,分析致使民歌原真性耗損的原因,并構想可行的解決措施,以期為傳統民歌的保護以及未來發展盡綿薄之力。
傳統民歌;聲樂教學;傳承;保護研究
傳統民歌是指產生于某一特定地區勞動人民之間,通過口頭傳承,并在此過程中反復修改、完善的歌曲,其創作題材寬泛、內容豐富,涉及到地方勞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傳統民歌在我國音樂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傳統民歌不同于其它的歌曲體裁,它一般由各地的勞動人民于生產活動進行中即興演唱而產生,再以口頭傳唱的方式世代傳承。其特點是產生并傳播于勞動生產之間,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也被看成是對一個地區勞動人民的生活、勞動、思想、感情的真實寫照。
隨著各式各樣的新興音樂體裁的興起,傳統民歌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線。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傳統民歌缺乏與時代相呼應的新作品。如今人們演唱的民歌作品大多是最初由勞動者口頭創作并流傳下來的,其表演形式陳舊,演唱風格單一,聽眾聽多了會產生審美疲勞。二是傳承和演唱傳統民歌的人越來越少。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風格各異的流行歌曲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使得人們的音樂審美需求逐漸發生了改變。隨著老一代傳承人的流逝,民歌傳承后繼無人。
多數高校音樂專業的課程設置雖然涉及到了傳統民歌,但僅僅停留在民歌的介紹、欣賞等方面,學生對于傳統民歌的文化內涵還需更加深入、透徹地了解。聲樂教材中雖然增加了一些傳統民歌曲目,但從師資力量來看,從事聲樂演唱教學的教師大多是以學習美聲、民族唱法為主,而他們當中極少有人學習過原汁原味的傳統民歌。從教學形式看,教師的授課方式較為單一。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只是不斷地強調發聲方法、演唱技巧,而忽略了挖掘傳統民歌的獨有特色。
聲樂教育理念的革新要求拓寬聲樂曲目的體裁范圍;傳統民歌面臨的現狀危機要求其保護與發展必須謀求新的出路。鑒于此,學界開始探索聲樂演唱與傳統民歌有機融合的新的發展道路。但是,聲樂教學的本意是指通過科學的聲音訓練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演唱將自身理解的歌曲內涵、情感等特征表達出來。而傳統民歌大多是由勞動者于勞動過程中即興演唱并通過口頭傳承的,其演唱者并不具備科學的歌唱方法,這就導致民歌在融入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
傳統民歌是由特定地區的勞動者于勞作中創作得來的,其音樂內容與勞動形式、內容等息息相關,其演唱者都是當地的勞動者,也就是傳統民歌的創作者和繼承者,他們對這些民歌的內容乃至表達的情感都有著深入的了解和體會,所以他們的演唱是有靈魂的。但當這些民歌融入到聲樂教學中時,其演唱者發生了變化——當初的勞動者變成了高校聲樂專業的師生。他們從來沒有參加過相關的勞作,對歌曲的理解、掌控能力相對欠缺,故而在演唱中不能完整表達歌曲的內涵。
作為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傳統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性特色,主要表現為傳統民歌都是用當地方言演唱的。其創作者及傳承者都是當地人,他們對于這些方言的語感是與生俱來的,但高校聲樂專業的師生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對這些民歌的方言并不熟悉,只能根據音頻、視頻錄音對其發音進行模仿。更有甚者,在演唱時丟棄方言,直接用白話演唱,這樣一來民歌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其濃厚的民族地域性特色遭到破壞。
眾所周知,傳統民歌通常產生于民間勞動場所,如:高山、田間、地頭、河邊等,其創作多由勞動者即興而為,演唱方式有獨唱、合唱、對唱等。這些由勞動者即興創作的民歌都是靠口頭創作和傳承下來的,也就是說它們并沒有書面的記譜,更別說伴奏了。
現今聲樂教材中看到的有關這些傳統民歌的記譜,大多由專人根據音頻、視頻等資料進行整理、改編得來。演唱者所用的伴奏,無論是鋼琴伴奏還是音響伴奏帶,都是作曲家等相關人士的創作。傳統民歌唱詞中原有的幫腔、襯詞等,大多是即興的且沒有固定的音高,因此在記譜時常常被忽略、或是改編。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聲樂教學中的民歌與當初的傳統民歌有所出入。且就伴奏而言,無論是現代作曲家編配的鋼琴伴奏亦或是其他伴奏類型,都無法從根本上與傳統民歌的味道、內涵相契合。
傳統民歌是我國音樂體裁分類下的重要一份子,各種風格迥異的地方民歌匯聚成我國音樂發展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中,傳統民歌凸顯出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我國共有56個民族,不同的語言、生產勞動、生活習慣造就了不同的民歌,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傳統民歌也是我國民族文化一張具有代表性的名片。
隨著國家教育理念的改革,文化保護問題也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傳統民歌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不僅是對當地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還代表了不同地區、民族的特色,其保護和發展于我國音樂發展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演唱者的轉換、語言的流失以及伴奏的不足,使得民歌的傳統性及民族地域性特色遭到破壞。雖然尋到了新的發展方向,但同時原真性的日益耗損也使得傳統民歌與其他聲樂歌曲沒有多大差別。鑒于社會、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保護,考慮到傳統民歌融入聲樂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對于如何能讓傳統民歌在保留其原有特色的基礎上,于聲樂教學中穩步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作為新時期的聲樂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認識到傳統民歌的傳承現狀,特別是它所面臨的發展困境,及時地更新教學觀念。具體來說,可以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在“中國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概論”等與傳統民歌相關的課程教學中,不應僅僅局限于對書本內容的介紹,還要注重教學環境的創建,讓學生不僅從聽覺、視覺上了解傳統民歌,還能從觸覺上感受它的魅力。此外,適當加入對各地民俗、民歌知識的介紹,以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自愿的親近、了解傳統民歌,為其以后在聲樂實踐中演唱傳統民歌做好鋪墊。
改變傳統民歌教學僅僅停留在譜面歌唱的做法,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著重發掘傳統民歌的演唱技巧,更要探求傳統民歌與當代文化的內在聯系,汲取其中精華,與現代聲樂教學方法相結合。注意在聲樂演唱表演中突出傳統民歌的特色。
此外,教師和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外、假期時間學習自己家鄉流傳的民歌。如通過社會實踐組織教師、學生走出教室、琴房乃至走出學校,深入民歌發源地,體驗當地人民的生活、生產勞動,再現他們進行創作時的場景,從根本上去了解、親近民歌,從而豐富自身對歌曲的理解。此外,學院可以開展傳統民歌專場匯報演出,或是組織教師、學生到民歌發源地演出,進行音樂文化交流,在了解更多民歌知識的同時將自身掌握的聲樂演唱技巧帶到當地,從而促進傳統民歌與聲樂藝術的有機融合。
在理論課老師幫助學生完善傳統民歌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聲樂老師要帶領學生學習民間藝人的演唱,掌握他們原汁原味的風格,重點是要注重幫助學生找到風格表達和技巧運用的契合點。與此同時,學生還應該有選擇地學習曲藝表演家的演唱技巧,熟悉民間戲曲的演唱風格等等,這樣,知識結構才能健全,學術視野才能開闊,傳統民歌聲樂體系才能構建。
要想使我國傳統民歌得到傳承和發展,各藝術高校和高師學校藝術系要重視原生態民歌。具體來說,可以做以下嘗試:一是開設傳統民歌專業,并聘請原生態的民間藝人、歌者作為聲樂教師,教授學生演唱傳統民歌的方法要領;二是搜集大量的民歌素材,請專人對其進行二次創作,當然,在創作過程中,民歌的原真性不能丟棄;三是聘請專人開設關于傳統民歌的知識講座,原生態的民間藝人能原汁原味地掌握少數民族民歌的吐字、風格和旋律等,聘請他們教學,能讓學生面對面地接觸到原始的本土的民間唱法。
利用現代作曲、電腦等相關技術創作的伴奏無法從根本上與傳統民歌相契合,為了完整地體現出民歌的傳統性及其民族地域性特色,筆者認為,可以舍棄伴奏,選擇純人聲演唱。演唱過程中可以保留傳統民歌一唱眾和的演唱方式,幫腔、襯詞等特點也必須原樣繼承。除此之外,學生可以模仿傳統民歌的創作過程,根據其內容編排舞蹈、情景劇等配合演唱同時進行。這樣既方便觀眾理解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又能避免純人聲演唱表現形式的單一性。
傳統民歌改編,是指以傳統民歌為素材,采用現代先進的音樂創作手法對其進行加工和處理。傳統民歌在改編過程中,除了要保留自身的傳統性和地域性特色之外,還要注意考慮群眾的審美要求。傳統民歌作為一種聲樂體裁,要想在流行歌曲盛行的當今社會中發展,作曲家必須對其進行改編、再創作,還必須考慮受眾群體這一因素,只有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民歌才能被更多人接受。
現今日益發達的電子合成技術也被逐漸用于歌曲伴奏的制作之中。眾所周知,傳統民歌是一種無伴奏、純人聲歌唱的藝術形式,所以為傳統民歌編配伴奏時,對于很多細節問題,如“幫腔”“襯詞”等,電子合成技術就處理不了。因此,在伴奏的制作問題上,筆者認為可以拓寬伴奏配器的選擇,考慮使用一些傳統民間樂器,而不僅僅局限于受眾面較廣的常見樂器。
商業化大潮的到來使得民歌文化呈現一種較復雜的現象——“洋為中用”的尺度過大。民歌正以逐漸遠離本土文化的現象凸顯出來,其民族本色也逐漸消失。正如劉葳提到“在對民歌的理論研究和多年的演唱實踐中,筆者體會到地方戲曲和民歌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以黃梅戲為例,對“黃梅戲對民歌的引導作用”這一問題進行論述,從而證明了民歌的未來發展需借助戲曲的元素和精華才能永葆青春[1]。周娣在文中也提出“湖南花鼓戲與湖南民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湖南花鼓戲起源于湖南民歌,二者之間存在著諸多相同之處;另一方面,湖南民歌與湖南花鼓戲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相互包容的關系?!盵2]
在對傳統民歌發展現狀的了解和思考中,筆者發現,要想在保留特色的基礎上謀求發展,傳統民歌還需要吸收更多的文化養分。而在傳統民歌的改編、再創作過程中,合理加入一些戲曲藝術元素,既不會破壞它的原真性,又能為它增添一絲戲曲的味道,從而豐富了傳統民歌的內涵及表現形式。鑒于此,筆者認為傳統民歌的傳承和未來發展可以考慮與戲曲藝術結合。事實上,在此之前,界內早已有過這樣的嘗試。例如在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中融入戲曲元素,代表作有:著名作曲家石夫以《上邪》①漢代《樂府詩集》中一首,作者為長沙王吳芮的妃子毛蘋為歌詞創作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長相知》;再如在近現代藝術歌曲的創作中融入戲曲元素,代表作有:閻肅、姚明創作的聲樂藝術歌曲《故鄉是北京》等,這些嘗試成果都是值得借鑒的。
關于對傳統民歌在聲樂教學中面臨的困境,筆者提出了相關解決措施,但作為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傳統民歌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僅僅靠融入聲樂教學還遠遠不夠。結合其自身特點及其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保護和發展傳統民歌:
當今社會的文化生存、發展環境已經發生改變,傳統民歌作為農業文明社會的產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發展前景堪憂。學校作為單純的文化傳播、交流的場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傳統文化扎根、生存于當今社會起到引導、保護的作用。此外,民歌走進學校,在其受到保護、得到傳承的同時,又能以學校為窗口,吸收和借鑒更多外來文化,從而推進其改革、發展進程。所以說學校是弘揚和傳播傳統民歌文化的最佳場所。如果說學校是弘揚和傳播傳統民歌的最佳場所,那么音樂學院及高校音樂專業開設的相關課程則是民歌文化傳播的最佳途徑。教師在學校開設的“中國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概論”等民歌課程中向學生介紹我國傳統民歌的分類、發展及現狀,與此同時,學院也應該將民歌曲目演唱納入課程期末考察、考試內容范圍,并要求學生必須用方言演唱,至于教師提供的民歌演唱音頻中沒有被記譜的花腔部分,也要要求學生盡力效仿。這一舉措能夠使學生基本了解我國傳統民歌,也能讓民歌走出源生地與社會接軌,邁出適應現代文化生存、傳播環境的第一步。
民歌作為傳統音樂分類下的重要體裁,其傳承工作十分重要。音樂教師作為當代社會專業型人才、音樂知識的傳播者,應該考慮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歌文化作為素材引進學校音樂課程教學。在音樂教師的培養方案中,也要加上訓練其傳授傳統民歌文化的能力這一條。新時代的音樂教師需要了解民歌的分類、作用及意義,掌握一定的民歌演唱方法和技巧,從而在面對傳統民歌課堂教學時才能從容不迫。
將學校作為弘揚和傳播傳統民歌的最佳場所除了因為它是當今社會多元文化和各地、各類型人才的聚集地之外,還因為它擁有社會上最優秀、最強大的生力軍——青年學生,他們充滿活力且有較強的求知欲,是弘揚、傳播傳統民歌最可靠的后備力量。
外來音樂文化的流入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音樂審美觀念。當代人缺乏對傳統民歌的根本認識,所以他們不能以正確的態度看待民歌的傳承及發展問題。甚至有人認為與流行音樂相比,傳統民歌就顯得比較落伍,字句中都帶著一股“鄉土味兒”。
傳統民歌產生于民間勞動生產,其“鄉土味兒”實際上就是保持了當地的本土特色。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傳統民歌能夠依舊保持其“鄉土味兒”,這才是最難得的。因此,全民意識亟需提高,必須正確認識、了解傳統民歌文化,以端正的態度看待民歌的保護和發展問題,并為其長遠發展出謀劃策。
傳統民歌是勞動者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對我國民間生活、勞動文化的體現。在過去,民歌之所以得以傳承,是由于民間勞動從未停止,但現在人們的勞動方式發生了轉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農業文明時代已然成為歷史,失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壤,傳統民歌正面臨消亡危機,保護、傳承、發展民歌迫在眉睫。要想讓民歌繼續傳承下去,就必須創設適合它生存、發展的社會環境。
傳統民歌文化因地域的不同特色而產生,多由口頭傳承而得以保存,其歌曲內容與當今社會現實、大眾審美都相距較遠,要想發展就必須與時代接軌尋找新的突破口。而高校開設的傳統民歌相關課程也僅僅局限于對書本知識的介紹,民歌要想發展還要依賴演唱實踐。
當今社會高速發展,面對各種新興音樂形式的沖擊,以美聲、民族唱法為主的聲樂藝術要想發展,就必須革新其教學理念。首先就是要拓寬教材的曲目范圍、豐富歌曲體裁。而傳統民歌作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部分且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色,適宜融入聲樂教學。一個是急需保護、傳承的傳統藝術文化瑰寶,一個是急需理念改革、不斷創新的現代藝術形式,將傳統民歌作為特色題材融入高校聲樂教學,不僅有利于增強不同地區聲樂教學的地域性特色,還有利于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和繼承。
[1]劉葳.地方戲曲情系民歌——以安徽省“黃梅戲”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2.
[2]周娣.湖南民歌與湖南花鼓戲的演唱比較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CONSERVATION STUDIES OF TRADITIONAL FOLK SONGS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WANG Jia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
The traditional folk song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music history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Chinese working people.Its broad genre and rich content involve all aspects of the local working people′s life.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usic genre,the change of people′s aesthetic concept,the traditional folk song,which is produc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local working people,gradually lost its original position.The issue of i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been a major concern to scholars.But after a"makeover",and integrat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l music teaching,folk song,as a traditional culture,its authenticity has been depleted.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vocal music,its causes are analyzed and feasible solution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make an modest effort for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folk song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folk songs; vocal music teaching; inheritance; conservation studies
J607;G642
A
1672-2868(2017)05-0160-05
2017-08-10
汪?。?992-),女,安徽岳西人。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演唱。
責任編輯:李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