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紅巖
(哈爾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500)
多民族視域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
丁紅巖
(哈爾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500)
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新時期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重要理論內容,從命運共同體這一縱覽全局的維度論述黨的民族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主要體現為政治命運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安全共同體與生態共同體。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共同體學說,完善了黨的民族理論,體現了我國民族工作的新思維,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統一,更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提升國家實力,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價值
“所謂‘命運共同體’,是指建立在共同的歷史淵源、共同的現實利益以及共同的未來愿景之上的,強調在互相交往和影響之中經歷和分擔共同的命運,呈現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狀態的共同體?!盵1]命運共同體包括兩個層面:以國家為主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以民族(地區)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從國家主體的角度看,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是國與國之間遵循一定的發展理念建立平等互利的新型國際關系。“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盵2]從民族主體的角度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主要處理一國內部不同民族(地區)之間關系,使其和諧交融,進而實現多民族(地區)國家各民族及其整體利益??梢哉f,“命運共同體”是處理國與國關系、大陸與臺灣關系、中國內部各民族關系的復雜概念體系。
“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這一嶄新概念是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第六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并逐漸完善的理論體系。這一思想從我國多民族發展的維度,將共同體理念從國際外交事物領域引入我國民族事務領域,擴展了新時期黨的民族工作的思想內涵?!拔覈?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3]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思想基于中國各民族的歷史發展特點,堅持各民族平等互利,倡導各民族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關注其他民族的發展,強調在民族事務發展中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包容互鑒、共擔風險、共負責任,共享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成果,力求實現中國各民族之間的經濟相依、認同相一、人心相聚、精神相依。同根同源、相互依存、互助一體,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特征。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思想,充分體現了黨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區域自治等一系列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是處理民族問題的頂層設計,是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起點和高度上指導民族工作的大智慧。
1.多元一體的政治共同體
恩格斯曾指出:“平等應當不僅僅是表面的,不僅僅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它還應當是實際的,還應當在社會的、經濟的領域中實行?!盵4]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建立在各民族平等基礎上,是多元一體的政治共同體。56個民族是“多元”,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的歷史、生產方式、語言文字、風俗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各具特色的民族特征。“多元”的56個民族既相互獨立又彼此依存,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一體”。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疆域,共同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化,共同抵御外敵的入侵,共同推動經濟的繁榮發展,中華民族風雨同舟的歷史進程中打造了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治共同體。這一政治共同體在形成發展中蘊含著統一團結的民族基因和民族記憶,這種榮辱與共的民族觀已經扎根于每個民族成員的心中,溶于血液、融于精神并代代傳承,使得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得以生成和延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黨和國家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措施保證各民族成員政治權力的行使和經濟權益的賦予,民族成員的成就感、幸福感、自豪感提升,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更穩固。
2.互惠互利的經濟共同體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5]。這種“相互關系”主要是指各民族的經濟關系。我國各民族自古就通過互市、茶馬古道、古絲綢之路等進行密切的經濟往來與合作,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經濟共同體。經濟的發展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生成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未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國民族分布地域廣泛,由于歷史和自然等多種因素,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各個民族經濟發展很不均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每一個民族的復興,因此各個民族既是偉大復興的推動者和踐行者,也是偉大復興的受益者和分享者。習近平指出,要讓廣大的各族人民群眾及時地、盡早地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多年來,黨和政府通過政策扶持、財力投入、人才培養等多種方式推進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國家經濟進行整體規劃與布局;通過對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補齊經濟發展的短板;打造“一帶一路”,將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少數民族較集中的地區推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和核心樞紐。黨和國家充分把握族情、區情,發揮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人文環境等獨特優勢,激發民族地區內生動力和發展潛力,尋求多民族經濟最大公約數,中華民族經濟共同體基礎更牢固。
3.交流互鑒的文化共同體
民族文化是民族構成的重要內容和外在表現,多彩各異、包容互鑒的民族文化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歷史的積淀和傳承,也是本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征和標志。由于文化具有極大的吸收性、包容性、外展性,各民族在政治經濟往來的同時,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使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逐漸形成發展,打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體。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強烈的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是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靈魂。高度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共同體意識使56個民族水乳交融、唇齒相依、休戚相關,這種榮辱與共的觀念和中華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終把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是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生成的心理和情感紐帶。習近平指出,實現多民族長久的團結統一,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使各民族共建、共傳、共享中華文化。黨和政府大力加強“五個認同”的宣傳和建設,通過政治經濟合作和新聞媒體傳播等諸多方式,促使民族成員認同形態各異的民族文化,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和技術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以延續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各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系下發展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學習和借鑒,實現多民族文化的與時俱進,以此激發和提升民族成員的民族情感,這些措施有力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發展。
4.守望相助的安全共同體
我國56個民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休戚與共的安全共同體。這里的“安全”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傳統的地緣安全,即疆域領土安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中,少數民族自治區域占了三分之二;2.2萬公里的陸地邊境線,民族地區達到1.9萬公里。可以說,我國各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一直是國家邊疆領土的強力守護者,一部中國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開疆擴域、守衛國土的歷史。當前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領海爭端關乎中華民族每一個民族成員,國家的領土安危和各族人民的人身安危緊緊聯系在一起。二是意識形態安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意識形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中國各民族高度認可馬克主義理論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一些西方國家就民族問題在意識形態領域大做文章,意圖虛無化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最終分化和瓦解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當前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挑戰很嚴峻。無論是地域安全還是意識形態安全,單靠某一個民族的力量難以維護,要靠各個民族的通力合作。以多民族的共同合作謀安全,以各民族共同發展促安全,以守望相助的實際行動求安全,這是中華民族安全共同體的發展理念,也是中華民族安全共同體形成、維系、發展的堅實基礎和必然選擇。
5.共建共享的生態命運共同體
中國各民族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是天然的生態共同體。在各民族共創歷史的過程中,各民族共同開發維護了我國的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少數民族地區資源豐富,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中,民族地區森林資源蓄積量占全國的一半,水力資源蘊藏量超過全國的三分之二,礦藏資源也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區??梢哉f,民族地區具有天然的生態優勢,這些生態資源是中華民族民族成員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我國實現長遠發展的物質保障。我國各民族共同開發生態環境,共同擁有生態資源,共同承擔生態責任,共享生態保護成果,形成了穩定的生態共同體。在各民族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存在著草原沙漠化、水資源枯竭、森林減少、生物物種減少等生態惡化現象。如何在民族地區快速發展中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面臨的重大問題。命運共同體的生態空間需要各民族相互合作來解決。黨和政府確立了科學的生態發展理念,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把生態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大對民族地區生態保護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推行河長制等強有力的生態保護措施,必將推動中華民族生態共同體的永續發展。
1.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新發展
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和理論基石。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虛幻的政治共同體,而能夠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才是真實的共同體,也就是他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的“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人類的一種具體形象的生存方式,是真正的人類共同體。人類社會形態的不斷演進,也是共同體不斷演變發展的進程。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是對理想社會的描述,而習近平總書記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社會主義現實社會各民族關系和狀況的解讀。習近平將共同體思想引入民族問題領域并對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進行了全方位的論述,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正確內容及其理論魅力,又豐富和發展了其理論內涵。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思想包含民族政治發展、經濟繁榮、文化心理、安全與生態,還包括民族地區的網絡、新聞傳等諸多民族工作內容,體系更完善,涵蓋領域更廣闊,賦予了馬克思命運共同體理論新的時代內涵,豐富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表達了中國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責任意識和堅強決心。
2.黨的民族理論的新發展
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民族觀,強調在各民族均衡發展的基礎上通盤整合民族力量,實現各民族良性互動,形成巨大合力。這種合力不是每一個民族發展力量的簡單疊加,而會產生驚人的倍加效應。增加民族實力和凝聚力,這是民族工作的新發展。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理論與黨的民族工作的各個領域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它是一個復雜的理論體系。習近平從不同側面闡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內容,豐富了黨的民族理論學說。其中,對多元一體中華民族運共同體結構特征的論述是關于民族國情的創新論斷;對民族工作“五個并存”新特征的概括是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發展中面臨挑戰的精準分析;引導群眾增強的“五個認同”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未來發展的明確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制度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引領。這些闡述既全方位展示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體系,又打開了黨的民族工作的新思路,豐富和創新了黨的民族理論。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理論的新論斷,將我國的民族理論提升到縱覽全局的新高度和新的精神境界,對今后開展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處理民族關系的新思維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绷暯娇倳浾驹跁r代發展的新起點,以哲學家的眼界觀察中國民族問題發展的基本國情,以革命家的氣魄和遠見卓識規劃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全局和整體,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高屋建瓴的大智慧。首先,縱覽全局的戰略思維。戰略思維是站在縱覽全局的高度整體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與方向進而作出相應戰略部署的思維方式。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思想與我國“五位一體”發展格局高度契合,同時命運共同體建設中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種戰略思維體現了整體觀和全局觀。其次,創新思維。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突破傳統思維,運用國際視野解決國內問題,這是思路的創新。在民族物質發展的同時,更注重各民族精神層面的發展、文化情感的交融和互動,而且將這種意識貫穿在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措施之中,這是內容的創新;注重民族地區生態發展,提出生態命運共同體,這是研究視角的擴展與創新。最后,哲學的辯證思維。命運共同體思想運用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分析各個民族的多樣性、差異性,差距性,分析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一體性、包容性、和諧性,既從橫向上看到了命運共同體各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影響,又從縱向上把握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與未來;既能精準把握命運共同體的優勢,又不回避當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的缺點和不足,承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1]李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的新論述初探[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6(1):16-17.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2-11-19)[2016-12-23].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2010-11-08
[3]國平.56個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EB/OL].(2015-10-01)[2016-12-23].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1001/c1003-27655632.html.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2017-01-0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鎮化背景下東北四小民族聚居地文化環境保護與發展研究”(13BMZ044);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城鎮化視閾下哈爾濱周邊滿族村落文化變遷研究”(14B039)。
丁紅巖(1978- ),女,博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D6
A
2095-7602(2017)05-0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