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平
(大理大學,云南 大理 671000)
對新形勢下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思考
王麗平
(大理大學,云南 大理 671000)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處理各民族之間關系的制度。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顯露出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我國的執行力度。本文從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法規、優化經濟結構、樹立民族區域自治意識等方面提出關于完善民族地區區域自治制度的思考。
新形勢;民族區域自治;民族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根據我國國情制定的適合我國發展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實施以來取得了很大成就,維護了民族團結,保障了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及發展。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新形勢下適應我國國情的發展,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題中應有之義。本文針對現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對新形勢下如何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以探討。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事務的制度。[1]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統一領導。二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內容。
建國以來,我國采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主要出于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是“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現狀。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規定,在一個民族地區可以設立該民族的自治區,在其他有該民族的地方也可以設立民族自治州、自治縣以及自治鄉,這與我國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情況相適應。二是革命發展趨勢的要求。我國在長期的革命歷程中形成的各民族共同抵抗侵略、共同斗爭的情況決定了我國并不適合民族自決,更不適合民族分立。因此,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民族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利益,促進了少數民族積極管理本地區事務的積極性。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途徑是正確的,但民族工作也面臨著一些新形勢下的階段性問題。
(一)監督網絡缺乏
監督機制可以監督政府部門行使權力,以確保權力的正確使用,也可以督促其更加高效地辦事。缺少了必要的監督機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與執行必會受到阻礙,從而損害民族地區人民的利益,導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社會實踐中地位低下的局面。目前,我國雖然出臺了《民族區域自治法》以確保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但與之相關的人大監督、行政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司法監督等監督機制并不健全,導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執行不力、責任不清等問題。
(二)配套法律法規不完善
《民族區域自治法》是為確保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而出臺的,但與它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并不健全。《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截至2014年,自治條例及單行條例出臺的主體還是自治州以及自治縣,而五大自治區都還沒制定自己的自治條例以及單行條例[2],充分顯示了與《民族區域自治法》相配套的自治條例及單行條例的缺乏。另外,一些制定了自治條例及單行條例的自治州、自治縣、自治鄉,其所制定的自治條例及單行條例的數量及質量也存在著問題,例如所制定的內容大同小異、不符合本地實際等。
(三)經濟結構不合理
這里所說的經濟結構不合理,主要指邊疆民族地區和內地漢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受自然、歷史、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的經濟與內地相比較為落后。任何制度的實施都需要經濟的保障,落后的民族地區經濟致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受到相應阻礙。
(四)民族地區過度城市化
隨著全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民族地區的城市化建設也在加快,這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帶來巨大的挑戰。例如將民族地區的自治縣、自治州設為市,有的甚至把“自治”兩個字去掉。稱謂的改變帶來的問題是,民族地區既然已經不是自治地方,那還具不具有《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各種自治權?與之相關的各種問題對地方及中央政府都形成了考驗。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任何一項制度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是如此。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健全監督機制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既需要人大監督、行政監督,也需要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及司法監督。只有把這些監督做到位,真正形成一個監督的網絡,才會使任何失職現象無處可逃,才可以真正發揮《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效力[3]。建立健全監督機制,使權力得以約束,才能真正為民族地區的人民辦實事,從而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
(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法規
《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了自治權,但這個權力要行使到何種程度、該如何行使民族區域自治權,還需要進一步明晰。對自治權行使限度及行使程序加以明確界定,才可以使民族區域自治政府真正了解自己的權力是什么樣的以及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力。此外,應鼓勵民族自治地區制定或完善自治條例及法規,以確保本地區及人民的合法權利得到保障。
(三)優化經濟結構
建國以來,中國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但國家給予的財政扶持畢竟是有限的,各民族地區應充分利用本地區優勢,發展自己的特色經濟。雖然民族地區的經濟并不發達,但卻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以及濃重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自治地區可以根據這些特色發展牧業或者旅游業,同時注重優化經濟結構,使第一產業以及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合理的產業結構可以促進特色產品的不斷創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四)樹立民族區域自治意識
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需要多元文化的一體性和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感。要對各族群眾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和平等的民族觀宣傳教育,讓每個民族成員認識到:維護本民族利益、熱愛本民族文化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但不能孤立、靜態地看待本民族傳統與文化,不能過分地強調民族之間的差異,應善于將民族的角色扮演置于特定的社會環境與結構之中,用辯證、發展、系統、全面的眼光認識民族身份及民族角色。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實現民族平等、增進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維護祖國統一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凸顯出一些問題。為了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規避并解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運行中凸顯的問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強大、持續推動力。
[1]嵇雷.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2]宋才發,馬琴.民族自治地方單行條例的制定與完善[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3]雷振揚.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N].光明日報,2014-08-01(07).
2017-02-03
王麗平(1989-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研究。
D633.2
A
2095-7602(2017)05-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