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秀作品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杜艷紅
(廣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 外語外貿(mào)學院,廣東 廣州 510550)
中國忠義意識在美國華裔文學中的表現(xiàn)
——趙健秀作品分析
杜艷紅
(廣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 外語外貿(mào)學院,廣東 廣州 510550)
美國華裔作家趙健秀的作品,幾乎離不開中國神話人物——關羽。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羽一直以來都是忠義的象征,但是基于華裔男作家當時在美國的身份和地位,趙健秀在表現(xiàn)關羽忠義意識時進行了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xiàn)了中國忠義意識在美國華裔文學中的改良。本文分析了美國華裔作家對關羽意象使用的社會背景,以及華裔男性心中深深的關羽情結,探討關羽意象體現(xiàn)的忠義意識在美國華裔文學中的表現(xiàn)和改良。
美國華裔文學;中古神話;關羽情結;女權運動
在數(shù)代前輩的努力開拓之下,美國華裔作家在美國文壇獲得了斐然的地位。目前,華裔文學作品已然占據(jù)美國文學的重要一席,這是華人的驕傲。作為美國華裔作家的一員,趙健秀一直被公認對美國華裔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的兩部長篇小說代表作《甘加丁之路》和《唐老鴨》,在中美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這兩部小說被譯成中文后,深受中國讀者的喜愛。趙健秀對長篇小說研究頗深,并且進行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趙健秀對華裔身份的理解比較特殊,因此在許多作品中的表述也頗具特色。作為華裔作家,他對中美文化的差距與交流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有著獨樹一幟的理解。在《鐵路標準時間》一書中,趙健秀從空間批判的角度敘述了美國族裔文學對華裔文學的認同。作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是比較典型的,很明顯能區(qū)別于其他美國華裔作家[1]。其中比較突出的是“關羽情結”。《甘加丁之路》和《唐老鴨》兩本小說充分展現(xiàn)了美國華裔文學的關羽意象。在這兩部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中國忠義意識的再現(xiàn),并發(fā)現(xiàn)其創(chuàng)新之處。趙健秀的關公意象不僅重現(xiàn)了中國的忠義意識,又展現(xiàn)出“剛?cè)岵钡男蜗蟆?/p>
神話的重現(xiàn)與意義構建,一直是華裔文學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比較關注的問題。其實這種帶有神秘和迷信色彩的習氣并不是傳統(tǒng)中國的特權。它在西方的神話故事中也有諸多表現(xiàn)。從古希臘的角度審查神話,其范疇泛指所有虛構故事。但是西方現(xiàn)代神話概念已經(jīng)變得非常寬泛,不僅囊括創(chuàng)世紀時期的遙遠足跡,還包括各時期作者虛構出的怪異故事。20世紀,神話已經(jīng)被定位成很重要的原始文本,眾多專家用神話來探索人類認知進化歷程和剖析社會結構。
人們普遍認為,神話雖然在故事情節(jié)上游離于現(xiàn)實之外,然而其思想內(nèi)涵以及關系組織的構建是對作者對應時期的一定意義重現(xiàn)。比如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和弗雷澤的《金枝》等都對神話中的人與社會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解釋[2]。
神話的學科研究逐漸形成為一種國際風氣。美國華裔作家自然也順應時勢,以華人眼中的美國社會為土壤,對“中國神話”進行了改造。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神話”在國土之外進行了廣泛傳播。華裔作家以文字的方式,構建出一個個充滿現(xiàn)代美國色彩的中國傳奇人物形象,展現(xiàn)了“中國神話”的文化象征作用。事實上,對“中國神話”的定義解讀,其闡釋比西方社會更加具體和寬泛。“中國神話”涵蓋的領域,除了中國古代虛構故事,如神話、傳說等,還包括一些植根于現(xiàn)實中的傳統(tǒng)記載,如文化典籍、史料等。涵蓋領域之所以如此廣泛,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累計時間長,種類比較多,精神內(nèi)涵也相對豐富。
中國傳統(tǒng)文學諸多優(yōu)秀之處,使漂泊海外的華裔作家的心靈高度與廣度都能展現(xiàn)出良好的素養(yǎng)。華裔作家的中國生活經(jīng)驗并不多,為了追求身份上的認同,他們利用“中國神話”構建華裔身份文化宣傳的策略是一種很好的方法[3]。“中國神話”在一定程度上是華裔作家在現(xiàn)實和心靈上的自我突破。“中國神話”成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華裔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源源不斷的精神源泉。
利用中國神話傳達華裔情感的開創(chuàng)者是女作家湯亭亭。在她的作品《女勇士》中,我們看到的正是中國文學中婦孺皆知的花木蘭形象。男作家趙健秀緊跟其后,于80年代大力提倡建立“華裔美國感性”。他堅決反對美國當時對華裔的定位,且強烈否認在美華人固守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作者主張通過結合中美文化,創(chuàng)建非中非美、有中有美的全新視覺。當時,美國主流社會在華裔作家前輩的努力下,已經(jīng)對華裔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趙健秀在此背景下對中國神話人物進行了大幅度的再現(xiàn)和改良,其中最突出的是關羽形象。
美國華裔作家以中國神話人物為創(chuàng)作原型,從而構建出自己思想意識,并對一些社會文化現(xiàn)象進行批判。對神話中無意識結構研究較深的人是弗萊,他提出了“文學原型”的核心觀念。所謂原型,就是象征,是意象,通常被視為作者文學經(jīng)驗的組成部分。所以文學結構都是神話式,整個文學史都是由原型展開的“置換變形”。華裔文學將中國神話人物在作品中重新展現(xiàn)出來,其實就是以其為“文學原型”,重新塑造和構建歷史人物形象,創(chuàng)造另一番神話人物的意象。在關公意象上,除了中國人普遍意識中的忠義象征,趙健秀添加了新的藝術元素,實現(xiàn)了文化改良。關公形象不再是美國大眾眼中的純粹硬漢。他作為華裔作家,把中國傳統(tǒng)人物形象進行了理智的完美化,并展現(xiàn)給廣大讀者[4]。
關羽原本是中國東漢時期一位普通的將軍。對其比較真實但不詳細的描述是在陳壽《三國志·關羽傳》中。關羽,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河東解人,逃亡至涿郡。這是正史記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其神化,通過“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諸多神圣事跡,向中國大眾廣傳達忠義意識[5]。除了羅貫中,之前的通俗小說和許多民間藝術已經(jīng)將關羽塑造成具有普世能力的人神。
華裔作家非常崇尚關公文化,而且這種崇尚并沒有隨著文化轉(zhuǎn)換而淡薄下去。因此,他們中的許多人也將關公意象移植到文化創(chuàng)作中。事實上,在早期的華裔文學作家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關公的相關評解。林語堂在《唐人街》中對關公在戰(zhàn)爭中的正義形象進行了神話式建構。湯亭亭在《女勇士》中曾把關公塑造成戰(zhàn)爭與文學之神,于困難時幫助其走向勝利[6]。趙健秀年輕時與他人共同編輯的《咿呀》,也對這位戰(zhàn)爭之神表現(xiàn)出創(chuàng)作上的狂熱喜愛。因此可以說,將關公意象視為華裔作家的精神動力是毫不夸張的。趙健秀早期劇本《尤年》和《雞舍華人》均引喻了關公形象,他筆下的美國人物總是帶著很明顯的關公色彩。
關公意象之所以得到華裔作家的重視,與美國本土文化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美國人崇拜的男子陽剛之氣與個人英雄主義都可以在關公原型上得到映射。趙健秀在創(chuàng)作中愈來愈崇拜關公。他后來的作品中幾乎都對關公意象進行了再現(xiàn)。當然,也可能關公精神比較契合作家個人的性格特點。趙健秀本人正直剛硬,長期與種族主義戰(zhàn)斗,多人評論他為“關公化身”。作者認為關公是多元人神,即士兵的戰(zhàn)神、掠奪者的掠奪之神、文人的文曲星和演員的保護神。趙健秀在作品中將關公的忠義形象與西方男性氣質(zhì)進行融合,實現(xiàn)“關公忠義意象”的理智化,并進行了“剛?cè)岵钡乃茉臁?/p>
《唐老鴨》通過男孩來陳述民族歷史,以重現(xiàn)華人在美國奮斗的艱難歷史。關公在夢中指揮華人修建鐵路,突破10英里鐵軌鋪設記錄,再現(xiàn)關公保護神忠實指引華人建設的形象。《甘加丁之路》則實現(xiàn)了中國神話與美國通俗文學的完美結合。龍曼·關和尤利西斯·關兩代人完全以關羽為原型,通過對偵探陳查理天壤之別的態(tài)度來評判白人對華裔的僵硬認識。在這兩部作品中,關羽重情重義和忠誠忠實的性格特點體現(xiàn)出中國人高大的人格魅力。一方面,趙健秀對傳統(tǒng)英雄文學的把握恰到其處;另一方面,作者并未停留在對關公意象的傳承眷戀上,還對其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改良。他的作品既保留了關羽的精神內(nèi)涵,又突破了傳統(tǒng)形象的僵硬和呆板,生活味道、現(xiàn)實性氣味十分鮮明[7]。趙健秀說過:“我從母親那里繼承了關公的血脈,這就意味著我寫劇本注定要像打仗一樣,非得把想說的話全部扔出去才能得到平衡”。關羽一直是他筆下的戰(zhàn)神與保護神,可是作家究竟在與何人作戰(zhàn)?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對整體的華裔文學進行一番分析。
在華裔文學作品中,男性主體意識普遍缺失,男性的性格特征不夠突出。作為男性華裔作家,趙健秀很崇拜關羽,并將其塑造成完美的父親形象:既有理性的智慧,又具備感性的情感。男性心理與女性感情渾然一體的融合是趙健秀華裔男性主體意識構建的基礎邏輯。
美國華裔文學在美國社會發(fā)展到高峰時期,創(chuàng)造了三個影響重大的輝煌階段:第一階段是黃玉雪1945年發(fā)表的《華女阿五》;第二階段是湯亭亭1976年發(fā)表的《女勇士》;第三階段是潭恩美1989年發(fā)表的《喜福會》。每一個發(fā)展階段,都對華裔作家的身份地位進行不同的歷史解析。三個高峰時期的代表人物均為女性作家,她們以高傲的姿態(tài)為美國華裔文學的發(fā)展高喊呼吁。男性作家為何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在女性主體意識連連流行的時代,又如何構建出男性的主體意識?[8]
西方一直倡導獨立哲學,笛卡爾的“我思”和佛洛伊德的“利比多”都將個體視為思想和行為的唯一可能主體,這為當時的女權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女性在傳統(tǒng)社會中一直處于邊緣地位,充當著男性客體的角色。19世紀,女性意識逐漸興起和發(fā)展。女性首先在文學上進行主體意識的弘揚與倡導,以消除性別文化觀念差距。許多女性作家在此背景下,主動參與到宣揚女子主體意識的活動中,實現(xiàn)了女性創(chuàng)作與女權主義運動的良好互動。
在女性主義運動轟轟烈烈的局勢下,男性主體意識被掩蓋,并影響了其主體意識的構建。其實,不論女性還是男性,華裔在美國的民族觀中的地位都很低,處處面臨著美國民族的刁難與折磨。亞洲民族身份本身并未得到充分認同和被女性主體意識運動掩蓋的尷尬局面,使得華裔作家對男性主體意識進行了充分的思考,以尋求表達的新途徑。美國眾多文學和電影普遍對華裔男性進行了丑化,華裔形象的扭曲令華裔男作家轉(zhuǎn)而尋找表達訴求的對象,關公意象自然成為了趙健秀的首選。
在華裔作家內(nèi)部,男性主體意識也在逐漸流失。大量華裔女作家通過構建女性主體地位,將男性排斥在母系之外,并展現(xiàn)出男性的無能形象。這些行為刺激了華裔男性作家的神經(jīng),激起了華裔男性作家的反抗[9]。但是女性主體意識畢竟具有時代進步意義,作為一名文化學者,趙健秀清醒地意識到不能悖逆歷史發(fā)展。在中國神話的靈感下,他把關公形象進行細微的女性化。他需要在男性主體意識的尷尬境地,創(chuàng)作出武神和戰(zhàn)神等剛義角色,同時又要具備感情溫和的女性特點。而此種極具戰(zhàn)斗力又充滿感情色彩的神話人物非關羽莫屬。
此外,關羽意象能引起男性華人的共鳴。重新塑造的精神領袖——關羽能夠振奮華裔男人的主體意識。90年代初,十年未出版任何作品的趙健秀打破沉默,在《大呀咿》中不惜筆墨詳加介紹《三國演義》與關羽,并認為“關公是沒有任何缺陷的,是正直、清廉和復仇的化身,是一個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十分自信的斗士”。之后,《唐老鴨》和《甘加丁之路》相繼問世。與華裔女作家的“花木蘭情結”相映成趣的是,兩書均涉及關羽借喻,反映了一個多思的男性作家在歷史轉(zhuǎn)型期的機智應對。
桃花盛開時節(jié),張飛邀請劉備和關羽到桃園討論國家大事。在張飛家的桃園里,三人結拜為生死兄弟。三人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甘加丁之路》中的尤利西斯·關感性十足且豪情萬丈,雖自小被白人養(yǎng)大,但對華裔所受的種族歧視切齒痛恨,且十分鄙視父親所追求的理想。他曾和兒時摯友迪戈、本尼迪克特仿“桃園三結義”,義結金蘭。尤利西斯·關把關羽的忠義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華人們仿佛在他身上尋找到一種精神動力,即中國神話人物關羽帶來的意識共鳴。趙健秀的作品打開了華人心中的“關羽情結”[10]。
伴隨著反殖民、反女性化運動的進行,美國華裔文學也逐漸發(fā)展起來。經(jīng)過不斷地創(chuàng)作與思考,趙健秀的創(chuàng)作理念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逐漸走向成熟,其關公情結也愈益濃烈,對關公意象的思考也愈益深入。此時的趙健秀已經(jīng)開始拓展筆下的關公意象。他一改早期華裔作家對中華傳統(tǒng)的否定和對女性人物的輕視與摒棄,逐漸拓展人物意象空間。這個改變,其實也在逐漸緩解趙湯之間數(shù)十年的兩性爭戰(zhàn),為后來的“兩性對立”過渡到“兩性交融、和諧共處”創(chuàng)造了條件。
“關公戰(zhàn)花木蘭”是眾多學者對趙健秀與湯亭亭之間持續(xù)數(shù)十年文化論戰(zhàn)的生動描述,這場文化論戰(zhàn)的實質(zhì)是男性意識與女性意識的交鋒。代表男性意識的關羽精神超越了男性文本,并覆蓋了整個華裔文學創(chuàng)作層面。同樣,憑借《女勇士》一舉成名的湯亭亭對“木蘭情結”也是情有獨鐘。她展現(xiàn)出的女性領導意識一直以來被人們爭論不休。關公與花木蘭究竟為什么相斗?兩者是否必須進行生死決斗?男女兩性是否可以融通?從一定意義上講,“關公戰(zhàn)花木蘭”既然有戰(zhàn)斗之舉,就應當存有相互戰(zhàn)斗的緣由。一旦原因消退,兩者就會出現(xiàn)契合,甚至有和解的可能。趙健秀對關公意象的延展,正可以體現(xiàn)出這一點[11]。
不論爭戰(zhàn)如何,兩位華裔作家的創(chuàng)作方式都是對中國傳奇的再次運用,他們通過改變意象來展現(xiàn)華裔美國人的主體。美國華裔男性的主體地位在發(fā)展初期面臨諸多破壞勢力,期間趙健秀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也面臨諸多爭議。作者發(fā)表了《吃完就跑的夜行人》和《阿元之死》后,美國白人與華裔的矛頭紛紛指向他。直到戲劇《尤年》之后,趙健秀才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對女性的同情。這一改變使社會爭議有所緩和。但是因為長期表現(xiàn)出“厭惡女性”的創(chuàng)作思想,趙健秀曾長期處于社會輿論的漩渦中而不得脫身。廣大女性作家與評論家更是不斷抨擊其大男子主義,為湯亭亭創(chuàng)造聲勢,這種社會環(huán)境開始引起趙健秀的思考。
趙健秀在強烈批判湯亭亭于《女勇士》中隨意篡改木蘭故事的同時,也曾作出修正,稱假如此書被當作小說而非自傳出版的話,他會推崇備至。可見作者反對的是自傳寫作,而非華裔女性本身。趙健秀“厭惡女性”的立場也非始終不變,或許可以說,他更多的是反對壓迫華裔的種族主義勢力而非具體的女性。
趙健秀對關羽意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認為關羽體現(xiàn)的大男人主義與女性主體意識針鋒相對,顯然已經(jīng)適合美國主流文化的需求,甚至引起了社會的誤解與憤怒。不管是關公還是花木蘭,都是中國神話中優(yōu)秀的角色,是華人大眾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應該進行新的突破。花木蘭本身是一個男女雙性融合的意象。湯亭亭在《女勇士》等諸多作品中,描述了女性進行戰(zhàn)斗的故事,同樣展現(xiàn)出女人柔和氣質(zhì)下的陽剛之氣,這也促使了趙健秀的關公意象從“雙性對立”向“雙性共融”改進。此時,關公不僅僅是大男人主義的戰(zhàn)斗者,而且擁有女子柔性的一面。
在《唐老鴨》中,我們從小男孩的心理歷程改變中可以很容易感受到這種“雙性共融”。成年后,唐老鴨不再是樂園中逗人開心的動漫人,更不是被別人玩弄的女性化玩偶。唐老鴨身上既有男人的反抗意識,又擁有女人的溫柔情感,是一個雙性融合后的“關公”。
在《甘加丁之路》中,尤利西斯·關性格豪放且柔媚,彌補了過于陽剛而出現(xiàn)的感情不足。此外,通過與其女性化父親的鮮明對比,傳達出男性主體意識缺失的蹩腳現(xiàn)象。此種融合實現(xiàn)了關公意象的“剛?cè)岵保宏杽偂⒆孕拧⒕哂袕娏覒?zhàn)斗意識,且感情豐富、溫柔、充滿人性關懷。這兩部作品也是趙健秀成功實現(xiàn)雙性和諧并存的見證,成為中國關公忠義意識美國化的代表著作。
文化多元化是20世紀迫使美國民族主義低頭的重要原因,大力提倡文化多元化使得男女兩性對立的現(xiàn)象大大改變。美國華裔作家通過改良關羽意象,將男性主體意識推向美國社會,展現(xiàn)了良性和解共融的成果。美國社會在充分認知了關羽意象與花木蘭意象后,對華人形象也有了進一步認知。誠如書中萊特先生所說,并非華人消極被動、無競爭力,美國華裔不僅抗爭,更知道如何抗爭。
[1]榮軍,陳冰哲.男性視野與父子關系——從小說《唐老鴨》看美國華裔的“尋父”之旅[J].社會科學輯刊,2013(6):22-24.
[2]陳昱.湯亭亭和趙健秀對中國經(jīng)典的改寫[J].理論界,2009(1):1-3.
[3]徐穎果.“生活是戰(zhàn)爭”:異域文化中的中國經(jīng)典翻譯——《孫子兵法》與美國華裔作家趙健秀[J].譯林,2008(5):15-18.
[4]魏蘭.美國華裔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男性主體意識——從趙健秀的“關羽情結”談起[J].外國文學研究,2007(4):33-35.
[5]祝克懿.“敘事”概念的現(xiàn)代意義[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1-12.
[6]張龍海.以夢為媒 重構歷史——評趙建秀《唐老鴨》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技巧[J].當代外國文學,2005(3):66-69.
[7]高鴻.比較文學對華文文學研究的啟示與作用[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1):55-58.
[8]劉葵蘭.歷史是戰(zhàn)爭,寫作即戰(zhàn)斗——趙建秀《唐老鴨》中的對抗記憶[J].國外文學,2004(3):33-36.
[9]管建明.《唐老鴨》中的“隱性敘事”與華裔美國人歷史的重建[J].外國文學研究,2003(6):44-47.
[10]徐穎果.比較文學研究應提倡借鑒[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4):25-27.
[11]駱立紅.趙健秀和湯亭亭作品中對華裔男性移民形象的重建[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2.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Loyal Orientation on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Analysis of Zhao Jianxiu’s Works
DU Yan-hong
(Facul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50, China)
Writings of Zhao Jianxiu, a Chinese-American author, are almost based on the Chinese mythological figure Guanyu. Although Guan has symbolized loyal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Zhao, confined to his then identity and status in America, rewrote his loyal orientation in an innovative way, finally leading to a reformed version of Chinese loyalty in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This paper centers on 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in which the image of Guanyu was recreated by the Chinese-American writer and of the Guanyu complex by male Chinese Americans. It is aimed to explore its influence and reform on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Chinese mythology; Guangyu complex; feminist movement
2016-12-28
杜艷紅(1976- ),女,講師,碩士,從事英美文學與語言學研究。
I106.4
A
2095-7602(2017)05-0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