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林
(南京財經大學 保衛處,江蘇 南京 210046)
高校校園交通事故成因及對策
金立林
(南京財經大學 保衛處,江蘇 南京 210046)
隨著大學開放辦學及后勤社會化深入,校園車輛日益增多,這無形中提高了校園內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本文對大學校園交通事故處理的現狀及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高校;校園交通事故;安全教育
高校校園內發生的交通事故是否屬于道路交通事故?一般來講,校園內的道路主要供校內人員使用,不對外開放,不具有公共通行性,當然不屬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指的“道路”,在校園內發生的交通事故應當屬于道路外交通事故的范疇。因而,校園內的交通事故處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校園交通事故發生后校方請求公安部門介入
根據有關規定,如果在校園內發生交通事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到報案的,參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辦理。這說明,校園內的交通事故可以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貴處理。比如,應當立即派交通警察前往現場處理,進行現場勘驗、調查,搜集相關證據,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接受當事人的請求,對有關損害賠償進行調解。
(二)在校園交通事故處理的結果中高校承擔部分責任
校園交通事故的大部分受害者是在校學生,因此在事故處理過程中,學生家長會想方設法尋找學校在管理方面的漏洞和瑕疵,以爭取更多的事故賠償。通常情況下,在校園發生的傷害事故,學校都將作為責任方或多或少地承擔責任,對受害人給予一定賠償。下面是發生在高校內的兩個真實案例:
案例一:2015年11月17日上午,某高校校園內一輛送快遞的面包車在倒車時將正在取快件的兩名女生撞傷,其中一名女生無大礙,另一名女生被醫院診斷為腦外傷,需住院治療。
分析:這起校園交通事故的肇事車主非學校員工,受害者是本校學生。事故發生后,受傷學生第一時間撥打了校內外110報警電話。交警部門、學校保衛處先后趕到現場進行相應處理。經交警判定,本事故應由機動車駕駛員負全部責任。肇事司機結清了醫院治療費用,但學生家長對學校的處理感到不滿,以各種理由要求學校賠償各項損失。
案例二:2015年11月22日晚間,某學校一名員工開車下班,在校園內將本校一名大四男生撞倒,導致男生腓骨骨折、腳踝錯位。事故發生后,該學生的老師及時趕到現場進行協商處理,并將學生送往醫院進行治療。
分析:按照常規,當機動車和行人之間發生碰撞時,首先應當由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但本案中的交通事故肇事者因沒有為車輛購買第三方責任險,在學生前期治療費用提前支付方面有為難情緒,表現出消極的配合狀態。學校的各項前期處理都很及時,學生出院后,肇事的學校員工也結清了醫院治療的所有費用。但事后學生家長以學校存在管理瑕疵為由向學校提出一些額外要求,如事故影響了該生考研,要求學校負責保研或留校工作。
(一)安全意識淡薄,缺乏主體責任
校園內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安全意識淡薄。大學生剛離開父母,缺乏社會生活經驗,交通安全意識淡薄。有的學生存在“校園內騎車和行走肯定比公路上安全”的錯誤認識,認為機動車輛應該為行人讓行;有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邊走路邊聽音樂,或者低頭玩游戲、看視頻;甚至還有學生在道路上進行足球、籃球、輪滑、滑板等體育娛樂活動。
(二)缺乏完善的校園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現在很多高校的校園是上世紀90年代末高校合并后建設起來的,很多學校在保留原校區的同時還建設了新校區,而新校區基本都是按照園林式封閉管理模式建設的。校方不愿輕易打破原有的園林式管理方式,所以大部分校園缺少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交通安全警示或限速標志。校園內道路一般沒有劃分機動車輛、非機動車輛及行人路權,校園道路的中心線、車道線、邊緣線等交通標線施劃不夠清晰,交通秩序基本處于無序狀態。有的初學機動車的駕駛員偷偷地把大學校園當成訓練場,在校園里練習駕駛技術,極易引發交通事故。而老校區基本都坐落在中心城區,建筑集中、道路狹窄,機動車、非機動、行人交織在一起,極大地增加了校園內的交通安全風險。另外,隨著校園交通管理復雜程度的顯著增強,很多高校在應對校園交通安全方面準備不足,缺乏完善的校園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三)校內行車習慣存在隱患
現在高校校園一般較大,占地面積動輒數千畝。面對龐大的校園及人群,幾十位保衛干部承擔著全校的安全保障任務,力不從心。很多教職工及學生車主在校園里開車、騎車存在嚴重的超速現象。有些學生在校園里騎車時,存在騎飛車、悶頭猛拐、逆向行駛、騎車載人、隨意變換車道、與機動車輛貼行等惡習。校內的機動車主人員比較復雜,也是發生校園交通事故的潛在原因。
(四)交通安全教育不夠
很多高校對專題交通安全教育活動開展得不夠,沒有真正把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到應有的高度。校園交通的現狀是,交通規則(交通法律法規)是比較完善的,但校園里行駛的車輛和行人往往不按照《道路交通法》的有關規定行駛和行走。很多機動車主主觀上認為校園道路不是真正的道路交通,沒有完善的道路交通設施,學校也無法對車主的違法行為進行相應處罰,因此在行車過程中存在交通意識淡薄、麻痹大意的情況。校園非機動車輛及行人也有一種“以我為尊”的感覺,認為“校園是我家,我的地盤我做主”。學校交通安全教育缺失,導致在相當一部分校園交通行為中,發揮作用的依舊是臨時協商機制,而不是高效率的規則機制。
(五)高校校園開放式管理帶來的交通隱患
目前的高校校園基本實行開放式管理,而交通安全隱患也隨之增加。校園里行駛的車輛越來越復雜,機動車主要包括學校通勤車、教職員工私家車、食堂(超市)原料(貨物)配送車、垃圾拖運車、基建工程車、設備維修保養車、摩托車等;非機動車主要包括腳踏自行車、三輪車、電瓶車、燃油助力車等。車主身份比較復雜,他們與學校的關系也多種多樣,如勞動關系、雇傭關系及勞務關系等。多樣的人身隸屬關系、復雜的員工身份,給學校的管理增加了很大難度,由此帶來的交通安全隱患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在事故責任認定時可能會因為交通肇事者和受害者身份不同,處理結果也大相徑庭,這無形中給事故本身的處理增添了諸多障礙。
(一)完善校園道路基礎設施建設
校園交通事故的發生,大部分是因為違章超速行駛。對此,校方應根據校園道路實際情況,結合學校人車分布及流動特點,分時段、分路段將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及行人通行路段相對分離,進行人車分流管理;根據道路通行權限施劃道路標線,增設各類交通標識,安裝減速裝置,完善交通安全設施,努力做到校園交通管理規范有序;安裝門禁系統、道路監控系統、報警系統、收費系統等電子技術防范系統,有效控制外來社會車輛進入校園,對校園內行駛的所有車輛進行實時監控,對違章、超速的車輛進行抓拍、曝光等。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校園交通管理辦法
對在校園內行駛的機動車輛,學校要制定嚴格的管理辦法,規定限行路段及限行時段,嚴懲校內違章車輛。對機動車碰撞行人的事故處理,一定要嚴格按照社會道路交通法規進行處罰,甚至從嚴處罰。校園內應嚴禁電動摩托車、電動自行車、燃油助力車等類型車輛行駛。這類車輛不屬于機動車,不在《國家機動車產品公告》登記范圍之內,因此這些車輛根本無法登記上牌、購買保險,不便管理。校方可以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取得政府部門的支持,使校園公共自行車或校內循環電動公交車與校外公共交通形成無縫對接,這樣就能減少校內機動車輛行車的頻率,減少校園交通事故的發生。
(三)打造專業的校園交通管理隊伍
高校的交通管理一般是由本校保衛部門承擔的。面對千畝以上的校園,僅僅依靠幾位保衛人員來管理顯然不足。因此,學校應加強校園交通管理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專業的校園交通管理隊伍。一要增加管理人數。交通管理人員要覆蓋到校園的每個區域,特別是交通密集區域,保證人員能及時到位,隨時掌握校園內各區域的校園交通動態,對交通擁擠或秩序混亂區域及時進行疏導,保證交通順暢。二要提高交通管理員的素質。要定期對交通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使其掌握國家的交通法律法規及學校的有關交通管理辦法。三是校園交通管理與校外形成聯動。校園的交通管理員應加強與校外的道路交警工作聯動,校園一旦發生事故,交通管理員應迅速與道路交警取得聯系,對事故及時作出有效處理。
(四)全面加強師生交通安全意識
再嚴密完善的制度如果沒有人遵守,就等于一紙空文。因此,學校應加強對全體師生員工交通安全方面的宣傳教育,主動邀請公安、交警來校宣傳國家的交通法律法規;定期通過學校的各類宣傳媒體——校園網絡、櫥窗宣傳欄、電視臺、廣播等播放典型交通事故案例、交通法制教育警示片,張貼交通安全宣傳材料;舉辦全校性的交通安全知識競賽,大力普及交通安全知識,切實提高廣大師生員工的交通安全意識,避免交通安全事件的發生;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校園交通志愿服務活動,協助學校有關部門維護校園交通秩序,開展校園交通安全宣傳。通過各種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員工樹立高度的交通安全責任意識,降低校園交通事故的風險率,構建平安和諧的校園環境。
[1]吳春發,魯冰.高校校園交通的問題與優化策略——基于7省區20所高校的調查[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2]楊興坤.勞動關系、雇傭關系、勞務關系與傷害保障[J].中國社會保障,2008(9).
2016-12-17
金立林(1977- ),女,助理研究員,從事教育管理研究。
G647
A
2095-7602(2017)05-01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