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昌喜,路丙輝
(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的綠色創新理路
畢昌喜,路丙輝
(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思政理論課由于教學缺乏整體規劃和協調、大數據教學研究創新不足和教師大數據開放意識不強等原因,面臨內容吸引力下降、形式適應性不強、方法創新性不夠等挑戰。要通過協調、開放和共享發展實現綠色創新,推動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在改進中加強”。
大數據;高校思政理論課;綠色創新
大數據時代為高校師生提供了海量的數據信息以及與課程相關的知識信息,同時對思政理論課教師進一步提高課程實效性提出了巨大挑戰。在思政理論課教學工作中貫徹落實好五大發展理念,是迎接這個挑戰,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做到“在改進中加強”的現實路徑。
(一)思政理論課內容吸引力下降
首先,以往以理論形式反映的學術思想多由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形式灌輸給學生,但“在大數據時代,由于信息數據量大,加上互聯網、手機設備大眾化,受教育者可以通過這些設備提前去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數據和信息,形成自己的認知,對教育者提出疑問。”[1]
其次,以新聞形式反映的社會事件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已經隨著微博、微信等手機客戶端的廣泛應用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任由夾雜在各類信息資訊之中的不良信息資訊的傳播易引發難以預料的后果,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能進行透徹的說理教育,對網絡信息的監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后,以經驗形式反映的人生感悟,在沒有大數據影響的時代,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引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大數據時代,再將這些早已為學生所熟知的“心靈雞湯”應用于教學活動中,會使課堂教學失去神秘性和神圣感。
(二)思政理論課教學適應性不強
近年來,部分高校嘗試引入“慕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形式開展教學。這種看似能給教學活動提供新資源、新手段的教學形式實則會引發教與學的不協調。一方面,教學效果不佳。雖然“慕課”、翻轉課堂的引入提升了教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增強了教學的現場感,但是面對冷冰冰的機器,學生難以感受到現場教學所帶來的情感共鳴,教學效果難以入腦、入心;翻轉課堂更適合對信息量要求較少的中小學生群體,而難以滿足大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教學要求更高。大數據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需要持續地提高自身的計算機運用能力,信息采集、處理和分析能力。”[2]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教學并未充分發揮其實際效果。比如有的教師授課用的多媒體課件未能進行較好的數字化加工,內容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摘錄,難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
(三)思政理論課方法創新性不夠
首先,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方法較為陳舊。傳統思政理論課多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度較低,難以引發情感共鳴。此外,理論知識本是一種沉淀,是經過實踐檢驗的,而大學生多數缺乏對生活實踐的體驗,因而難以有切身體悟。
其次,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創新乏力。“形式與內容本是辯證的統一體,形式的出現與存在都為內容服務,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二者情同此理。”[3]目前的思政理論課大多通過實踐教學以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但部分教師固執地認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應該在課堂上進行,他們對待實踐教學態度消極,甚至排斥。同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對實踐教學的本質含義理解尚不一致,對大數據時代實踐教學的要求也未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標準,難以保證實踐教學的成效。
(一)思政理論課教學缺乏整體規劃和協調
首先,思政理論課建設整體規劃滯后。我國目前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主要還是以“單兵作戰”的形式開展的,缺乏頂層設計,因而未能針對大數據時代背景有效進行教學方案的整體優化以及教材體系設計的完善,也沒有實現教學、教師和教材的一體化發展,未能較好地將黨政工團、后勤等部門的資源有效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尚待形成。
其次,思政理論課教學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目前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逐漸引入以網絡、數字多媒體等為代表的大數據平臺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方式,這確實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引入大數據的初衷在于打破校園圍墻的制約,讓學生學習的內容與國家、社會的現實狀況更好地對接,但目前有些高校教師依然固守原有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不愿作出改變,導致思政理論課教學的說服力不夠。
(二)思政理論課大數據教學研究創新不足
一方面,學界的關注點集中在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與方法、影響及應對策略等方面,而對思政理論課的大數據應用研究鮮有提及。同時,高校教師缺乏對大數據思維與思政理論課相融合的深入研究以及從共性層面展開對思政理論課與大數據技術融合規律的相關研究,這些都體現了高校教師教學的主動意識不強、創新意愿和動力不足。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習慣于用老思路老套路來應對新情況新問題的現象。”[4]一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基本延續了傳統的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教學活動因循守舊,在教學過程中無視教學環境和教育對象的現狀,因而無法應對大數據時代對思政理論課教學的要求。
(三)思政理論課教師大數據開放意識不強
“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時代發展,不僅僅是課程形式的變革,更為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5]而當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大數據開放意識不強的弊端凸顯。首先,教育者對大數據的認同度低。部分教師固守傳統教學方式,拒絕采用多媒體課件技術開展教學。其次,大數據應用被動。“大數據時代的學習過程就是數據產生的過程,學習就是信息傳遞和信息重構。”[5]教育者在大數據的應用過程中處于被動和遲滯的地位,大學生卻對新技術有極強的接受和運用能力,這使得教育者無法積極有效地創設適應大數據時代發展和學生學習需要相一致的學習環境,降低了思政理論課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強調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這表明實現綠色創新發展,就要依靠協同、開放和共享形成發展的合力。同樣,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思政理論課要實現“在改進中加強”,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環保綠色教學,以協調、開放和共享理念推動思政理論課實現綠色創新。
(一)以協調發展引領綠色創新,改進思政理論課現實局面
傳統的思政理論課大多是教學與管理相分離,思政理論課與其他學科課程之間相游離甚至爭奪教學空間和資源。大數據時代,要破解這個難題,就要以協調發展的新理念引領綠色創新,從而促進高校思政理論課改變“孤軍奮戰”的現實局面。
第一,著力做好教學與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大數據時代,學生通過互聯網能夠便捷地獲取大量的思想教育信息,因此思政理論課教學不僅要關注課堂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生活、學習等其他方面。要通過引入大數據技術,加強教學和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利用黨團政工、后勤、財務等管理部門的協調聯動,共同營造合作育人的良好氛圍。
第二,著力做好思政理論課內部及其與其他學科課程之間的協調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思政課的事,也不僅是思想政治工作專職隊伍人員的事,各類課程與思政課要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6]大數據為我們提供了眾多可以相互吸收和借鑒的教育資源,思政理論課之間應通過集體備課和網絡教學資源分享實現教學資源的協同利用,以達到雙贏的效果;思政理論課也應與其他學科課程加強協同聯動,在其他學科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理論課的相關內容,改進思政理論課的現實局面。
(二)以開放發展推動綠色創新,提高思政理論課整體質量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要以開放發展新理念引領綠色創新、提升整體質量,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首先,不忘本來。高校思政理論課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總結出來的有益經驗對當下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高校思政理論課要依托大數據相關技術,在相互融合中推進思政理論課的新變革,近年來興起的“慕課”教學就是著力提升教學質量的有益嘗試。
其次,吸收外來。“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交叉融合是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新領域的重要方式。”[7]大數據時代的思政理論課應主動向其他學科開放,思政理論課教師要主動將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同自己的授課內容有機融合,讓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認同教學內容。
最后,面向未來。大數據時代,“大學生的思想交鋒已經突破了傳統面對面的課堂教學環境的束縛,開始向網絡環境大規模蔓延。”[8]網絡的開放性帶來了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負面影響,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在教學中融入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主動占領未來網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和領導權。
(三)以共享發展帶動綠色創新,鞏固思政理論課教學成果
“切實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行動目標,大學生自然不能置身其外。”[9]同時,思政理論課建設及其成果也應當由師生共享。其一,要以師生共同成長為根本。在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建立師生共同擬定教學計劃,共享全部教學資源……合作進行課程考核評價等途徑和方法”[10],讓師生充分交流互動,共同提高。
其二,要加強思政理論課之間的資源共享。各門思政理論課有自己的優勢和專長,在教學中,思政理論課教師要以積極開放的心態,與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同事相互合作,共同開展教學研究。
其三,要實現同其他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共享。大學生要想成長成才,不僅需要學習專業課程,還需要學習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社會科學等多種學科課程。因此,思政理論課要主動將教學成果融入其他課程之中,在互補中鞏固思政理論課教學成果。
[1]朱同留.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初探[J].學理論,2015(20):193-194.
[2]張秀云.大數據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6):18-19.
[3]曾秋菊.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0):38-39.
[4]顧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4-8.
[5]胡縱宇,黃麗亞.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及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7):64-66.
[6]鄭萼.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27-30.
[7]高蕾.五大發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路徑[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5):18-22.
[8]王剛.以“五大發展理念”統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7):43-46.
[9]齊衛平.五大發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任務和新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2016(5):4-9.
[10]孫志斌,唐平濤.基于五大發展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實踐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8):40-41.
2017-01-18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高校網絡文化中心建設項目“丙輝網絡思政中心”(Szzgjh4-4)。
畢昌喜(1989- ),男,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路丙輝(1968- ),男,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3
A
2095-7602(2017)05-01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