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零售行業的競爭手段,最普遍的莫過于價格大戰了。自從2009年淘寶雙11誕生以來,價格戰的白熱化與瘋狂程度可謂愈演愈烈,在宏大輝煌的銷售數字背后,價格戰能持續多久?
近來有句話很流行,中國零售業整體遇冷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不是實體零售業不行,而是你的實體零售企業不行了。
當下實體店做得很好、堪稱業界榜樣的名創優品董事長葉國富認為,任何一個產品,起碼有兩個維度:品質和價格。而淘寶只看一個維度,就是價格。過去的實體零售在比較價格時沒有那么透明化,大家對價格也沒那么敏感。而在電商時代,一下就能牽扯到產品價格。這就讓制造業陷入高度的透明化、高度的白熱化、高度的競爭,傷害非常大。
許多人對淘寶有很大的意見,大家都說淘寶的低價導致實體店頻繁關店。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馬云其實對零售業的貢獻又很大,他逼著傳統零售業必須去變革。不變革就沒有出路。優衣庫就是變革得比較成功的案例。2015年,優衣庫在全球零售行業是開店速度最快的店之一。
關于電商、線上線下O2O,當下乃至未來,都是永久不變的主題。低價時代可以說正在遠去,低價策略已經被越來越多明智而有遠見的零售企業家所摒棄,重視品質與品牌正成為眾多零售企業家的共識。
關于價格戰,一位知名的營銷專家認為,中國商業未來的價格之戰的趨勢是“定價是策略、高價是戰略”。
縱觀國內連鎖零售百強企業,沒有哪家知名企業是基于低價成功的。
這里姑且把商業的競爭分為兩類:一類是本土企業之間的競爭,另一類是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競爭。
業內專家認為,本土企業之間的競爭,高價戰略才是真正能夠致勝的法寶。而本土企業與外資公司之間的競爭,平價戰略是最終能夠戰勝外資的利器。為什么這么說呢?平價對應的是大眾產品。本土企業應通過提高品質讓產品最大限度地接近外資公司,迫使外資公司的高價位產品來降低價格,如此一來,外資公司的高額壟斷利潤將會被逐步破除。如果本土企業做得再好些,也會倒逼外資企業推出平價產品。這在客觀上達到經濟學的古老原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
淘寶、京東等電商的低價,在互聯網+、新經濟的關鍵時刻,給商業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環境壓力。淘寶居主們可以拉著過剩產能繼續低價,但同時也應該形成讓它們追求品質的壓力。以低價為戰略手段,同時拒絕低品質。只有如此,淘寶才釋放中國經濟中的正能量。
在電商如火般燎原瘋狂的勢頭下,淘寶何時才會放棄低價大戰的機會?
然而價格不是憑空制定的。它始終存在于“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四大要素的平衡之中。在這四個要素中,真正具有決定地位的是產品,其它三個都是從屬關系。
在營銷組合的框架內,價格就是一個策略因素。高和低是視市場競爭而定的,是由其價值最終決定的,最多也只是個戰略性戰術——在定價時考慮戰略作用。顧客從來不會因價格低而真正喜歡一個產品。老板都喜歡聽高價,很不喜歡聽高品質。營銷人員都喜歡聽高品質而不喜歡聽高價格。
經濟學的出發點:“人都是自私的,都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商業領域,別指望任何人大公無私。任何低價的戰火,都是為了干掉競爭對手。就像當下的電商要干掉傳統實體零售一樣。但是,真正的結果未必是他們想要的,未來的電商,一定是網店與實體店的整合。最大的電商會成為最大的實體店的擁有者,最大的實體店的擁有者會成為最大的電商平臺的擁有者,兩者最終是相互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