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俠芳 孟祥云
“供給側”、“去產能”、“調結構”、“環保”、“生態”、“綠色”……過去的一年里,這些詞匯頻頻出現在各類報道中。
進入總體小康社會,人民對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有了新認識,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模式慢慢脫離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通過產品供給調整經濟結構成為諸多經濟學家的共識,去產能無論在遼中南、京津唐還是滬寧杭等工業基地都已是“主旋律”。經濟調整已經揚帆,助推重工業城市商業發展的資源之翼正被折斷,帶著重工業城市再次騰飛的新羽翼還未豐滿。
對悲觀者來說這是挫折,對樂觀者來說這是挑戰,而對一位真正的企業家來說這卻是機遇。
《今日零售》本期報道在中國典型重工業城市唐山為讀者找尋了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在經濟變革中經歷浮沉,在看似慘淡的環境中找尋生機。
唐山被稱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
開平礦務局——中國第一個使用機器開采的大型煤礦,在這里建成。
唐胥鐵路——中國第一條標準化軌距鐵路,在這里修筑。
“龍號”機車——第一臺“中國造”蒸汽機車,在這里制造。
“馬牌”水泥——中國第一桶水泥,在這里生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遵循發展經濟學提出的三次產業發展規律,大力發展重化工業,使得唐山經濟如坐火箭般高速發展。
在工業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唐山的商業形勢也隨之改變。
黃金時代的野蠻生長
上世紀90年代末,一股海外吹來的“自選貨架”風,吸引了許多企業家眼球。唐山有著商業遠見的人緊抓機遇,大膽開拓商業新市場,圍繞工業中心開拓商業,進而成為百萬千萬富翁。“當時開店就賺錢!工人的手頭寬裕,只要貨能跟得上,就能夠賣得出去。” 在唐山開出第二家超市、豐潤區開出第一家超市的賈新國如是說。
接下來的十幾年中,唐山的商業體系逐漸完善,無論是唐山本土的華盛、唐百、金客隆、永和等超市,還是來來往往的樂天瑪特、樂購等都賺得滿盆是金,就華盛超市而言,只2007年一年的銷售額便能夠達到10億元。
這樣的經濟環境給服務業帶來了豐厚的收入,唐山第三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280.04億元,迅速增長成2005年的629.72億元,2010年的1448.81億元,2014年的2070.85億元。
依靠重工業野蠻生長的零售業失去了修煉內功的動力,粗狂的經營為未來的發展帶來了隱患。
經濟轉型中的困境
短短幾年間,60%-80%的鋼鐵廠關閉,鋼材更是從最高時期的每噸5500元到5600元下降到每噸1700元至1800元,相當于1992、1993年的價格水平。企業倒閉,產能過剩,導致人員下崗,居民的收入減少,種種的問題開始凸顯。
“以前鋼鐵工人的工資高,一直是購物消費的主力,而今大家的腰包緊了,能不花的錢就不花。”一位唐山市民說道。隨著鋼鐵業的轉型升級,大量的中小鋼鐵廠或是被取締,或是停工,不僅給鋼鐵業本身造成極大的壓力,同時鋼鐵周邊的經濟帶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無論是餐飲業、服務業還是零售業,居民的購物熱情都呈現出相對冷清的局面。
消費者消費行為發生轉變。工業大發展時期讓部分居民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他們對生活的品質有了新的要求,同時開始投入部分資金涉足門檻較低的零售業,開起了實體店。
85-90后,新的一批消費群體崛起,他們對新事物有著天然好奇心,傳統的營銷方式、服務方式很難再吸引他們的眼球。
同時電商崛起給傳統零售業帶來無可否認的打擊,實體零售觸網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新消費模式復雜,新的發展模式未能形成。
擺在所有企業家面前的問題,正如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哈姆萊特》中主人公哈姆萊特最著名的獨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新的商業規則正在形成
在消費模式、發展模式都未能確定下來時,新的商業規則也只能在醞釀中,企業家進入“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階段。至于誰能最終能到達河對岸,則要看誰敢于創新、勇于創造,誰能夠找準河岸的方向。
企業開始把更多眼光投射在商品的質量上,力求讓百姓吃上放心的產品。唐山永和超市就正在籌備自有品牌項目,力圖在生鮮為主的基礎上開發出更多老百姓更喜愛的商品。
在注重商品品質的同時,企業家同樣看重企業本身的管理。“只有本身的競爭力上去了,企業才能夠生存下去,” 被永和超市董事長李勇和親切地稱為師傅的賈新國強調,市場不景氣,企業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競爭力,由原來的粗狂經營轉變成為精細管理。他認為轉型意味著挑戰,同樣意味著機遇。
商品做好了,企業管理上去了,難道就萬事大吉了嗎?河北唐山市叁陸伍連鎖商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宗斌不這么認為。便利店總是給人們價格昂貴的感覺,為了打破這一思維蔣宗斌沒少折騰。他的觀念便是“破壞”等于顛覆式的創新。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唐山的現狀同時折射出了許多城市的現狀,這些企業的轉型經驗和服務理念也將為在轉型困境中的企業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鑒作用,要相信挑戰同樣與機遇并存,存在便有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