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剛+曹+威+李運娥+章天園+趙悅
摘 要:隨著重慶市老年人口的逐年增長,其作為客源地的旅游養老發展潛力巨大。文章以相關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相關研究文獻為基礎,以重慶市為實證研究對象,運用人口遷移推力—拉力理論對重慶市旅游養老在影響遷移的因素、遷移量、遷移方向和遷移者特征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一是目的地的自然環境、旅游資源及社會條件是旅游養老主要的遷入地拉力因素;環境惡化尤其是氣候惡劣是旅游養老主要的遷出地推力因素;距離、遷移成本、政策法規等都成為遷出地到遷入地的中間阻礙因素;健康狀況、文化水平、收入狀況、家庭情況、閑暇生活狀況、生活方式與消費觀念及對目的地的認識程度是影響旅游養老遷移的個人因素。二是旅游養老返遷同樣受遷入地推力因素、遷出拉力因素、中間阻礙因素和個人因素的影響。三是遷移量隨地區差異程度而變化;遷移量與地區之間人群差異沒有明確關系;遷移量與克服中間障礙的難易有關;遷移量隨經濟情況的變動而變動;一般情況下,遷移量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大。四是重慶市旅游養老遷移有其特定的方向,尤其是在夏季和冬季表現得非常典型。五是重慶市旅游養老者多為收入和學歷較高的中低齡老人(60~79歲)。通過上述研究,以促進重慶市旅游養老及其產業的發展,為國內旅游養老的進一步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關鍵詞:旅游養老者 推拉理論 遷移原因 遷移量 遷移方向 遷移者特征 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2-029-04
按照聯合國標準,當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國家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已經于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相比全國的老齡化情況,重慶市老齡化情況更為嚴重。重慶市于1994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若以重慶市直轄算起則為1997年);截止2010年,重慶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539萬,占總人口的16.44%(201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是13.26%),65歲以上老年人口333.41萬,占總人口的11.56%(2010年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是8.87%)。
面對人口老齡化挑戰,選擇何種養老模式是老年人及其子女最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重慶市各級政府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課題。各級政府積極鼓勵多種養老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加大推進養老社會化和產業化改革。其中旅游養老作為一種新的異地養老模式正初露頭角,旅游養老產業在國內外已經有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旅游養老是老年人以異地養老形式發生的不以工作、定居和長期移民為目的的旅行、暫居和游覽活動的總稱,旅游養老把養老服務與旅游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它既是一種新型專項旅游產品,也是一種新型養老模式。
一、旅游養老與人口遷移的關系
在西方,遷移、流動與移動三者是有區別的概念,但卻常常被作為同義詞而相互替代。在國內,根據“戶籍”管理制度規定,遷移為改變戶籍所在地的移動,流動為不改變戶籍所在地的移動,而學術界對遷移的定義并沒有統一的說法。彭勛(1992)從人口遷移所具有的時間、空間、目的三大主要屬性出發,將不同定義分為寬、中、窄三大派。寬派主要從空間屬性定義,著眼于人口的空間位移、或地區、地域分布的變動。在寬派看來,度假、旅游等人口空間移動屬于人口遷移。在此,我們借用彭勛(1992)的寬派遷移定義,并參照西方慣常的做法,將旅游納入遷移的范疇。借鑒楊釗(2005)的遷移分類的基本屬性上來看,旅游養老屬于典型的消費性遷移,從遷移時間長短來看,旅游養老可納入短期遷移,從遷移動機來看它可納入生活方式遷移,退休人群的旅游養老可納入消費性遷移中的旅游退休移民。
二、人口遷移推力——拉力理論
根據以上相關分析,筆者將旅游直接納入遷移之中,并運用遷移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
推力—拉力理論是人口遷移領域被廣泛應用的模型,一般用于對人口遷移原因的分析,簡稱為人口遷移推拉分析。遷移的推力—拉力理論認為,遷移行為發生的原因是遷出地與遷入地的推力(或稱為排斥力)(push factors)和拉力(或稱為吸引力)(pull factors)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美國學者伊沃里特·S·李(Everett S.Lee,1966)的理論可以將推拉理論分為四個方面:影響遷移的因素、遷移量、遷移的流向和遷移者的特征。本文在此只論述與旅游養老有關的部分內容。
(一)影響遷移的因素
根據學者的理論,影響遷移的因素包括:遷出地因素、遷入地因素、中間阻礙因素、個人因素。前三者的因素可參見圖1。
在圖中,每一個地區都同時存在某些吸引人口遷入的因素(用+號表示)和某些排斥人口遷入的因素(用-表示);也有一些因素對某些人來講是無關緊要的因素(用0表示)。人口的遷移正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當然,人們對遷入地和原居住地的各種因素評價,會受到主觀感受和客觀條件的影響。遷移還受到遷入地和原居住地之間各種中間阻礙因素,如距離和遷移成本的影響。
最后,遷移還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一個人的性別年齡、文化水平、敏感程度、對其他地區的認識程度、與外界接觸的方式等等,都會影響他對原居住地和遷入地的評價,從而影響其遷移決策。
(二)遷移量
人口遷移量受以下因素的制約:在一定地區范圍內,人口遷移的流量隨各個地方之間差異的程度而變化。地區間的差異程度越大,則遷移流量越大;人口遷移的流量隨遷出地和遷入地人群之間的差異而不同,如果遷出地和遷入地人群間的同質性高,則遷移量越少;人口遷移的數量與克服中間障礙的難易有關;人口遷移的流量隨經濟情況的變動而變動。如經濟蕭條時期的人口遷移就會少于經濟繁榮時期的人口遷移;除非有某種特殊限制,遷移流和遷移率會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大。
(三)人口遷移的方向
可從下面幾方面考慮:人口遷移有其特定的方向。通常,人口遷移會集中到一個特定的目的地;)每一個遷移的流向都伴有一方向的返遷移流。
(四)遷移者的特征
人口遷移不是均勻地發生在人口群體中每一個人身上,相反它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在不同背景下,遷移者特征表現各不相同。
三、重慶市旅游養老者的遷移原因分析
由于重慶市老齡化趨勢較為嚴重,重慶市旅游養老需求較大;同時,重慶市旅游養老人群集聚區(主要是主城區和各二級中心城市)的氣候、生態環境目前較為惡化,這也加速了重慶市旅游養老人群的外流。所以選擇旅游重慶市作為客源地進行旅游養老的人口遷移推拉分析的實證對象,具有很好的研究典型性。
以下分析以筆者在2011年9月23日在第六屆中國老年產業博覽會對重慶本地居民進行的需求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潛在需求者,包括已經參加過的、打算參加和不打算旅游養老的老年人,共計63份問卷,其中參加過和打算參考的老年人為52人,問卷52份)和深度訪談為基礎,以2006-2007年筆者在昆明和海南進行的調研資料(其中包括對重慶的25份調查問卷和部分訪談)為補充,并參考相關文獻資料,將人口遷移推力—拉力理論在旅游養老中進行應用分析,以揭示旅游養老遷移流動的原因,旅游養老遷移流動的流向、流量和旅游養老者基本特征。
(一)吸引旅游養老者進行旅游養老的因素分析
1.遷入地拉力因素。(1)目的地的自然環境與資源是吸引旅游養老者的決定性因素。旅游養老是老年人以旅游形式進行的一種異地養老方式,老年人對氣候和環境非常敏感。根據訪談,接近90%的旅游者通常將目的地的自然環境放在第一位,自然環境通常包括兩個因素:氣候和生態環境,而氣候往往是決定性因素。同時,吸引旅游養老者的旅游資源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山水風光、氣象氣候和生物景觀。(2)目的地的社會條件是吸引旅游者的必要性因素。通常目的地的醫療設施設備、旅游業發展水平、區位及其交通條件、物價因素、社會狀況、人口密集度等社會條件會相應地影響旅游者決策。(3)醫療設施設備是否健全,是旅游養老者尤其是身體有疾病的老年旅游者出游考慮的因素之一。重慶周邊的歌樂山和縉云山雖然在炎炎夏季氣溫上并不特別適宜,但是由于其離主城較近,尤其是健全的醫療條件使它們成為很多身體有疾病的老年人進行旅游養老的首選之地。(4)同樣旅游養老目的地區位及交通條件對旅游者的影響很明顯,一般情況下,地域上臨近,交通條件優越的目的地易被選擇。所以在“5.12地震”以前成都周邊的青城后山、彭州銀廠溝等地成了重慶人首選的旅游養老目的地;“5.12地震”以后,貴州桐梓和重慶市內的黃水、仙女山等地取而代之,成為重慶人的首選目的地。因為這些地區在區位上地處重慶周邊,交通方便,可進入性較強。
2.遷出地推力因素。遷出地推力因素主要包括當地的環境惡化尤其是氣候變化等。重慶位于長江流域上游,屬“夏熱冬冷”地區,夏季酷暑,冬季濕寒。夏季最高氣溫在40℃及以上,多酷暑;冬季日照嚴重不足,屬國內日照最少的地區,而且重慶的住宅也沒有采暖設施。同時,重慶是重工業城市,其酸雨嚴重,空氣濕度也較高。所以對于老年人來說,其本身對溫度和濕度特別敏感,尤其是對患有呼吸道、支氣管炎、哮喘和風濕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選擇到氣候適宜地進行旅游養老不愧為一種上上之策。
3.中間阻礙因素。距離、遷移成本、政策法規、旅游養老發展程度以及空間競爭等都成為遷出地到遷入地的中間阻礙因素。(1)距離衰減因素。距離越遠,遷移的成本越高;同時目的地與客源地的物價對比也反映出遷移成本的高低,這二者是旅游者是否考慮遷移的因素之一。下面將根據調查結果,實證說明距離衰減因素對重慶旅游養老者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重慶市旅游養老者夏季偏愛的目的地聚集在重慶市及其周邊地區,根據訪問,得知其重要原因是渝川黔生活、語言和文化的相近性;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源自成本因素,離重慶較遠的旅游養老目的地,前往進行旅游養老必然會相應提高成本,絕大多數老年人都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因此“物美價廉”的旅游才是一個最合適的選擇,這種觀念主導著他們就近選擇作為旅游養老目的地,因此距離衰減因素在重慶市旅游養老者的旅游消費決策行為中表現非常明顯。重慶市旅游養老者冬季能選擇的目的地比較有限,而春秋兩季能選擇的目的地而又較多,但從表1的數據一樣可以看出距離衰減因素在旅游消費決策行為中的仍然在發揮作用,但典型性顯然不如夏季。(2)政策法規。目前國家旅游養老相關政策法規不斷出臺新政策,越來越多的旅游養老者權益保護和政策優惠措施促進了該產業的發展。“十一五”期間,各地積極貫徹落實《關于加強老年人優待工作的意見》,31個省(區、市)相繼出臺了老年人優待政策措施。這些優待政策措施主要是對老年人看病掛號、就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文化館、紀念館等公益性文化場所,以及公園、旅游景點等,給予全免或半價的優待,使廣大老年人得到更多實惠。接待重慶旅游養老人群較多的云南、湖北、廣東等地打破享受優待政策對象的戶籍限制,使優待政策惠及到外埠老年人。其中,云南省在全國率先將老年人優待年齡從原來的70周歲降到60周歲,并增加了26項優待措施,實實在在地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質量。對重慶的旅游養老者來說,這些政策增加了旅游養老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為旅游養老需要在目的地停留很長一段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經濟開銷。(3)旅游養老發展程度也會影響旅游者的選擇。老年人思想較為保守,比較少有人會嘗試去一個剛起步的目的地,旅游養老目的地發展程度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4)旅游養老目的地的空間競爭。根據表1可知,重慶市旅游養老者夏天選擇的目的地很多,所以旅游養老目的地空間競很激烈,可替代的競爭很大,而冬天海南一枝獨秀,其具有較強競爭力。所以,空間往往對養老目的地有過濾作用,造成空間上的分流。
4.個人因素。旅游者選擇旅游養老往往與自己的健康狀況、文化水平、收入狀況、家庭情況、閑暇生活狀況、生活方式與消費觀念、對目的地的認識程度等個人因素有密切關系。(1)健康狀況。根據表2,26.5%旅游養老者是為了避暑避寒而逃離重慶市不利的氣候和生態環境,但僅僅6.1%的旅游養老者是出于自身身體不適而選擇有利于其身心發展的目的地,進行健康療養。由此可見,重慶市旅游養老者多數為健康老年人群,觀光游覽(占33.7%)和休閑度假(占28.6%)為其主要旅游動機。(2)文化水平。文化水平高的老年人群對事物的認識更為全面和客觀,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更為廣泛,這些人群更易認識和了解旅游養老這一新興的旅游形式,也更易于出游。此次調查顯示:重慶旅游養老者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老年人占了77%,而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思想觀念比較開明,愿意把錢花在精神享受上,更有外出旅游的欲望。(3)收入狀況。旅游養老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收入高的人群更易于出游。根據調查可知,重慶市老年人有較高的經濟收入,約65%的老年人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月收入在2000元的老年人占調查人數的46.8%,而低于1000元的僅占調查人數的9.7%。旅游養老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所以收入較高的老年人群更易于出游。(4)家庭狀況。空巢老人和獨身老年易出行,而滿巢家庭可能由于子女的家務或者第三代等原因出游可能性要小些。根據此次調查可知,重慶市旅游養老者55.6%屬于空巢家庭,相對滿巢家庭或其他家庭而言,其更易于出游。(5)閑暇生活狀況。老年人大多退休在家,閑暇時間充足,活動時間相對比較自由。根據此次訪談得知:重慶老年人在閑暇時間活動比較單一,看電視、做家務、照顧第三代、聊天、散步是大多數老年人退休后主要的生活內容。作為時間上的“富翁”群體,老年人迫切需要一個空氣清新、生態較好的地方去釋放心情,體驗生活,享受天倫之樂。而旅游養老活動是其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過后的一種更高層次的休閑活動,滿足了老年人與人交流的精神需求,豐富了老年的文化生活,旅游養老是老年人在平時閑暇生活基礎上的在目的地的深化和繼續。(6)年齡與生命周期變化。主要是指老年人遷移隨著年齡和生命不同階段的轉換,而出現不同的遷移模式和階段。旅游養老多為退休前后,一般為60歲左右被旅游環境以及資源所吸引的遷移行為。如表3所示,重慶市旅游養老者中,55~59歲老人占3.8%,60~69歲老人占36.6%,70~79歲老人占48.1%,80歲以上占11.5%,由此可以看出,在被調查者中60~69歲、70~79歲老人為最多,由此可以看在旅游養老者中低年齡范圍在60歲至79歲之間的老人最為活躍,容易發生旅游養老遷移行為。(7)生活方式與消費觀念。旅游者本身的消費觀念直接影響旅游養老產品的選擇和購買,而這與旅游者的年齡、文化水平、收入和職業又是密切相關的。由前面分析可知,從文化水平來看,重慶市進行旅游養老的旅游者學歷層次較高,絕大多數是高中以上的學歷;從收入上來看,65%的旅游者月平均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反映出旅游養老是花費較高的一種旅游形式;根據問卷調查,旅游養老者主要集中在四大職業人群中:公務員(34.2%)、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34.2%)、教育工作者(10.5%)、以及專業人士或者技術人員(10.5%),相對來講,旅游者從事的都是收入較高的行業。(8)對目的地的認識程度。由于旅游者的學歷、經歷等,對目的地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差異,認識程度高的旅游者,如果目的地條件優越,則易于出游,反之亦然。青城后山位于世界文化遺產、道教發源地青城山之后,距成都70公里,是以水秀、林幽、山雄、石怪為奇觀的風景區。由于青城后山良好的生態資源,加上青城后山作為旅游養老目的地處在近郊被重慶市民所熟悉,成群結隊前來消夏避暑、度假休閑、療養保健形成了到近郊農村養老的獨特風景——“養老部落”。“到青城山洗肺,到農家園養胃”是重慶市老人們共同的熱門話題,也成為老人養老的一種時尚。
重慶市旅游養老的遷移是由一系列內部原因以及外部原因引起的。旅游養老者的根本是為目的地資源與環境所吸引,旅游養老者的健康狀況尚可、文化水平較高、收入狀況較好、能夠接受旅游養老的生活方式與消費觀念、對目的地比較了解等個人因素是旅游養老遷移的內部原因;良好的目的地社會條件、客源地環境的惡化以及積極的旅游養老的政策法規保障措施等被視為旅游養老遷移的外部原因。
(二)旅游養老返遷的因素分析
由于旅游是一個密閉的過程,必然涉及到旅游者的返遷問題,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從遷入地推力因素來看,返遷可能是由于氣候和環境的變化使旅游者很難感到舒適了,也有可能是當地的服務、設施設備或者當地居民態度等讓旅游者難以容忍造成的。顯然大多數返遷主要是由于氣候的變化造成的。例如重慶前往海南的旅游養老者,一般會在12月至次年3月前往后返回,主要由于海南在此期間是秋去春來的季節,也是海南氣候最宜人的時候,3月過后將會迎來海南的雨熱季節,對旅游者的出行造成極大不便,重慶市旅游養老者會選擇返回。
2.從遷出拉力因素來看,返遷可能與環境和氣候等變得比較適宜或者能夠接受有關。就重慶市避暑旅游養老者,一般會在8月底9月初返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重慶市在9月份以后氣溫逐漸下降,氣候不再炎熱。
3.從中間阻礙因素來看,國家的異地養老政策不到位是導致返遷的重要因素。當前異地養老政策問題主要表現為保障與優惠措施、異地就醫報銷等難以落實,制約著老年群體長期異地養老,而更多是進行旅游養老。2010年10月28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獲得通過《社會保險法》草案中明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逐步實行全國統籌。僅規定個人跨地區就業的,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個人退休時,基本養老金由各繳費地分段計算、退休地統一支付。目前還沒有針對老年人異地養老過程中的異地就醫報銷等相關政策,因此會相應地給異地旅游養老者就醫造成困難,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旅游養老者的消費行為。
4.影響旅游者返遷最主要的是個人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與旅游養老者的異地養老觀念有關,北京異地養老調查的結果顯示:只有21.3%的老年人表示愿意異地長期養老(馬全祥,2006)。另外旅游養老者在原住地的一系列個人事務也是促成其返遷的重要個人因素。比如每年8月底9月初,由于孫輩開學需要報名、接送和平時照看,促使2/3以上的有孫輩的旅游養老者返遷回客源地。
四、重慶市旅游養老者的遷移量分析
根據李的理論,就以下幾個方面對重慶市旅游養老的遷移量做如下分析:
首先,旅游養老者遷移的流量隨各個地方之間差異的程度而變化。這里的差異程度主要體現在氣候、自然環境以及旅游資源等方面,地區間的差異程度越大則遷移流量越大。
其次,根據訪談,旅游養老遷移的流量與遷出地和遷入地人群之間的差異沒有明確的關系。
第三,旅游養老遷移的數量與克服中間障礙的難易有關。這里的中間障礙主要包括:距離、遷移成本、政策法規、旅游養老發展程度以及空間競爭等,從前面的論述可以看出,距離大、遷移成本高、政策法規不到位、旅游養老發展程度不高以及空間競爭大等都會抑制目的地旅游養老的遷移量。
第四,旅游養老遷移的流量隨經濟情況的變動而變動。目前國家經濟發展迅速,老年人口收入的增長速度加快,老年人消費潛力巨大,重慶市旅游養老遷移的流量在逐年擴大。
第五,除非有某種特殊限制,旅游養老的遷移流和遷移率會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大。原因在于隨著旅游養老的發展,吸引旅游者的拉力和推力因素逐漸增強,個人由于了解而消除觀念誤區,中間障礙也會逐步會減小,從而使遷移量增加,遷移率提高。這預示了重慶旅游養老客源地和相關目的地的良好的發展前景。
五、重慶市旅游養老者的遷移方向分析
旅游養老遷移有其特定的方向,尤其是在夏季和冬季表現得非常典型。由于重慶市夏天氣候炎熱,旅游養老夏季基本是避暑療養,通常前往避暑勝地(如貴州桐梓和云南昆明等)或周邊涼爽的小氣候地區(如黃水和青城山等);重慶冬季日照不足,天氣陰冷,旅游養老冬季基本是避寒療養,前往海南、云南等居多;而在重慶較為宜居的春秋兩季,其旅游養老遷移往往是由于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個人探親或治療疾病等原因發生遷移,其遷移方向多為周邊地區、大城市或風景名勝區,但典型性不強(詳見表1)。
六、重慶市旅游養老遷移者的特征分析
根據以上分析,旅游養老者多為收入和學歷較高,中低齡老人為主,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夫妻單獨居住的空巢老年人;同時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思想觀念比較開放,愿意把錢花在精神享受上,更愿意參與旅游養老,其大部分更愿意在夏天選擇在西南地區進行旅游養老,旅游養老者職業主要集中于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教育工作者以及專業人士或者技術人員等較高收入行業。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2YJCZH311);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2014YBSH045);國家旅游局“萬名旅游英才計劃”研究型英才培養項目(WMYC20151127);國家旅游局“萬名旅游英才計劃” 創新創業型英才培養項目(WMYC20152071);重慶師范大學基金項目資助(10XWQ09);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510637015);重慶市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610637079)。]
參考文獻:
[1] 重慶黨建門戶——七一網.重慶成立全國首個老干部事業發展協會[EB/OL].http://old.12371.gov.cn/c572.aspx,2011.9.30/2013.11.23
[2] 彭勛.人口遷移與社會發展——人口遷移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
[3] 楊釗.旅游移民研究體系分析及九華山旅游勞工轉移與移民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05
[4] Everett S.Lee.A Theory of Migration [J]. Demography,1966(1)
[5]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重慶年鑒2010[M].重慶年鑒社,2010
[6]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31個省(區、市)相繼出臺了老年人優待政策措施[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3/01/content_1814014.htm,2011.3.1/2011.5.10
[7] 時代周報.社保法出臺意在全國統籌養老醫保“異地漫游” [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01104/n277133950.shtml,2010.11.4/2011.5.10
[8] 馬全祥.1/3老人愿意嘗試外地居住[N].北京社會報,2006.3.1
(作者單位:周剛,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 重慶 401331;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重慶 400030;曹威,四川省南部縣旅游局 四川南充 637300;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0;李運娥,章天園,趙悅,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 重慶 401331)
(作者簡介:周剛,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講師,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近期研究方向為旅游養老、旅游營銷;曹威,四川省南部縣旅游局科員,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近期研究方向為旅游養老、馬克思主義學說與當代社會發展。)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