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
最近老梁在山西衛視講了一期關于武術的節目,語言犀利令人深思,一些觀點十分精準,確實入木三分,無情地揭示了當代散打與傳統武術發展的現狀,但是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甚至本末倒置的觀點。筆者抱著對武術的熱情與多年對武術淺薄的認識,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老梁原名梁宏達,1972年2月20日出生在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畢業于黑龍江大學新聞專業,中國媒體評論人、出版人。1992年,在黑龍江大學新聞專業畢業后做記者。1998年南下北京,擔任《當代體育》、《環球體育》、《乒乓世界》、《灌籃>等雜志主編、總策劃。2005年,擔任中國教育電視臺《第一觀察》主持人。2008年12月6日,中國之聲正式開播《老梁說天下》、《體育評書》節目。2013年,主持浙江衛視《老梁刨楚漢》。長期以來,老梁以其伶俐的口齒,獨到的見解,使他錄制播出的節目深受廣大受眾的喜愛與贊揚。梁宏達是一位“全能型”媒體評論人,他博聞強記、通曉古今的評論解說成為不少觀眾喜愛他的理由。由于廣博的知識和高超的口才,梁宏達成為各種選秀節目的“嘉賓專業戶”。老梁涉獵廣泛,也曾做過幾年武術雜志編輯,對武術的狀況也有一定認識。
所以老梁可以理直氣壯地在節目中說:“功夫是一張中國名牌,在影視的推波助瀾下武術風靡世界。”“玄幻的影視武打讓不開眼的中國人認為武術天下第一。”“中國散打不是搏擊術,它是以得分取勝為目的,失去了搏擊的意義。”“武術與散打是兩回事,散打是拳擊加腿貼身摔,與傳統武術關系不大。散打與國外搏擊術規則不一致,在國內打散打贏,在國外打外國搏擊術難以贏,散打選手與國外選手比體力差、抗擊打能力弱、拳頭力量小。多次交流贏少輸多。”“散打選手在國外搏擊場上沒地位,但在國內稱雄稱霸,打得傳統武術不堪一擊。”“目前的傳統武術習練者只動嘴不動手,不跟國內散打較勁,而在國外挑戰泰森、翟利菲爾德。”……這些觀點證明老梁還是對武術有一定的了解的,能看出他做武術編輯的影子。老梁提出的問題真實不虛,“拳拳到肉”,將當今武術唯一的遮羞布撕得稀爛,打得那些喜歡夸大其詞、欺世盜名的自以為是之徒滿地找牙,讓那些指鹿為馬、自欺欺人之輩無地自容。武術界就缺這樣剛正不阿、敢說實話的人。
非常遺憾的是,梁宏達畢竟不是武術人,對武術的理解并不透徹。他用敏銳的眼光看到了中國武術的瑕疵,卻看不到武術的實質,所以也出現了前后矛盾,蟬翼為重、千鉤為輕的論述效果。這也在情理之中,因為人家本身就不是武林中人。
老梁在節目開始大肆推崇功夫之王李小龍的實戰水平,還說“功夫”是一張中國名牌,讓大家聽得熱血沸騰,心里都為中國武術在海外揚眉吐氣而自豪,但他話鋒一轉又將武術砸得一文不值,這種前后巨大的反差不但使其不能自圓其說,也讓觀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在說到武術精髓是“養生”時,他的話更不能讓人心服。原話:“武術真正超越搏擊術的是養生,健身是中國武術精髓。真正的搏擊術實際意義已經降低了,為什么我們不能開發武術的養生呢?把這方面的東西提高了,中國武術就有璀璨的東西在國外立得住。一味地強調中國武術技擊,在實戰中也找不到合理的依據,還容易把中國人面子弄沒了!”這種本末倒置的觀點是極其錯誤的!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古以來各種健身養生的運動不勝枚舉。如唐代盛行的馬球。馬球是唐代非常盛行的運動項目,《資治通鑒>卷〇九記載:“上(中宗)好擊球,由此風俗相尚。”到了晚唐此風仍盛,以至馬球器具都很值錢,如杜光庭《錄異記》記述蘇校書好酒,善制球杖,每有所闕,便“以球杖換金錢”。在當時的皇宮中,打球也是宮女們的主要娛樂活動。同時,隨著女子馬球的盛行,一種體型較小,跑得較慢的騎驢打球形式——驢鞠,也在婦女當中應運而生,并成為唐代獨具特色的一項女子體育運動。再如宋代流行的蹴鞠。大詩人陸游的《晚春感事》就是描寫古人蹴鞠比賽的場景:“少年騎馬入成陽,鶻似身輕蝶似狂;蹴鞠場邊萬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風光流轉渾如昨,志氣低摧只自傷。日永東齋淡無事,閉門掃地獨焚香。”還有傳統冰嬉,其實就是滑雪運動,早在隋唐時期就已被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所喜愛了。當時,居住在東北的女真族中,曾出現過一種用于馳行的“竹馬”,這種“竹馬”在冰上滑行速度快,也很省力。角抵也是中國古代體育項目,表現為競技類活動形式,屬于徒手搏斗的范圍,是人類最初的自衛手段的發展和提高。據古文獻記載,角抵最早始于古冀州的“蚩尤戲”,流行于我國古代北方,是為了紀念與黃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秋千的歷史很久遠,可以追溯到遠古的上古時代,相傳是春秋時齊桓公自北方山戎引入,另一說為漢武帝時宮中之戲,作千秋,為祝壽之辭,后倒讀為秋千。南唐馮延巳的《鵲踏枝》詞就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入秋千去。”
像這樣的健身運動還有許多,古人的智慧超乎我們想象: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發明了專門用于養生的“五禽戲”;我國古老的導引術中,“八段錦”是流傳最廣的一種。依據現有文獻,八段錦之名最早出現在南宋洪邁撰寫的《夷堅乙志》中。養生的功法也不少,儒、釋、道都各自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千姿百態,各有千秋。
既然中國古代有這么多健身養生的運動,古人為什么還要多此一舉地在健身運動中加上一個“武術”呢?這就首先要知道武術是什么。戚繼光告訴我們:“凡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是你來當兵,防身立功,殺賊救命,本身上貼骨的勾當爾。武藝高,決殺了賊,賊如何又會殺你?你武藝不如他,也決殺了你。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呆子。”武術的實質就是技擊,是為了保家護命。如果只是為了健身沒有必要選擇武術。
顯然武術的出現不是為了健身養生。健身養生是武術的一個小功能,就像樹木可以制造家具美化環境一樣,樹木最大的貢獻是給人們提供賴以生存的氧氣,而不是它的輔助功能。樹木的精髓是吸納二氧化碳,制造氧氣。武術的精髓就是技擊,離開技擊的武術就是操,就是舞,也就是健身養生了!所以我們不能適應社會去主求次。武術的發展我同意老梁說的一句話——“不能胡吹”,但也不能一刀切全盤否定,應客觀科學地看武術。老梁指出了當今武術的軟肋,卻沒有說出武術衰落的原因和如何更好地發揚武術。武術自從熱兵器問世以后一直在走向低谷,在傳承上確實出現了斷層,但好的東西依然還有。
關于老梁說“民間高手再強也架不住科學的訓練,不相信現代人打不過老祖宗”,這一說法也不能讓人心悅誠服。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大量的文學作品中找到佐證。科學的訓練離不開好的營養,先說古人高手的飲食。古代人也許研究分析事物沒有現代人透徹明白,這與當時的科技落后有關,但古人的聰明才智只在我們之上,不在我們之下。([編者按]此處邏輯不明,科技落后為何才智還在我們之上,這個定論是如何下的?說明科學導致落后?)今人學習的知識有哪一樣不是來自古圣先賢呢?他們用許多經驗來彌補對事物淺薄的認知。([編者按]技術的落后,本質上就是知識水平的低下,我們當代賴以生存的知識絕大多數并不來自古代所謂圣賢,但我們的平均壽命、生活質量都遠高于古人。)如飯量與力量的關系,就是說古人認為飯量大力量自然大。戰國時期的趙王派使臣請老將廉頗出山,廉頗也以飯量彰顯自己的力量。《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再如《水滸傳》描寫武松的驚人飯量:武松問有什么飽肚子的菜,酒家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吃。”酒家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端上來。“三碗不過岡”,這是普通客人的酒量。“吃了三碗的,便醉了”。武松笑道:“我卻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我們現在雖然無法知道武松到底能吃多少肉,喝多少酒,但至少能明白其飯量驚人,無人能敵!古人雖然不懂現代的高科技,但卻知道人消耗多少體能,就應補回來多少能量,所以武術高手必然飯量驚人。光吃不運動身體受不了,光鍛煉飲食跟不上更不行。中國老祖先早就明白陰陽互補的道理,老梁說練泰拳的只能活四五十歲是對的,他們就不懂循序漸進陰陽互補的道理。人身體損耗了,一定要通過其他方法補回來才對,不然的話就失去平衡損壞身體。現代人的狂妄自大是繼承傳統文化最大的障礙,就如杜甫《戲為六絕句》里描述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
下來我們再說說古人與今人技擊水平誰劣誰優。從科學的發展方向來說,科學的進步將會越來越解放人的勞動力,科技最終要完全代替人類的體力勞動,我們的四肢就會退化。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古人的體能就會比我們好得多。因為古人是靠體能生活的,沒有體能就無法生存,他們基本上將生活與鍛煉融為一體。所以我們常聽見子路打虎、霸王舉鼎、孟賁拽牛尾、夏育掰斷牛角的故事。武術的技擊也亦復如是。古代的技擊水平高是因為武術有用武之地,有生存環境。大部分的習武之人目的有三:報仇雪恨,拜將封侯,求仙問道。我們從史記文學作品中就能看到以此類為目的的習武之人。為報殺父之仇、奪妻之恨,苦練鐵砂掌、五毒手、鷹爪功者比比皆是,為人前顯貴聞雞起舞者也大有人在,為了長命百歲習武問道的人也層出不窮。自從熱兵器時代到來之后,武術隨著自身作用的降低逐漸走向衰落,到今天它的生存環境已不復存在,人們已無習武的動力,大部分的習武者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健身者,技擊實戰已成“動嘴不動手”的玄談。古人的技擊水平毋庸置疑,我相信一個謊言可以說一時,但絕不能說幾千年。武術中的確有不少糟粕,我們不能掩瑕藏疾,更不能全盤否定。
武術哪有古人能用現代人不能用的道理!歸根到底是我們放不下高傲的身價,不相信自己民族的東西,總戴著“外來和尚會念經”的有色眼鏡看問題。雖然武術處于低迷階段,然而武術的精華內容依然有。這個問題民國時期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在《中央國術館緣起》一文中講得很清楚:“我國技擊之術,發達本早,代有傳人。近年雖稍稍凌替,偶有能者,其方法途徑,別具神妙,與國學同有優異之點,故正名曰國術。”從這里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國術就是技擊,武術之所以稱為國術是因技擊的原因。張之江還告訴華夏子孫武術雖然已經衰落但偶爾還有高人,武術的種子永遠不會滅亡。
中國武術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真的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拿出一點就可以造福子孫了!空手道、跆拳道其內容簡單得讓中國武術界人士不屑一顧,實戰性也不比拳擊、泰拳好到哪去,也是敗多贏少。日本人與韓國人并不覺得自己的東西差,而且人家發展得就是比我們好。這一點值得深思!
(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