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梅花
摘要:《最后的晚餐》這幅壁畫作品是選用宗教作為創作題材,在耶穌神話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有關這一故事的繪畫作品也有很多。其中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副。而歷來對它的評價也最為豐富,本文將結合我所學習的西方經典藝術作品這門課程對《最后的晚餐》進行常規范式和專業范式賞析,突出這一作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關鍵詞:達芬奇;最后的晚餐;常規賞析;專業賞析;價值
一、藝術家——達芬奇(1452-1519)
達·芬奇出生于芬奇的托斯卡納小山鎮,阿爾諾河流過的山谷附近,當時這個地方是美第奇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的領地。達·芬奇的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法律公證員,因此十分富有。他的母親卡泰麗娜是農婦。達·芬奇是他們的私生子。達芬奇從小就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天賦,至于后來在各個領域他都做了探究和相應的貢獻。
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壇三杰”之一,他是杰出的畫家,數學家,醫藥家,工程師。在童年時就表現出了藝術的天賦和才能,后來到佛羅倫薩著名畫家維羅基奧工作室學畫,老師只允許他成天畫雞蛋,達芬奇經過刻苦的訓練終于悟出來了繪畫的真諦,很快展露出他的藝術天才。達芬奇在維羅基奧所畫的《基督受洗》一畫的前景上加畫了一個跪著的小天使,引起了老師的感嘆,從此老師放下畫筆從事了雕塑藝術。
達芬奇一生創作了很多作品,如《蒙娜麗莎》、《麗達與天鵝》、《圣母子與圣安娜》、《最后的晚餐》等。《最后的晚餐》是達芬奇一生中非常著名的杰作之一。比起達芬奇更早的時期,相近的題材作品在歐洲就出現過。作品中,耶穌頭上通常帶著光環,他的十二個門徒有些圍圓桌而坐,也有相簇成半圓形,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叛徒猶大被擱置在一旁。在數量如此眾多的同類題材中,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之所以脫穎而出絕不是偶然的,他和達芬奇的獨特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藝術功底是分不開的。
二、《最后的晚餐》的常規范式賞析
從常規范式出發賞析這幅作品就需要從宗教,歷史,文化,審美,法理等這些重要要素出發來研究賞析。
(一)宗教.地域.歷史要素
<<最后的晚餐>>這幅作品歷時兩年,這幅作品的取材是來源于圣經馬太福音第26章,耶穌在遭到羅馬兵逮捕的前夕,他和十二門徒共進最后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后,門徒們顯得困惑、騷動與不安,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的瞬間情景。
全盛時期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是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意大利在藝術方面人才濟濟,并且保有非常多羅馬,古希臘的文化典籍,其藝術文化興興向榮。這幅作品是達芬奇為意大利米蘭的圣瑪利亞修道院餐廳所做的壁畫,據說但還是達芬奇構思精心,很長時間不能完成這幅作品,于是修道院的一位管事就厭煩了,跑去向米蘭大公嘮叨。后來大公把管事的怨言告訴了達芬奇,達芬奇解釋說藝術家不是普通的工人,需要時間思考,特別是猶大的叛徒的面相最難尋找,達芬奇想或許可以拿管事的面相作為模特來創作猶大,此后管事的也就不再干涉了。據說猶大就是仿照管事的面相創作的。
(二)文化.審美.法理要素
這幅作品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產生的,這個時期是歐洲一些國家文化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文藝復興的原意是指:“在古典規范的影響下,藝術和文學的復興”。思想基礎是尊重人,以人為本的世界觀。這個時期很多社會發展因素的產生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形成,并且首先出現于歐洲的意大利國家。資本主義的形成環境也使得文藝復興的思潮的興起增加了可能性。這個時期的社會人民提倡自由,城市不斷發展,一些富有的社會群體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他們同時也追求著個人力量和價值,一些人多才多藝,具有冒險和創造精神而受到普遍的認同,因此此時的社會為文藝復興的發展帶來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和合適的環境。正是在這樣大的文化歷史背景下,才塑造出了達芬奇這樣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全才,同時也才會自由的創作出《最后的晚餐》這樣偉大的作品。
這幅作品表面上看就是耶穌和他的十二個信徒在一個長桌上共度晚餐的畫面,耶穌坐在最中間,其他信徒坐在他的兩邊。當耶穌對他的十二個門徒說有人背叛了他的時候,坐在耶穌右側(作品左邊第三位)的叛徒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后傾,一手里抓著出賣耶穌的酬金。在這幅畫上,達·芬奇是這樣來構思這一題材的,他對稱地設計了兩邊六個門徒的形體動作:
左邊一組是由巴多羅米奧、安德烈、小雅各三人組成。巴多羅米奧聽后站了起來,兩手扶著桌子,顯得情緒激動;安德烈不知所措的抬起雙手。中間的小雅各不由自主的將手放在別人的肩上,形成兩組間的聯系。右邊一組由馬太、達太和西門組成。三個人不敢相信耶穌說出的消息,競相討論這句話的真實性。中右一組是多馬、老雅各、腓力。他們分別在詢問耶穌是不是真的,到底是誰。中左一組的彼得、約翰和猶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畫上的主要角色。作品中的約翰心十指交叉的放在桌子邊緣,身體稍微先后,心中在暗自揣測出賣耶穌的人可能是誰,面帶憂傷。畫中最激動的是彼得,他站立起來,身體前傾,手中握刀,好像只要耶穌說是誰出賣了耶穌,他就要手刃叛徒于刀下。猶大面帶緊張和心中驚恐,側身以便觀察耶穌的表情和緊張的聽著耶穌可能說出出賣耶穌的人。這十三個人中,只有猶大的臉色是灰暗的。這幅作品人物神態各異,生動形象,整個畫面連續而又間斷,呈現了一個空間性的場景,通過平面和立體相結合,使得空間有了延生的視覺感受。
三、《最后的晚餐》的專業范式賞析
如果要真正的走進繪畫作品,就不僅僅只停留在常規范式的賞析,而是要用專業范式進行賞析。在此,本文將根據形式.結構.色彩,圖示,節奏韻律等要素專業范式來對作品做個較深入的賞析:
在形式上達·芬奇改變了文藝復興早期對這一題材的傳統處理方式,它不是讓耶穌和十二個門徒圍坐在一起,而是使作品的所以人物以現行呈現,直面觀眾,以基督為中心將畫面分割成左右兩側,每一側的人三人成組分成兩組,共四組人物。與過去大多數作品不同的是,達·芬奇的作品中并沒有將叛徒猶大單獨的放置在一邊,而是將猶大圍繞在其右側,畫中通過猶大的動作和表情來呈現叛徒的形象,這樣的表現形式使得觀眾聯想更加豐富,和留下諸多懸念。坐在正中央攤開雙手的耶穌將頭偏左邊一側,做出無奈而又平淡的表情。耶穌頭偏向其左側,顯示出耶穌好像已經知道出賣自己的叛徒是誰,使畫面變得變化節奏明確,更具有戲劇性。這幅作品耶穌的十二門徒,因為每個人的年齡、性格和身份各不相同,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顯示了不一樣的人物個性和心里作用。人物之間雖然三三成對,看似相互孤立,但是又以耶穌作為聯系的紐帶,使得人物相互呼應和彼此聯系,這是達·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寫方式。古代所謂“多樣統一”的美學原則,在達·芬奇的這幅畫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體現,這幅杰作的藝術成就也在于此。
四、結語
在空間與背景的創作上,達·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間,用立體透視法中的一點透視畫出畫面的深遠感,給人一種就像置身于一個房間看到耶穌和他的門徒正坐在那個房間里用餐的情景。他將人物和桌子畫于近前,利用背景上成延伸形式表現的間壁、窗子、天頂和背后墻上的各種裝飾,突出了畫面的立體感。作品利用點,線,面以及立體空間相結合的形式展現了畫面的生動和真實性。通過背后的兩扇窗投射進來的光線,使畫面明暗交替。所有人物都被畫在陽光中,顯得十分清晰,惟獨猶大的臉和一部分身體處在黑暗的陰影里。這種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在繪畫上是由達·芬奇開始的。
參考文獻:
[1]邵大箴.外國美術簡史:增訂本[M].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7.
[2]紫都, 張勇.文藝復興繪畫大師全傳.達·芬奇[M]. 遠方出版社, 2004.
[3]李長敏.列奧納多·達·芬奇[M].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