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要:頻繁出現于日本影視文化中的“結緣”,在日本的現實生活中也被高度重視。本文從日本人所重視“結緣”視角出發,研究此現象的文化基礎,以及此文化影響下日本整體環境所體現的調和感。
關鍵詞:結緣;神萬物有靈論;凹型文化
一、緣起
(一)“結緣”的契機
12月2日, 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于大陸影院上映,票房達5.76億,創造了日本在華票房新紀錄。該影片于11月9日在日本上映,獲得2016年度日本本土影片票房冠軍。同時也獲得第42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動畫片、第44屆動畫安妮獎最佳導演新海誠提名、最佳獨立動畫長片提名。
故事圍繞靈魂互換的兩個年輕人,雙方因來自不同時空,從而預知天災并逃出一劫。故事的緣起緣終皆因“結び”(后文詳解)。本文從“結び”著手,分析日本人眼中的“結緣”,對“結緣”重視的文化背景。
(二)“結緣”的定義
1.《大辭林》字典中對“結び”定義為:
“結びこと、結び目;人と人が交わりを持つこと;締めること。終わり;握り固めたご飯;文法で、係の語に呼応して文を終わらせる語形をいう。”
“連接、結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結、末尾;飯團子;語法中結語,結尾形。”
2.作品中“結緣”的釋義:
《你的名字》中,“結び”是以實物呈現——“合股繩”、“口嚼酒”、“河”、“黃昏”等,它們起著聯系人、神、物的作用。《你的名字》中的“結び”,取連接結扣之意。它們重在于事物通過“結緣”建立個體之間的聯系
(三)“結緣”的表現
1.《你的名字》中的表現:
(1)人與神結緣
“這口嚼酒代表著三葉的一半。”
口嚼酒:巫女三葉,祭獻口嚼酒給神靈,與神靈結緣。
(2)人與人結緣
“這合股繩是從誰那里得來的。”
合股繩:現實社會的滝,通過合股繩,與三葉結緣。
(3)人與物結緣
就那樣一直繞著線,不久人和線之間就會產生感情。
線:人與線之間,由感情結緣。
(4)物與物結緣
“跨過這條河,便是那個世界”
河:隱世與現世結緣。
故事發展由神社巫女而起,神社已有上千年歷史,千百年間巫女血脈相傳,守護神社。巫女通過“結び”媒介,同未來的人互換靈魂,提前獲知即將面臨的天災,進帶領整個村落逃離災難。緣起兩人靈魂互換;升華合股繩、口嚼酒“結緣”物記憶喚起;最終安落于原來你在這里的回首。故事經過“結び”的聯系,推進了情節起承轉結,獲得圓滿的結局。
2. “結緣”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
(1)桜花祭
四月十日 香川縣琴平町
櫻花祭:在此祭禮上,神官帽飾櫻花,巫女手持櫻花,跳大和舞和八乙女舞,以祈求秋季的豐收。
(2)祇園祭
七月一日—三十一日 京都府京都市
京都祗園祭是京都最盛大的祭禮。從十七日開始,戈山彩車開始游行,先行的彩車為刀山彩車。乘坐彩車的人,手持太鼓、鉦、笛子演奏祗園雜子,以祈求神庇佑。
……
日本祭禮是最典型的“結緣”。他們通過祭禮上的信物、儀式與神“結緣”,傳遞祈愿。
3.“結緣”的延伸發展
日本的“結緣”也體現在與萬物地聯系。
(1)“就算他能做出最好的料理,但要作為一升庵招牌味道的話,那只占8成。只有經由你的手端給客人,才是真正的一升庵味道。”
料理仙姬中,廚師雖能做出美味的料理,但堅守由老板娘俸菜給客人。廚師完成了一道菜,不論是廚師還是他人俸菜給客人,都是一樣的味道。但為什么他們固執老板娘親手俸菜?因為不論后廚前廳都是一升庵整體的一部分,每一個人參與其中,才算一升庵的料理精神。料理是一個載體,流程是一種形式,最重要的通過此“結緣”,實現精神傳承。
(2)“因為在招待它們,
招待?招待客人嗎?
不呀,招待豆子。
豆子?
它們好不容易從農田來到這里。”
《澄沙之味》中,主人公通過傾聽,建立與豆子的結緣,順應豆子的脾性,給予它們合適的溫度和時間,釀制有靈魂的紅豆餡。
日本人,特別是日本的匠人,強調匠心,強調與事物的感情“結緣”,順應事物的紋理,打磨出它最本質的特性。食材衣著、房屋外觀季節性都是在“結緣”的媒介中,求得人物與世界調和。
二、“結緣”的起因
(一)神靈起源悠久
“天祖大日靈尊治高天原,是為天照大神。”
“天尊即命群神,平定下土,乃使天孫降居葦原中國,而為之主。”
天照大神與天孫出自日本《古事記》的“高天原神話”和“天孫降臨神話”。據此記載,天照大神居天界天高原,由其子孫統治日本。《古事記》與《日本書紀》并稱日本第一國典。因此神造日本說和神統日本說被日本人普遍接受。
神存在人的精神世界。人無從抵達精神世界,與神取得聯系。人為了與神靈“結緣”,便衍生了各種形式的祭祀、舞蹈、歌謠,以傳遞愿望感激。人通過此類有實感的“結緣”形式,獲取安全感以及自我信服。
“結緣”體現:三神器
「三種の神器」とは天皇位に付隨する寶物の鏡·玉·剣を指し、記紀によれば、天祖が天孫に與えるもの。
天孫因持有三神器而佐證其天孫身份,以受之天命而統治日本。
(二)萬物有靈論
“不論人還是神,草木還是蟲蛇,都是平等的事物。日本神話所描繪的世界,表現的是自然與人一體性。同時表現了日本人所秉持的萬物皆寄予靈魂的思想。”
日本人信奉的萬物有靈論是日本人對“結緣”重視的另一個文化基點。人生活在一個萬物關聯的環境中,時刻與其他事物“結緣”,一旦這樣的“結緣”產生,獨立本體、媒介都處于復雜的關系網中,除了本體以外,人與有靈萬物只有通過“結緣”媒介才互相取得聯系,以順應各自的發展線路,和諧共存。
人與萬物的結緣是最客觀直接的結緣。結緣不僅僅局限于兩個事物的聯系,它的關系如同虬根交錯,不斷分枝延續,形成錯綜的“結緣”關系網。日本人以萬物有靈論是為基礎,在人與物取得兩兩“結緣”情況下,不忽視、不小覷,并對未知的“結緣”的預見和尊重。
(三)凹型文化
“較外向而言,屬內向;較攻擊而言,屬忍讓;較對立而言,屬融合;較原則而言,屬順應現世;較個人志向而言,屬維持團隊志向。是柔不是剛,總之,日本是一個接納的凹型文化民族。”
在“凹型文化”下,日本人強調與世間萬物的一體感。日本人通過“結緣”,掌握與萬物的聯系,順應事物的本質,從而實現與自然融合共存的局面。“結緣”是在“凹型文化”的文化環境中,實現整體環境和諧的重要媒介。
三、“結緣”與文化,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良性循環
日本文化環境重視“結緣”,重視人與神、人、物、整個自然界的“結緣”。人創造了文化,文化進一步指導人的行為,日本人文化又左右了他們對物處世的態度,最終兩兩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到達現有的和諧環境。人無法估計未來將與何人、何事、何物擁有何種“結緣”。日本人對“結緣”的重視,一部分來自于對神的敬仰;一部分來自于萬物有靈論;另一個重要的部分來自于“凹型文化”。
“結緣”是日本文化中的一個客觀現象。日本文化促進了日本人的對事對物的接納態度,而此態度促成調和的大環境。文化影響態度,態度創造文化,因為對神靈的信仰、信奉萬物有靈論、“凹型文化”的影響;所以促成了日本人對“結緣”的重視,而這種對事對物接納的態度,反過來促成了調和統一的文化,最終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日本對“結緣”的重視,是對古今文化的沿襲。反觀中國社會,便可以明確秦腔、昆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意義——每一個客觀傳統的實體,都是文化的載體。
參考文獻:
[1] 2010.「スーパー大辭林3.0」三省堂 [Z].
[2]芳賀日出男.「日本の祭り事典」株式會社,汐文社,2008.
[3]遠山淳,中村生雄,佐藤弘夫.「日本文化論キーワード」.2009.
[4]「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ー言語文化論講義」.
[5]林豊.「古事記·日本書紀を歩く」JTBパブリッシング.2008.
[6]德川光圀.《日本史記·一》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