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熙
【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城鎮化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本文以山西省朔州地區為個案,運用相關系數分析法,對朔州的金融和城鎮化建設的數據進行分析,來探討金融在城鎮化中的支持作用,并加以分析該地區金融支持城鎮化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朔州 城鎮化 金融支持
一、朔州地區城鎮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是基于煤炭資源成立的地級市,建市時間只有二十多年,城市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城鎮化水平在初期相對不高。近幾年來,朔州市強力推進“四化一體東部新區”建設,緊緊圍繞“兩大任務”戰略,突出“五大重點”,打造“五個基地”,提升“四率”水平,努力實現“一超”目標,城鎮化率提升較快。2005年朔州城鎮化率為42.0%,2010年為46.3%,2012年城鎮化率為50.02%,城鎮化水平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二、金融對城鎮化建設的貢獻分析
轄區近五年來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銀行信貸資金是各級財政資金投入的2.38倍,其市場份額從2008年的12.68%增加到2012年的17.93%,對城鎮化建設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使轄區城鎮化率從2008年的45.11%上升到2012年的50.05%。可以說,金融支持在城鎮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造血功能和調控作用。反過來由于城鎮化的加快,促進了區域較快發展,金融資金規模不斷擴大,全部貸款余額從2008年的143.7億增加到375億,增加了2.6倍。
從轄區城鎮化率(x)與銀行貸款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額度(y)變化計算出其相關系數為0.949 ;從轄區城鎮化率(x)與財政資金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額度(y)變化計算出其相關系數為0.110。可以看出,銀行信貸資金與城鎮化建設的關聯度更加密切,城鎮化率的提高離不開銀行信貸資金支持,銀行信貸資金在支持城鎮化方面的貢獻高于各級財政資金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持。朔州金融與城鎮化發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金融發展通過儲蓄向投資轉化,提高了資本配置效率、優化金融市場結構等促進朔州城鎮化的發展;而朔州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過生產要素聚集,擴大市場規模,促使市場主導型資本形成機制的建立,進而促進朔州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
三、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城鎮化進程中金融資源配置呈現自發性失衡
一方面,金融資源配置向中心城區過度集中,對農村小集鎮建設和重點集鎮、中心集鎮發展的扶持相對不足。朔州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和人均貸款余額均低于全市水平,縣域金融資源外流現象明顯。特別是,一些貧困邊遠地區甚至尚無任何金融機構提供最基本的存款服務。另一方面,從朔州自身來看,與發達地區乃至省內一些市州相比,吸引金融資源就地轉化、支持城鎮化建設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城鎮化進程中金融供給未適應需求結構的演變
作為城鎮化發展的主體,農村居民的金融需求隨著自身收入總量和結構的變化而變化,而朔州金融體系未能緊緊適應這一演變過程。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主體逐漸向土地和資本收入轉型,而朔州當前金融供給的主體仍然以傳統的銀行業機構為主,融資方式也基本上僅依靠傳統的信貸模式,農村城鎮化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金融需求很難真正得到支持和滿足。
(三)城鎮化進程中風險管理型機構發展緩慢
在當前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區為特征的城鄉一體化階段,城鎮化的內涵更加豐富,不僅包括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同時也包括向縣域小城鎮的轉移以及農村社區向城市型社區的轉變,因此,振興農村經濟、夯實產業基礎對城鎮化發展的意義十分重要。而農村經濟具有高風險的基本特征,不僅需要金融為其提供發展資金,也需要金融發揮其分散風險的功能。就朔州情況看,農村保險發展相對滯后,各類自然災害、農產品價格的周期性波動對產業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沖擊較大;同時,越來越多“被城鎮化”的農村居民也面臨人身、財產、工傷、醫療、生育、失業、養老等各方面問題,城鎮化進程中的系統性風險缺乏化解機制。
四、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一)完善信貸服務體系
應促進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改革,提高其產品服務質量和經營水平,完善機構網點布局,同時,應重視新型金融機構的設立,如建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機構等,以促進金融機構的多元化和完整化。
(二)探索發展兼具金融和非金融服務的多功能組織
現實中一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已對成員提供了內部融資服務,即當成員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時,可直接向合作組織申請調劑,并按銀行同期同檔利率計付資金占用費。這類多功能組織為成員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也增強了自身的生存發展能力。因此,在構建農村城鎮化的信貸服務體系中,可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金融功能拓展納入統籌考慮。
(三)推動金融保險的完善
農村保險對平抑農業生產風險、提高防災防損能力、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通過利用農信社、郵電所、農技站、獸醫站、衛生所等機構服務網點,強化農網綜合服務功能,完善農村保險服務體系,擴大農村保險的覆蓋面。同時,根據城鎮化進程中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要,不斷提高工程保險承保規模,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保險機構可結合農村轉移人口的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務配套改革,積極推出保障適度、保費低廉、手續簡便的小額保險產品,解決進城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推動農民身份向市民轉變。
參考文獻:
[1]丁武民.鄉村發展過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M].中國海洋大學,2010.
[2]鞏志玲.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3]鄭長德.中國的金融中介發展與城鎮化關系的實證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07.
[4]白鶴祥.城市化與三農問題研究(上)——基于金融支持農村城鎮化視角[J].廣西金融研究,2007.
[5]欠發達地區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區域金融研究,2011.
[6] 黃勇.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效應分析[J].經濟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