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銘
【摘要】農村信用合作社從建立到現在在我國度過了蓬勃而又曲折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國的農村信用合作社規模龐大,是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的重要參與者。但是隨著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規模不斷擴大,其所存在的問題也漸漸凸顯出來,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關鍵詞】農村信用合作社 合作社
產權關系問題。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社員以農民為主。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大部分農民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運行模式以及管理模式了解不夠,也不會主動去關注金融方面的新聞以及動向。對于很多文化水平較低的社員來說自己能獲得多少利益是最直觀也是最讓他們關心的。其中還有大部分的農民甚至不知道自己作為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社員所享有的權利,導致社員的產權一直無法明確。可以說農村合作信用社在產權結構方面的問題逐漸成為了扼制其發展的關鍵所在。
管理體制不完善。時代在變遷,而農村信用合作社目前的法人治理結構明顯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無法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這對于其盈利而言是極其不利的。而農村信用合作社在目前也依舊沒有建立起決策,執行,監督三方面的相互制衡的機制,激勵措施和約束措施也不夠完善,同時每個雇員的分工也不是很明確。從自身方面來說,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社員中農民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與此同時大部分農民對于金融知識的了解實在匱乏,無法成為農村信用合作社未來發展的真正領導者。而從監管方面來說,農村信用合作社的集權相對來說較為嚴重,這也是缺乏相互制衡機制的一個重要表現。所以管理體制方面的問題也是其發展所避不開的一個話題。
歷史包袱沉重。為了使農村信用合作社厘清在產權關系方面的問題,對于試點地區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中央銀行通過發行相應的專項央行票據來置換它的不良資產,并以此為基礎來緩解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多年虧損情況。而政府還對其減免了相應的稅收來減輕它的包袱。大量的國家政策以及央行手段對于改善農村信用合作社資產質量和提高其盈利水平起到了不錯的效果。但是這樣的措施相對于農村信用合作社這么多年來的問題而言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依舊存在,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資產風險也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從農村信用合作社在之前多年的基礎不穩固導致的歷史遺留問題上看,它的發展前景依舊不容樂觀。
貸款方式不合理。我國作為一個農業人口逾九億的國度,發展農村經濟是整個國家發展的關鍵所在。目前我國的市場環境下大部分農民解決資金困難問題還是以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為主的。但是為了規避相應風險也考慮到大部分農民的償債能力,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貸款一般以小額貸款為主。且相對大城市大企業的貸款成本而言,農民以及農民企業向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的貸款成本相對更高。除此之外,很多地方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依舊存在著“借新還舊”的貸款方式,這種貸款方式是所有不良貸款中占比最高的,且不易發覺,存在著很大的風險。發生風險的情況首先可能是貸款方的資金實力不足,不符合放款條件,貸款到期后可能就會存在無法償還本息的情況。另外一種可能就是貸款客戶缺乏自愿還款的意識,客戶的契約精神差,這些貸款到期后對于農村信用合作社而言更是非常難處理的情況。
無論是產權關系問題,管理體質法人結構問題,歷史問題還是其他問題,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成了當務之急。近年來,政府開始著重推進全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制。首先,農村信用社改制可以讓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發展道路更加清晰。第二,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制是完善農村信用合作社管理制度的有效方法之一。第三,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是其明晰產權的必要步驟。最后,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制可以使其拋開沉重的歷史包袱,可以更好地適應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的多元化競爭,也為我國更好地建設新農村添磚加瓦。
而目前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制方向主要是從農村信用社或者農村信用社聯社改制為農村合作銀行和農商銀行。其中農村合作銀行主要以農村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聯社為基礎改制。農村合作銀行經營模式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是基本類似的。從某些方面來說可以看做是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由于規模的不斷增大所以需要從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農村合作銀行來滿足該區域的金融需求。但是這樣的改制也是國家對農村區域金融的創新,可以說農村合作銀行是股份制和合作制有機結合的創新型產權制度。這樣的產權制度改革能夠更好的整合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規模。但是農村合作銀行也只是農村信用社改制的一個過渡階段,最終農村合作銀行也是要全部改建成農商銀行的。
而農商銀行雖然和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及農村合作銀行一樣也是區域性的地方性金融機構。但是農商銀行是股份制的,不再具有之前的合作性質。設立農商銀行的目的就是全面取消合作銀行以及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資格股,開始構建農村信用合作省聯社與基層法人社之間的新型關系。設立農商銀行可以說是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全面以及最終改制。相比農村信用合作社而言,農商銀行業務種類更多更規范,功能性更強,資本規模更大,抵御風險能力更強,運營模式也更加優良。農商銀行可以說是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