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靜
摘要:《未選擇的路》是美國自然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最為人熟知的詩篇之一,該詩通過描寫在面對林中岔道的糾結選擇,來象征人生中對未來道路的選擇。本文將基于文體學對《未選擇的路》進行前景化分析,使讀者能更好欣賞該詩。
關鍵詞:前景化;《未選擇的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詩人之一,他善于用簡潔質樸的語言和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利用傳統的詩歌形式來表達深刻的哲理。蘇新連(2009:119)認為弗羅斯特的詩歌具有一種欺騙性的“簡單”,而在“簡單”的表象之下蘊含著對現代生活更深邃的思考。本文將對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進行前景化的分析,為讀者能提供新的理解視角。
一、 前景化理論
“前景化”(foregrounding)一詞最先用于繪畫,意為讓需要突出刻畫的人或物處于畫面突出的位置即前景,其他的人或物則構成背景(background)。后來被應于文學語言的分析,最早出現在布拉格學派穆卡洛夫斯基的著名論文《標準語言與詩歌語言》中(鄧仁華,1999:119),他認為詩歌語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突出”。突出與自動化(automatization)相對,自動化把語言使用系統化,突出意味著對語言系統的違背。(吳顯友,2002:89)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對語言系統規則的違背,打破語言系統的自動化,從而實現前景化,將讀者的注意力更好地吸引到所要表達的主題上。語言可看作是必須遵守的一套規則,而‘突出是違反這套規則,是出于藝術目的的偏離。
二、 對《未選擇的路》的前景化分析
文體分析一般是在語音、書寫、詞匯、語法、篇章結構等層面進行,重點是分析那些具有文體意義和美學藝術價值的語言特征,從那些被“前景化”的語言特征入手去挖掘作者的審美意圖和語用效果。在《未選擇的路》一詩中,詩人以秋日樹林為背景,面對林中岔路不知道該選擇哪條。該詩雖簡單易懂,卻深藏人生哲理。下文將對該詩進行具體文體分析。
(一)語音層面
弗羅斯特強調詩歌創作中聲音和意義的和諧統一。他的詩歌遵循傳統的詩歌形式,語音層面上使用常見的頭韻、尾韻等。該詩共二十小句,分成五行四節詩,尾韻為abaab,cdccd,efeef,ghggh。以第一節詩為例,1、3、4行的最后一個詞都有[u:]這個音,讀起來有拉長延伸之感,將詩人在面對岔路時的無奈糾結表現地淋漓盡致。第二節詩中第三行,was、wanted、wear押[w]韻,第四行中though、that、the、there這四個詞都有[?]的首音押頭韻,整句詩形成波浪起伏的韻律感,增加了詩的美感和音律美。
(二)詞匯層面
詩歌中詞語的使用會凸顯作者的寫作風格。整首詩用詞簡單通俗易懂,只‘and這個詞出現了八次,第一節詩中二、三、四行首個詞都使用了‘and,連續重復使用同一詞將作者的心理和動作活動表現得真實自然,營造出動態畫面感。該詩中‘I也出現八次,以第一人稱敘述了整個故事,增加真實性。第三節詩中第四行‘way兩次重復出現,詞意簡單卻寓意深刻,以此路言彼路,將現實的林中道路與想象的人生之路聯系起來。該詩中直接使用‘roads一詞兩次,其余涉及到路的均以‘one、‘the other、‘the first來代替,避免了重復并給讀者一種朦朧感。
(三) 句法層面
該詩在句長方面沒有特別之處,第一行跟最后一行,形式相似但又有不同,形成首尾呼應,敘事完整,加深了整首詩的主題:人生旅途中充滿了選擇,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軌跡。第三節詩中,將‘both語序調動前移,使詩句抑揚頓挫,且強調出兩條路表面上無太大差異,所以難以抉擇;‘Oh和整句詩組成一個簡單感嘆句,蘊含了深深的遺憾情緒。第四節詩中時態發生突然改變,‘shall的出現,一改全詩都用過去時態講述林中岔路經歷,將過去和現在兩個時空交換,形成時間錯亂之感,‘ages and ages把時間拉長,刻畫出多年之后回首往事時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四)語意層面
該詩主要通過象征修辭手法完成了詩的主題表達。詩中“兩條小路”象征了人生之路,對林中小路的選擇象征了對人生之路的選擇,而不同道路意味著不同的人生。所以詩中充滿了對道路選擇的糾結猶豫,看似相同的兩條道路,其實卻會朝向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旦做了決定,再無可能重新來過。
三、結語
本文從前景化視角分析了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具體從語音、詞匯、句法、語義這四個方面出發,揭示了詩歌的主題意義。本詩講述了旅途的選擇,來暗示人生道路的選擇。主題明了,語言質樸簡單但蘊含深意哲理。人生中總會遇到選擇,一旦做出了選擇,即使懷有遺憾和懷疑,即使道路艱難孤獨,那也要堅持走下去。
參考文獻:
[1] 蘇新連. 意義的不確定性與多重闡釋的可能——讀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02).
[2] 鄧仁華. “前景化”概念的演變及其對文學文本解析的功用[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1(12).
[3] 吳顯友. 前景化與文體分析[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