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平
摘要:語言并不是靜止的,從歷時態的角度看,它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影響語言發展的原因很多,通感只是外部原因中的一個,但是作為一種生理和心理現象,修辭和認知手段,它對語言發展的作用不容小覷,所以值得對通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本文以中俄語料為基礎,闡述通感在漢英俄中的定義和產生共因探討了通感的泛時性特征。
關鍵詞:通感 ;定義;共因
索緒爾被譽為“現代語言學之父”,在濃縮了其主要思想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有兩條重要的分叉路之說。第一條分叉路是對語言學的研究對象的確定,即對語言和言語要有所選擇。第二條分叉路則是對共時態和歷時態的選擇。在第一條叉路點上,索緒爾確定了研究對象為語言,第二條分岔路,則選擇了共時態作為研究的主體。對此索緒爾用下棋比擬語言的運行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下棋前規則就已經存在,而且在下每一步棋之后還是繼續存在。如同語言也要遵循符號學永恒的原則。下棋過程中,是從一個平衡過渡到另一個平衡,用術語來說,就是從一個共時態過渡到另一個共時態,這種過渡只需一個棋子的移動,同樣語言里受變化影響的也只是一些孤立因素。下棋的全局走法就是歷時態。在他的另一個比擬中提到,把一棵樹木切斷,從橫面切斷所看到的就是共時態,縱面切斷看到的就是歷時態。我們不否認共時態的重要性,但是歷時態作為另外一種研究方法和角度同樣不容忽視。共時態和歷時態是一對矛盾體,它們的關系是對立又統一的,因為語言不是完全靜止的,而是發展著的社會現象。之所以會不斷發展有很多原因,除了語言內部新舊成分間的矛盾、系統可能性于習慣約定性之間的矛盾等 作為外因的通感對語言的發展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通感的定義
關于通感,西方學術界開始系統的理論研究相對較早,把它稱之為Synaesthesia。根據《Webster's Dictionary》上的記載,Synaesthesia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是把“together”“和sensation”合寫在一起,意思就是“一起、共同感覺”,而中文與之對應的譯法就是“通感”。
作為一種修辭手法,通感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使用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但是真正發現通感并對它進行系統研究卻直到1962年才開始,這一年在《文學評論》的第2期上,發表了錢鐘書先生的《通感》一文,文章中提到:“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 眼、耳、舌、鼻、身各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里經常出現?!?/p>
無獨有偶,《蘇聯百科詞典》對通感也有如下的解釋:CИHECTEЗИЯ(oт гpeч.synaisthesis -соощущение),явление восприятия, когда при раздражении данного органа чувств наряду соспецифич. Для него ощущениями возникают и ощущения,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ие др. органу чувств (напр.,《цветной слух》——звуковые переживания при восприятии цвета и т.п.).
由以上三種語言對于通感的解釋看來,管中窺豹,可見通感并不是任何一種語言的獨有現象。通感這種全人類共有的心理現象,反應到各個語言體系中,不受時間,不受地域的影響,被英國語義學家界定為具有“泛時性傾向”(Panchronistic Tendencies)。這與通感的形成原因是分不開的。
二、通感形成的共因
首先,通感是建立在生理基礎上。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感覺主要有觸覺、味覺、嗅覺、視覺、聽覺和意覺,這些感覺的得到需要借助不同的感覺器官(意覺稍有特殊,不是由感官直接得到,需要想象的參與,這里暫不做討論。)比如,視覺就是眼睛,聽覺就是指耳朵,表面上看各感官各司其職,仿佛互不干涉。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從生物學的角度上來講,人類從看到一個物體,到產生看到物體的感覺,是有一個內在的過程的。身體上的感受器首先接受外部的一個刺激,信息經過感受器的處理轉變為神經沖動,通過內導神經傳遞到大腦的特定區域引起該區域的興奮,才能產生我們通常所說的感覺。而現代生理神經學研究表明,人類五官中每一個感覺系統在大腦中都有各自的感覺區來負責對應的神經沖動。但這些感覺區并不是是單獨存在、互無聯系的,當信息到達指定區域產生較強的興奮時,還有一部分相對較弱的感覺沖動會投射到相鄰的其它區域,這時候自然會產生復合感覺,即神經中樞會給不止一個感覺器官以回應,就產生了通感。這就是通感產生的生理基礎,而這一基礎不以國別民族為區分,而是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
“跨感覺遷移假說”和“新生兒感覺互通假說”認為,嬰兒在四個月大之前,對于外界的刺激是不加以區分的,直接傳送到中樞神經,因此一個刺激得到的可能不止一個感覺器官的回應,經過這個階段之后,上文所提及的特定的區域才逐漸分化。也就是說嬰兒由于生理上特定區域沒有完全分化,而更容易產生通感。長大成人后,在一定程度上還帶有兒時的這種感知特征,這為上文提及的感覺區域相互制約、互相聯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通感建立在心理基礎之上。共同的生理結構必然在心理結構上有所反映。這種反映集中體現在口語和書寫中。當人們想描述一件事物時,通過通感的修辭手法,再現身入其境的感受,同時達到表達的最佳效果。而這樣相同的心理結構還表現在不同語言在通感上的類似或相同表達上,此處僅以漢、俄、英三語為例:
暖色
тёплым цветом
warm color
顏色何以有冷暖呢?但是三種語言都不約而同的把視覺和觸覺聯系在一起,其實色彩的冷暖感覺就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由于聯想而形成的通感。鑒于這種共同的心理感受 ,比如提到紅色,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都能想到這是暖色,因為紅色讓人聯想到火和熱,進而得到溫暖的觸感。所以對于某些事物的相同認識是通感表達方式相似的基礎,在這三種表達方式中我們看到,顏色本身并沒有冷暖,但是視覺上會給人觸覺上的感受,因此才會有如此生動的且表達相近的語言現象。
除此之外,還有相近的認知習慣。眾所周知,人類的語言能夠形成并自成體系,語言惰性是很大的一個原因。從共時態的角度看,在一段相對穩定的時間段內,語言一旦得到認可,那么就會約定俗稱,代代相傳。
通感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在人的認知方式上也是有習慣和惰性影響的。比如說,如果有過一次因聽到粉筆劃黑板的聲音,而汗毛站立的經歷,當再次聽到這種聲音,也許只是一點兒,但是上次的不快經歷也會讓身體做出相同的反應。在這里,第一次汗毛豎起,是通感在起作用,而后一次,則很大程度是上一次的不快印記所引起。根據與第二次汗毛豎起的相同原理,通感才可以使用在文學作品中,通過文字也給可以生動、貼切的傳遞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感情。以上三點都是通感產生的共因,也是通感泛時性的有力證明。
三、結語
語言并不是靜止的,從歷時態的角度看,它是不斷演化和發展的。雖然索緒爾認為語言學的重心應放在研究共時態上,但是從歷時態的角度研究語言的發展也是重要的課題。而影響語言發展的原因很多,通感只是外部原因中的一個,但是作為一種生理和心理現象,修辭和認知手段,值得對通感進行多角度,有深度的研究。本文同時以中俄語料為基礎,從通感在各語種中的定義和產生共因探討了通感的泛時性特征。
參考文獻:
[1]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28—129.
[2]錢鐘書.通感[J].文學評論,1962(1):13.
[3]楊仕章.“通感”與俄語感覺形容詞的詞義演變[J].外語學刊,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