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晨+周玲娟
公木自1961年到吉林大學任教,至1998年去世,這37年里,他不僅開設了《中國文學史》、《詩經》、《毛主席詩詞》等課程推動吉大中文系學科建設,引進賢能之才、培養青年教師壯大文學院的師資隊伍,還潛心鉆研學術帶動文學院的師生嚴謹而創新的從事科研與學術活動,并且引導青年學生成長,培育出了徐敬亞、王小妮、呂貴平等一大批文學界知名詩人,為中文系、文學院、吉林大學做出巨大貢獻。在這些事情的背后蘊含著的公木可貴的精神財富,他在思想上“自由不激進,穩健不保守”,在個性上“激情與理智,知識與智慧融合”①,在治學上“追求真理,嚴謹求實”,在教育上“鼓勵個性,保護叛逆”,總結起來就是“求實創新,勵志圖強”,這是校訓精神也正是公木精神的升華。雖然時代變遷,世殊事異,但“人比山高,腳比路長”的箴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吉大人,先生之風,凜然長存矣。公木集詩人、學者、教育家身份三位一體,挖掘公木精神的內涵,通過話劇、詩歌等形式重溫公木事跡,有利于豐富吉大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形成良好的學風,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社會影響,激勵廣大師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懼挫折,銳意前行。
一
公木一生坎坷,自九一八前后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起,就遭敵特分子多次逮捕,被迫輾轉各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先后在北平、延安、東北地區投身革命,在延安從事文藝工作,在東北從事教育工作,在北平文學講習所講學。1958年,赴匈牙利、羅馬尼亞宣傳“雙百方針、國內反右斗爭”,回國后被劃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開除黨籍,下放到長春。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造反派打成反動權威,多次被游斗、批判,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些苦難的日子,并沒有讓公木憤世嫉俗走上極端,他把苦難當經歷,以自己的學識和信念融合社會實踐,形成了“自由不激進,穩健不保守”的思想。這一點在他的學術研究和對國家和黨的態度中充分的體現出來。
在學術上,以公木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研究為例,充分顯示了他圓融的智慧,自由不激進,在堅持真理的基礎上追求自由,將現實基礎與創新創造結合;穩健而不保守,以理論為基礎,開放并包接受其他見解,通過不斷討論達到新的團結。他提出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要與中國現當代歷史結合,要看到它是隨中國社會不斷豐富充實的。他把自己的研究觀念概括成“理論建設意識、學術自由心態、真理追求精神、民主法紀觀念”四句話,深深的影響了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的成員們,“理論建設意識”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人人有責的觀念,促使學者發現自己的責任,為學術研究的長期發展提供動力。“學術自由心態”展現的是“創造性”,如果沒有自由的心態,則談不到研究學術,進行創作。“真理追求精神”,追求真理,保持自由的心態,才能與人為善地進行討論、爭論。“民主法紀觀念”則是說要自律自重,彼此互尊互敬,對學術問題不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這些方法和原則不僅是在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研究上,實質上,適合任何學術研究,追求真理,開放并包,在客觀的基礎上探求學術多樣性,實現創造性的跨越。在黨和國家上,公木也秉持著他“自由而不激進,穩健而不保守”的態度,時刻關心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進。這種關懷尤其體現在公木的詩歌創作中,他的大部分詩歌中洋溢著飽滿的政治熱情,他提出“首先是個戰士,然后才是詩人”②,在藝術創作中表現他對國家社會的關懷,堅持原則,堅定信念,又在新的形勢下開拓創新。在新詩創作中以“現代化、民族化、大眾化、多樣化”為基礎,傳播以共產主義為特色的時代精神和理想,以新詩創作為武器。對國家社會問題,公木也不偏不倚,從全局觀、多元化的角度上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在談及學術腐敗問題時,他說要有治理的決心,但也不要大驚小怪,即使是英、美、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在采訪郝長海先生時,郝先生提到公木說的一句話,“要民主不要大民主,要自由不要自由化”,這句話現在聽起來依舊振聾發聵,是公木在流離磨難中的智慧沉淀。
公木自由而不激進,穩健而不保守的思想實質就是“求實、創新”,反映在他的學術研究中,詩歌創作中,也反映在他的行為中,他的觀念影響了一大批吉大師生,至今仍然有潛在的學習價值。
二
人的成長和時代密不可分,人創造著時代,時代也成就了人。公木在一個沉重而激越的年代,因此也成就了他富有激情且理智,將知識融化于智慧的個性。“單純的激情不過是一種人生感受的宣泄,而思想則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判斷。公木曾說過,“詩以感情為主,但歸根結蒂仍必奠基在理智上”③,時代的變動、人生經歷的豐富和詩人的敏感成就了滿懷激情的公木,但在激情中不偏激,在穩健中不保守,以理性來冷峻的審視世界,不斷反思自我,實現思想的深化。
公木以他的激情和智慧指導著他“淑世自適”的處世方式,我們看到了一個正直敢擔當、達觀樸實的公木。在時代的磨難中,公木達觀知命,順其自然,1958年他被錯打成右派下放到長春,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以積極的態度接受改造。1970年,公木和第一批工農試辦班的同學一起到吉林省扶余縣(如今歸為松原市)七零油田進行“開門辦學”,公木四處走訪,給學生們上課,半年時間里與工農兵學員在一起同吃同住,一起勞動學習。“伙食不太好,他的胃也不太好,但是沒有架子,沒有覺得自己是個名人受到這樣的待遇而感到委屈,為人非常隨和。”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開始正式招生。在這段期間,老師們集體學習、拉練、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公木雖然年紀比較大,但是從來不抱怨,積極服從組織的安排,讓干什么便干什么。1978年,公木提出重新入黨,他說:“我就像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曾一度被母親趕出家門,今天母親又寬容地叫我回家。”說著說著就泣不成聲,使當時參加會議的老師深受教育。公木為人隨和,對師生和工農兵都非常親切,這也贏得了工農子弟對他的崇拜和尊重。公木說“我不曾懶散,更不曾絕望,付出了高昂的學費,收益還是巨大的,不過不是在詩歌創作這方面”,這句話深刻的反映了在吉大時期的公木的生活面貌,特殊時期不能再以真情流露的詩歌為武器了,就轉而在學術研究上開辟新篇章,百折不撓,燃燒著自己。在面對丁玲、周揚的問題上,他始終堅持講事實的原則,即使他遭遇不公,也不瞎說、不挾私報復。他是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公木時刻堅持以筆為武器,關注著社會發展。在逆境中也能隨遇而安,疏遠自適。面對大是大非,堅持說真話,堅持正義。達觀處世,正直為人,弘揚公木精神,在吉大學生中產生良好的影響。
三
公木1961年來到吉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直至他去世,這一段時間是他學術的蓬勃發展期,長篇學術論著成就豐盛,有《先秦寓言簡論》、《古典詩論》、《老子校讀》、《歷代寓言選》、《話說第三自然界》、《中國詩歌史論》等多個方面的成果。他在做學術的過程中也帶動了一批中文系師生積極參與學術科研,對劉中樹、張福貴、趙雨、謝文利等人影響深刻。同時,他在治學上“追求真理、嚴謹求實”的態度,也印刻在他身邊的師生心里。
公木在治學過程中要求嚴格,堅持真理,在細節上追求精致。在校讀《老子》時,“以帛書為權衡,而不泥古;以各家作參考,而不執一”“經文的寫定,語譯的推敲,以及校釋的輯舍,便都要以說解的裁斷為依歸”④,對經文脫字衍文細致勘校,對誤讀偏讀給以改正,對深文大義賦以新說,文心精妙,治學嚴謹。公木不僅研究老子理論,更是在行為上踐行老子的人格理論,他不為名利所羈絆,專心學術研究。自1983年實行博士點建設以來,公木就一直是評審組成員,但他自己卻沒有申報一個博士點,他說:“要那個干什么,安心做學問就行啦”。成績卓著,而不驕矜,這種樸實、淡泊名利、穩扎穩打的學術精神尤為可貴。公木也是不斷求知,終身學習的典范。公木晚年時期的著作《第三自然界概說》,對文藝、美學、哲學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具有獨創性貢獻,據沈文凡教授回憶:“公木晚年看文學史比較少,喜歡研究哲學,看的雜志更多的是《哲學研究》,而且拿筆畫出了重點,旁邊還有旁批。”在重病之時,去世之前,他仍然不忘學術研究。在病榻上還牽掛著他和朱靖華合作主編的《歷代寓言選》定稿工作。1998年10月30日,公木去世的當天,他在醫院里從昏迷中醒來還對太太吳翔女士說“我好了,去馬克思那里早點,趙雨出去沒回來,還有三年課題呢!”(當時,他在和助手趙雨進行《詩經》的研究。)
公木是詩人更是一位踏實篤學的學者,他堅持追求真理的原則,為學界作出重要貢獻。在名利之前,棄之不顧,專注學術;在學術研究中,慎微篤行,精筑致遠;纏綿病榻依舊有著高昂的學習熱情,終身學習。這樣的公木精神激勵了一代師生,也在吉大校訓精神中傳承。
四
公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就在山東、河北等地的師范和中學教過書,抗戰期間又曾在延安承擔過杭大、魯藝的教育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東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吉林大學的教學和領導工作。作為一位教育家,他以“鼓勵個性,保護叛逆”的思想,支持每一位學生的自由發展,給他們提供廣闊的空間,用他的寬容呵護著孩子們的成長,培養出一大批青年詩人、作家,如邵燕祥、張永枚、未央、梁上泉、流沙河、胡萬春、鄧友梅、從維熙、劉紹棠等人。
公木理解青年,他認識到青年人藝術觀念上與傳統和現實主義有銜接的的一面,同時也會形成一種帶叛逆性的審美意識和價值標準。他熱烈鼓勵青年詩人的探索與創新,但不慫恿他們盲目地“反傳統”,不迎合脫離中國國情、貶低自己民族傳統的“西化”狂熱。他欣賞徐敬亞、吳亮的理論才華,盡管他不完全同意他們的觀點,但他也鼓勵青年自由創作。徐敬亞《崛起的詩群》的第一個讀者就是公木,他為徐敬亞的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探索提供了理論指導。同時他也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公木打算編一套古典作品選釋時,他主動要求朱靖華協助自己編注《先秦寓言選釋》一書,鼓勵朱靖華參加教研組的教學工作和選注古代作品的工作,大膽在實踐中鍛煉提高。而當青年詩人受非議時,公木義不容辭的成為保護他們的羽翼,70年代末,當曲有源深陷囹圄時,公木為之喊冤并上書當時的總書記胡耀邦。在學生教育上,公木雖然寬容開放,但依舊是堅持真理的基礎,因此也有嚴厲的一面。謝文利在詩歌理論研討會上,講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時過于偏激,就遭到了公木的嚴厲批評。
公木總是傾心關注青年詩人,為我國詩壇輸送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到現在,公木老師的師德師恩一直影響著一批人的成長,激勵著廣大師生,成為師生學習的榜樣。
五
公木精神內涵豐富,底蘊深厚,但總結起來可以概括成“求實創新、立志圖強”的吉大校訓精神,弘揚公木精神也就是弘揚校訓精神。校訓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導向,體現著校園文化的方向和實質,制約著校園文化的發展水平。圍繞校訓精神建設校園文化,引導良好的群體性意識的形成。通過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引導良好學風、校風的形成,形成強有力的價值核心指導學生的行為。在“求實創新,勵志圖強”思想的指導下培養追求真理,富于創造,自信向上,百折不撓的大學生。
公木精神熔鑄于他所做的校歌而被保存和被全校師生傳唱,體現著奮斗和追求的精神,對主體的尊嚴、價值的肯定和高揚詮釋了當今中國夢,更凝聚了吉大人的力量。在2016年吉林大學7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VOM“青春不畢業”校友演唱會上,老校友想與現場觀眾合唱一首大家都會的歌時,全場異口同聲的回答“校歌”。足見其影響力,無論時代變遷,它都會被傳承,跨越時間、空間,成為吉大人的共同記憶。而新生進校被教授唱校歌時,公木的名字也被廣而告之。但除了名字,更要宣揚的是公木的精神。如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名人精神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思考。
注釋:
①此處引用自對張福貴教授的采訪。
②引用自《堅持真理 發展真理——談公木老師與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任家智、馮貴民(《天地境界 德藝流芳》2010年05月)
③引用自《以人格為本 以生命為詩——公木詩歌世界的人文精神》張福貴(《天地境界 德藝流芳》2010年05月)
④引用自《哲學闡釋與文化尋源——公木《老子》研究的獨詣和碩果》莊嚴(《天地境界 德藝流芳》2010年05月)
參考文獻:
[1]天地境界 德藝流放——公木誕辰百年紀念[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05.
[2] 劉中樹.《教育文字輯錄》(《無盡的懷念》《如松公木,澤被后學》)[M].長春出版社,2014,12.
[3] 郝長海.《現代文學論稿》(《公木傳略》《公木文集》編后記《公木年譜簡編》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