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瑾
摘要:本研究主要綜述了國內外學者對大學生戀愛滿意度的相關概念、理論模型和測量方法。對今后大學生戀愛的指導提供了理論素材。
關鍵詞:戀愛滿意度;理論模型;親密關系測量
一、戀愛滿意度的定義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戀愛是大學的常見現象。研究戀愛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與戀愛關系息息相關的概念,即親密關系。廣義的親密關系,強調的是關系雙方的相互依賴程度,指關系雙方彼此依賴程度很深的關系,可以是戀人的浪漫關系、夫妻的婚姻關系、也可以是親密的友誼等。狹義的親密關系指的是伴侶關系,僅指浪漫關系和夫妻關系,關系雙方一般是一男一女。親密關系滿意度即關系雙方對親密關系的滿意程度,包括對對方個體的滿意度和對雙方關系的滿意度,包括婚姻滿意度、戀愛關系滿意度、朋友關系滿意度等。
親密關系作為人際關系的一種,既相似于普遍的人際關系,但也有其獨特的方面。不同與其他的人際關系,親密關系有著它自己的特點,具體表現為:⑴關系雙方人際距離非常近,雙方的社會距離小到可以涉及至個人私隱區;⑵關系雙方除了使用語言表達自我想法,還會用直覺來理解對方;⑶關系雙方互依互存,彼此間具有高度的互賴性;⑷關系雙方具有高度的親密感,他們都有想和對方在一起的愿望,分離對他們而言是十分殘酷和難以忍受的,并且關系雙方都不會輕易用第三人來替代對方。[1]
二、戀愛滿意度的理論研究
(一)相互依存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是研究親密關系的重要理論基礎,它提供了分析大量親密伴侶相處過程的普遍原則,最初是用來分析影響一種社會交往持續或中斷的因素。個體在交往過程中會不斷評價成本和回報,會在以下情景中選擇繼續這種交往當他們發現回報大于成本認為替代關系相比現有關系回報少。此理論提出了幾個重要的概念成本、回報、資源、結果、比較水平、替代關系的比較水平回報指通過與他人的交往所獲得的有益的經驗和商品,比如感情、友誼或者物質獎勵等相比而言,成本是懲戒性的、個體不想得到的經歷,不過親密關系中最重要的成本是心理負擔,如對關系發展的不確定性、對伴侶缺點的挫折感等。
(二)依戀理論
Bowlbys提出依戀理論,用來解釋兒童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系。在面對害怕、疾病或者孤獨情形時,兒童會尋求與主要照顧者親近,照顧者便給予一定程度的感情反應而作為對照顧者感情反應的回饋,兒童會在以后相似的情形下對照顧者的可獲得性表現出信任或不信任,出現安全、焦慮或回避型的行為。
(三)平衡理論
親密關系研究中社會交換理論的一重要發展是提出平衡一不平衡結構,即平衡理論。社會交換理論是平衡理論的基礎。平衡理論最初是用來解釋經濟學,人際交往問題,基本假設為在更多付出會得到更多回報的支付體系,補償過度的個體會通過控制輸出數量、增加質量來重新獲得平衡,而補償不足的個體會通過增加輸出數量、控制質量來重新獲得平衡,認為個體在人際關系中是尋求平衡最大化,而不是純收益的最大化,驅動個體尋求平衡最大化而非收益最大化的動力是減少心理壓力的需要,因而個體在思想和行為中獲得認知一致性的需求是平衡理論潛在的基本過程。這一假設得到了許多研究的驗證和支持。
(四)吸引-贊賞模式
這一理論認為,我們喜歡那些能帶給我們獎勵或者幫助我們體驗快樂的人,比如與獎勵有關的社會情景可以促使個體產生積極的情緒,在享受完可口的美食、飲料和音樂后我們就可能對周邊人產生積極的情感而當我們感覺到頭很痛時就很少對周圍人產生積極的情緒。
(五) 問題解決模式
問題解決模式是對一些研究成果的概括,這些研究使用雙方沖突題解決策略,如退讓、順從配偶的意愿、建設性的處理問題來預測婚姻滿意度。
三、戀愛滿意度的測量
而在親密關系滿意度的評價方面,歷史更加久遠,涉及的內容也更加廣泛,在測量方法上主要集中于自我報告法。最初測量親密關系是從婚姻質量開始的,其中引用較多的主要測量工具依次為夫妻調適量表、婚姻調試測驗、婚姻質量指標、關系評估量表、婚姻滿意度測量。現盡管大量有關婚姻關系的測量工具報告了有效的信效度,但是相比較而言沒有唯一準確的工具。
量化測量
Intimate Partner Acceptance- Rejec-tion/Control Questionnaire ,(IPAR/CQ)Rohner 于 2001 年編制,73 項,評估個體對伴侶的接受或拒絕與控制的觀念。要求被試依據伴侶對他們的行為來作答。5個分量表,前4個(60項)測量受訪者對伴侶溫暖 / 親情,敵意 / 侵略,冷漠 / 忽視,和未分化的抑制的認知。第五個(13 項)測量已經感知到的伴侶的控制。Likert4 級計分。總分是因子分的想加之和,總分大于 150,個體感受到的拒絕多于接受(Rohner,2001)。內部一致性信度0.96,重測信度系數0.97,α系數0.80,各分量表和總分之間的相關從0.49 到0.79(Khaleque,A,2004)。
參考文獻:
[1]謝佳佳,理工科大學生成人依戀、應對方式與戀愛滿意度的關系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2013.
[2]蘇彥捷,高鵬親密關系中的日常沖突及其解決[J].應用心理學,2004,10(2):37-42.
[3]申靚,人格特征與互動方式對親密關系滿意度的影響[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5.
[4]鄭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