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棋勻
摘要:作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一經發表便引發了較大的影響,文學界對此詩推崇備至,相互傳閱,這也使得詩人戴望舒獲取了雨巷詩人之美名。一直以來,人們對于該詩的意象和主題的討論較多,并一直認為《雨巷》的意象有多重含義,其主題也可進行多樣化解讀。對此,本文通過對《雨巷》意象的多維度闡述,研究了該詩的多樣化主題,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戴望舒;《雨巷》;意象;主題
戴望舒是中國現代詩壇上的一顆明星,憑借著一首《雨巷》而蜚聲詩壇,并獲得了“雨巷詩人”之美譽。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象征手法使得詩歌的意象具有模糊性,進而導致了詩的主題具有多樣化的解讀,下文中筆者將對此展開具體探討。
一、關于戴望舒的《雨巷》
《雨巷》中主要有兩個意象,一是“雨巷”,一是“丁香花”,這兩個唯美的意象為整首詩營造了一種神秘且朦朧的意境。其中的雨巷,是煙雨朦朧的江南小巷,雨水洗刷過的青石板路、青色屋瓦、廢敗的籬墻,“我”撐著油紙傘,惆悵彷徨地追尋著那位“丁香姑娘”。這一意象的視覺效果很強,且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雨巷可以被理解為是一條“追求之路”,而“我”滿懷希望地在此追尋,這不得不讓人思考,我苦苦追尋的是什么?而丁香,這是一種淡紫或純白的小花,花開暮春時,極易凋謝,一直以來都被文人騷客視作惆悵哀怨之象征,然而,丁香卻也有著冷艷、高潔的品質。在《雨巷》中,戴望舒將丁香的品質賦予了一位姑娘,即“丁香一樣的姑娘”,這姑娘也就成了丁香。丁香所象征的高潔、惆悵、美麗、哀怨,亦即姑娘的象征,那么如何解讀這位“丁香一樣的姑娘”,也就成了解讀本詩的關鍵。對此,文學界歷來爭議頗多。筆者結合詩作創作的時代背景,對此詩的主題進行了一定的解讀。
二、戴望舒《雨巷》的多元主題分析
(一)姑娘即“我”的政治詩
《雨巷》作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中國正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下,結合這一背景和整首詩來看,“雨巷”即是黑暗現實之象征,“我”即是追求理想的青年,那么“丁香姑娘”即是“我”想要追求之美好理想,姑娘“走盡雨巷”,也就象征著理想之幻滅。此象征意義,可由詩人當時之境遇得以佐證。戴望舒早年求學上海接觸了革命進步思想,并認識了丁玲等進步文人。隨著當時革命運動的發展,詩人加入了共青團,有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得革命迅速失敗,許多共產黨員被殺戮,戴望舒東躲西藏以保命。結合詩人的革命經歷,我們可以將這首詩理解為一首政治詩,其是當時革命青年內心情緒的一種反映,是他們因為找不到出路而產生的惆悵彷徨之情。
(二)姑娘即“理想”的哲理詩
對于漫漫人生而言,詩中的“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是什么的象征呢?如若我們將詩中的“我”與我們每一個人皆視作人生的趕路人,則這悠長且寂寥的雨巷就象征著人生之路。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皆是趕路人,都在追逐人生之路,并在前進中不斷追尋著理想與希望。而《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則是促使我們前進之理想與希望,但這理想卻如丁香姑娘一樣似真似幻,迷離恍惚,隱隱約約。“她”給我們帶來了期待以及希望,卻也帶給了我們憂傷和失望。“我”追尋著姑娘的蹤跡,如同人生的尋尋覓覓一般,從這一意義來看,詩歌中的那個“我”就是人生中的一位求索者。詩人在此表達了人對于理想的不懈追求,而人在追尋理想時卻是惴惴不安的,所追尋的理想亦是無法實現之幻想,由此來看,整首詩所表達的是一個帶有一定悲劇意味的哲理性主題。
(三)姑娘即“姑娘”的愛情詩
在“雨巷”一詩中,“我”懷著具有莫名苦楚的希望,在悠長且寂寥的雨巷中“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和憂愁,哀怨而又彷徨,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使我倍感親切,孤寂的身影與我相似。這姑娘如夢幻般出現,而又似夢幻般消失,獨留我彷徨于悠長的雨巷孤獨等待。詩中所描繪的意境很美,這美麗的“邂逅”,實則僅是“我”的愛情的“白日夢”,這能讓我們直接地看到“我”對于愛情的期待與追尋,并能感受到“我”因愛而生的懷具莫名苦楚的希望、憂傷以及無奈。如此理解《雨巷》,看到的是詩中所傳達的對于心儀姑娘的愛戀之情,以及因愛而產生的彷徨惆悵,如此,《雨巷》便可看作是一首愛情詩。
三、結語
《雨巷》一詩中的意象兼具中西方雙重特色,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以及“哀而不傷”的詩風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之神韻,而“我”的情感與意象的頹廢則又具有西方現代派之特點。在此詩中,我們能看到失望與希望的交織,幻滅與追求的共存,矛盾的情感以及模糊不定的意象使得對此詩解讀存在多種可能。詩本是一種表象的存在,探究其深意才能盡顯其價值,因而,《雨巷》便成了一首當之無愧的好詩,值得共解共讀。
參考文獻:
[1]趙永豐.芬芳而哀怨的四重奏——《雨巷》主題意蘊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2015(12).
[2]王為.“雨巷詩人”的《雨巷》[J].儷人:教師,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