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然+呂越
【摘要】抗生素潛在的危機無窮,其在養殖業里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濟利益鏈條。本文運用激勵機制的知識制定了獎勵政策,鼓勵農戶在養殖過程中減少使用抗生素,以此打破抗生素濫用這一惡性循環。最后基于醫藥商品供應鏈,提出了幾條政策意見。
【關鍵詞】醫藥商品供應鏈 激勵機制 獎勵政策 意見
養殖業形成抗生素利益鏈,消費者食用有抗食品后會增強消費者身體里細菌的耐藥性,由此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到了關乎我們民族繁衍的程度。因此呼吁農民減少使用抗生素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本文指定的獎勵政策,既包括采取提倡行為的直接獎勵,又包括引導農民做出某些行為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實現良性循環。獎勵政策內含約束,在采取有利于目標行為的同時,制約不利行為。
一、切實找出有效方案緩解抗生素空缺帶來的壓力
(一)抗生素的替代物
在沒有抗生素藥物時,我們需要找到新型無殘留、無污染的藥物替代品種。我們需要做的,一是大力提倡和推廣使用抗生素替代藥物,如酸化劑(二甲酸鉀、丁酸鉀)和微生物制劑、酶制劑、抗菌肽等;二是大力宣傳和推廣使用新型添加劑,如中國農科院飼養研究所和北京思科福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研發的以有益微生物、有機酸、微礦吸附劑及其他功能性成分復配而成的一系列新型添加劑。這些添加劑具有誘食、為腸道細胞提供能量、防止腹瀉、抑制腸道炎癥發生等多重功效。可以提高飼料轉化率,促進動物生長。三是以中草藥等天然物質來代替抗生素。
(二)基層獸醫醫術水平的提高
抗生素的濫用,歸根結底還是養殖業基層獸醫醫術水平的不到位。當抗生素空缺時,基層獸醫水平須有較大的提升,才能緩解抗生素空缺帶來的壓力。國家可以開展養殖場獸醫的系統學習課程,設立工資績效激勵機制,保證基層獸醫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改善。
二、獎勵機制
(一)獎勵的主體和客體
獎勵的主體指國家政府等,客體指農民。
(二)獎勵分為正向獎勵和負向獎勵
正向獎勵指正向的強化:鼓勵人們采取相應的行為,朝著預期目標前進;負向獎勵是一種約束:阻止人們采取某些行為,間接實現最后的目標。
(三)獎勵機制分析視角
獎勵機制從物質、“精神”和合作激勵三個方面展開制定。
物質主要包括對農民的資金補貼和養殖場社會經濟環境的改善。為推廣抗生素替代物的使用,政府可以投入資金,對抗生素替代物使用水平超過g1的農民進行補貼。我們稱g1為補貼的水平下限,g1我們通常通過某種抗生素替代物當時的市場使用情況來確定。補貼的具體形式主要包括財政補貼(允許農民以低于市價的價格買到抗生素替代物)、減少稅收、金錢獎勵。同時國家將為積極使用抗生素替代物的農民開通銀行貸款的綠色通道,進行優先優惠貸款。對于積極使用抗生素替代物或大幅減少使用抗生素的養殖戶,地方政府可以出資改善養殖場狹小的環境、組織培訓提高農民的養殖技術、免費提供獸醫定期檢查牲畜、為其養殖場做公益廣告等。
精神包括正向激勵、負向激勵和合作激勵。對于積極減少使用抗生素(量達到某一水平、時間超過建議時間),同時牲畜質量保持高品質的農民,國家可以為其頒發證書、匾額,在同行業及下游企業大力宣傳,幫助其建立起其養殖場的企業聲譽。國家政府制定法規性文件,對于抗生素使用不合法或消極改善抗生素現狀的農民,依法進行嚴懲并在行業內通報批評。
要想實現養殖場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結成供應鏈的利益連結機制。加工廠企業可以對養殖場的產品實施報銷或價格優惠政策,調動養殖戶培育高品質牲畜的積極性,增強加工廠產品的競爭力,二者“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建立起長期的合約關系,形成養殖業的良性循環。
同行業及上下游企業可以定期開展交流會,或購買開發大型供應鏈信息管理系統,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平臺、營造信息共享的組織文化,解決養殖生產銷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實現零庫存。
三、政策意見
(一)提高立法標準
鑒于目前抗生素濫用現狀的嚴峻性,我們需要將立法主體上升至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對抗生素的研制、實驗、生產、銷售、使用、報廢等環節進行嚴格規制,并建立起執法監督體系。嚴格制定各省市、地方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并對擬好的細則進行嚴格審批,使之有法可依。
(二)規范藥品生產企業的營銷行為
由于開發一種新的抗菌藥物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且需要較長時間來回收研發投資。新藥在進入市場的前兩年基本不盈利,只有到第十年左右,銷售量才較為可觀。一種抗菌藥物只有十年的專利有效期,但根據需求有二十年的銷售市場。這就造成只有個別市場銷售狀況良好的產品成為藥品生產企業的收入和利潤來源。這就促使藥品生產企業一方面擴大生產量,另一方面使用各種促銷手段(包括不正當、不規范的手段)來引誘醫院、藥店、養殖廠等購買抗生素,提升銷售額。因此國家醫療衛生監管部門應重視規范生產企業的營銷行為,不能縱容其沒有節制的售賣抗生素。
(三)完善耐藥性監測體系
醫院臨床細菌耐藥監測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全面掌握細菌的耐藥性和流行趨勢。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合理選擇抗菌藥物,能有效減少耐藥性的發生。醫院應將監測報告及時在行業內交流,并在全院發布通告,采取強制性規定,要求開始經驗治療前均常規送檢細菌培養,從而全面了解細菌耐藥性和流行趨勢,為指導科室用藥和進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提供依據。
(四)規范臨床抗生素的使用
醫院在給患者使用抗生素時,應該遵循抗生素用藥指征,首選敏感、窄譜、價廉的抗生素,避免同時使用2種或兩種以上的抗生素,不能確定是否患細菌感染性疾病時,應盡早進行病原學的監測,確定致病菌的種類及其對抗生素的敏感度。最后醫生應該根據治療方案的效果評估合理更換、保留或者增加藥物。同時,抗生素應該分級管理,嚴格控制不同級別抗生素的使用范圍。
參考文獻:
[1]高云.淺談抗生素的濫用問題[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
[2]段曉丹.濫用抗生素的危害及科學使用抗生素[J].當代醫學,2012.
[3]劉萬兆.基于供應鏈的豬肉質量問題研究[J].現代醫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