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淺議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楊 麗
保山市隆陽區職業技術學校 云南保山 678000
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一個人對國家、集體以及他人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培養中職生社會責任感,提高中職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新形勢下社會發展對當代中職生提出的基本要求。這關系到他們在將來是否能夠承擔起中國歷史發展的使命和任務。因此,培養中職生的社會責任感迫在眉睫。
中職語文教學;社會責任感;培養
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一個人對國家、集體以及他人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在我校進行的《中職語文教學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策略》課題研究問卷調查中,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上,我校中職生的自我責任意識要高于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他們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意識感較強,但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意識則呈現不穩定狀態。
培養中職生社會責任感,提高中職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新形勢下社會發展對當代中職生提出的基本要求。這關系到他們在將來是否能夠承擔起中國歷史發展的使命和任務。因此,培養中職生的社會責任感迫在眉睫。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學生社會主任意識
1、情理動人,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意識
愛國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題。中職語文課本中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把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
2、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喚醒中職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能夠使中職生擺脫非文明、低級趣味的影響,可以培養中職生對人類命運的關愛、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社會歷史責任感。
加強中職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融入教育中。通過教師的正面教育引導,逐漸消除學生身上不良的行為意識,重建學生良好行為意識。
二是拓寬視野,重視結合專業教學進行人文教育。中職生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濃重,導致了厭學、逃學、考試作弊等不良學習習慣,培養中職生的職業責任感。
三是重視隱性教育,使中職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人文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逐漸促使學生離開手機、投身到正常的人際交往中,提升學生情商,拓展學生個人愛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轉變學生學習行為。
(二)延伸課堂教學內涵,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1、聯系實際生活,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發展
教師要學會延伸語文教材的內涵,利用課堂教學來重塑學生人格。在進行小組探討或者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時,引導學生積極發表個人言論,加強學生自信力;借鑒他人優點,學會取長補短,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學習能力;學會分工合作促進學生學習合力的發展,展示自身特長,積極爭取集體榮譽。
2、聯系實際生活,加強感恩教育
新生入學時,學校都要組織一次軍訓活動。教師要關注活動學生所暴露出來的不足,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強化中職生報恩家庭、報效祖國、報答社會的責任意識。對于中職生來說,感恩之情不僅是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回報社會。對于正在接受職業教育的中職生來說,感恩之情不能僅停留在情感方面,要促使這種責任感轉化為自強不息、掌握本領的學習動力。
首先,社會實踐是培養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的需要,中職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學會承擔責任,只有在承擔責任的實踐中產生了愉快體驗,才會在今后更樂于參與類似的實踐活動,進而提高和鞏固己形成的社會責任感層次。其次,社會實踐可以滿足中職生對社會認同的需要、對未來期望及成就感的需要等高層次的需要。第三,社會實踐為培養中職生社會責任感提供了廣闊背景,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要培養和增強中職生社會責任感,必須在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的同時,讓中職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通過社會實踐磨練中職生的意志,真正建立社會責任感。
中職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不僅僅是職校德育工作者的事,學校、家庭、社會應該通力協作,共同努力,為培養中職生的社會責任感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父母不僅要教孩子學會做事,還要教他們學會做人,學會承擔各種責任。就學校而言,除了要完善和深化教育內容以及改進教育方式,還要完善責任感教育的評價、監督、獎懲機制,營造從教學到教育、從管理到服務、從學生的學習到生活全方位的責任感教育氛圍。此外,學校要加強與學生家庭的溝通以及與社會合作,與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
總之,社會責任感是中職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不僅關系到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關聯到學生未來的職業前景,更是關系到中國未來社會的發展。所以培養中職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
[1]范福建.淺析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家教世界:創新閱讀,2013(8):5-5.
[2]李文君,袁奮光.探析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表現和培養路徑[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3):104-106.